北朝东魏 东魏的历史
东魏的历史

一、梁朝的历史事件(简要一些)
南朝梁朝西元502年,南朝齐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和帝萧宝融将齐朝的统治权转交给他的同族梁王萧衍,萧衍正式在建康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梁.萧衍是在齐东昏候萧宝卷当政时由荆州起兵反抗萧宝卷的统治的,经过两年的战争,萧衍的军队攻入建康,杀掉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当然,立萧宝融只是萧梁朝天监五铢衍在代齐称帝前的一个必要的缓冲阶段.没过一年,萧衍就建立了梁朝. 自从西晋永嘉大乱以来,汉族政权偏安江南,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一直处在被动的态势.但在经济文化上却强于北方政权,而南朝从孙吴开始在江南建立政权以来,南朝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就是梁朝.这与萧衍本人的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萧衍的文化水准在南朝皇帝中可以说是成就最高的.他当皇帝以来,在国内是实行一种温和的政策,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的发展.当时,与萧梁政权对峙的北魏却自从孝文帝元宏死后,一反元宏的汉化政策,加上贵族的贪污腐败,北魏的国力急转直下.在萧衍建立梁朝的同时,北魏内部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和农民起义,直至北魏分裂.这期间一直没有实力和精力对萧梁实行进攻态势,使萧梁可以趁着军事压力的减弱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文化. 萧衍对文化的重视也使得举国上下充满了文化气息,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贵族,都以儒雅为荣,都在努力提高着自己的文化素质.所以,萧梁一朝在统治时间不算太长的五十五年里却涌现了一大批有重大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比如《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宋书》的作者沈约、《南齐书》的作者萧子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诗品》的作者钟嵘,以及文学名士如江淹、谢出、到溉、到洽、丘迟、吴均、瘐信、刘昭、刘峻、陶弘景,当然还有后来成为皇帝的萧衍的两个儿子--简文帝萧纲和元帝萧绎.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还有许多在历史上不太知名的文学名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萧梁一朝的文学之盛,在中国历史上可能只有盛唐和北宋可与之相比肩了. 当萧梁的统治已经稳固,国力开始成上升势头之后,萧衍已经渐渐变了好大喜功起来,喜谀恨谏起来.最后竟发展成为一个极为虔诚的佛教徒,他开始相信佞佛起来.不仅他一个人喜欢佛教,他还在统治区域内极力营造佛教气氛,鼓动周围的王公贵族也信佛.搞的举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随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腐败.政治上的腐败也必然导致军事上的无能,加上当时北方政权虽然已经分裂,可从东西魏分裂出来的北齐和北周的实力却已经超过了梁朝.先是由萧衍容纳的东魏叛臣侯景在江南作乱,北齐和北周政权通过萧梁王朝对镇压侯景的过程中看到梁的政治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军事上也不堪一击.北齐趁乱夺取了萧梁的江北大片土地,使梁都建康直接暴露在北齐军事的攻击实力之内.同时,北周(当时还是西魏)也趁乱夺取了萧梁的巴蜀及荆襄等地.使得梁朝的国土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丢掉了三分之二,只有沿长江长芦寺下游一带还在梁的控制范围之内. 西元550年,梁武帝萧衍在侯景乱兵攻入皇宫后,一个人孤零零的躲在净居殿内,看着他一手创建的大梁王朝就这样被异族分割的七零八乱,眼见得大梁江山要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了.最后,萧衍活活饿死在净居殿中,时年八十六岁.他死后,萧梁政权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了.简文帝萧纲在继位不到一年也被侯景杀死,虽然后来元帝萧绎平定了侯景之乱,可这时候的梁朝已经是支离破碎,即将土崩瓦解了.西魏趁梁朝大乱,出兵攻占了当时的梁都江陵,俘虏了萧绎,不久将萧绎杀死.后来,广州都督陈霸先趁势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经过近十年的战争,陈霸先基本控制了长江下游地区.他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在西元557年废掉他立的梁敬帝萧方智,自己在建康称帝,建立陈朝.自此,梁朝灭亡,共历四帝,五十五年.虽然萧氏后代在北周的卵翼下在江陵建立后梁,延继着萧氏的国统,但后梁实际上是附属于北周的一个政权,国小力弱,仰人鼻息,最终在西元587年被隋朝废除,共传宣帝萧察、明帝萧岿、后主萧琮三世,存在共三十三年. 然而由于萧氏历代事奉北周、隋朝甚为恭谨,萧岿之女还成为隋炀帝杨广之皇后,因此在后梁国废除后萧氏在隋朝中央政府与江陵仍保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隋末群雄之一的萧铣即为萧岿弟萧岩之孙.五代十国梁朝,公元907年-923年,朱温,宋州砀(今属安徽)人.父亲为梁朝皇帝墓乡下穷苦教书先生,早年去世.朱温自幼随母亲到萧县(今江苏萧县西北)刘崇家当佣工,后参加黄巢起义军,随军入长安.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黄巢以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同年九月,朱温叛变投唐,当时正逃难在成都的唐朝皇帝唐僖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下诏授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 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二月,朱温因作战有功,被唐政府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治卞州,今河南开封).刚到卞州朱温兵微将寡,没有多少实力,直到公元905年,拥有关中和关东广大地区,成为唯一强大的军阀,朱温消灭了许多割据者,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这可以说是不小的成就,建立起梁朝也就算是。
二、东魏的兴衰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534 - 550 )北朝之一。
高欢所建,历1帝,16年。定都邺(今河北临漳西)。
盛时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地区。太昌元年(532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脩为帝,即孝武帝。
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愿做高欢控制下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
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西魏。
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其成为东魏政治中心。 高欢所控制下的东魏政权,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
为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高欢竭力推行鲜卑化政策。为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高欢听任其贪污腐化。
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力图吞并。天平四年( 537年),高欢西征,至潼关附近为西魏军击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
此后,在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中双方互有胜负。武定四年(546年),高欢亲率大军10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 (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50余天,直至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初死于晋阳。
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掌东魏政权。武定八年,高洋废孝静帝,建立北齐。
东魏灭亡。
三、魏朝的历史
175年 曹操被举为孝廉,授洛阳北部尉,再改任顿丘令,后被征召为议郎。
184年 汉灵帝封曹操为骑都尉,在颍川一带镇压黄巾起义。因军功升迁济南相187年 曹操得罪权贵,被降为东郡太守,于是称病辞官。
88年 曹操被任命为拱卫京师洛阳的西园典军校尉。189年 董卓入朝专权,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拉拢,易名出关,中途被捕,后被释放,至陈留招揽义兵,准备讨伐董卓。
十二月,曹操起兵于己吾县,兵卒五千人。190年 正月,各路诸侯响应号召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
二月,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诸侯联军观望不前,唯曹操孤军奋战,败于董卓部将徐荣,曹操中箭伤,力战得脱。
诸侯联军分崩离析后,曹操拒绝依附袁绍,开始独立发展势力。191年 曹操引兵于东郡,大胜黑山贼白绕于濮阳,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192年 春,曹操剿灭黑山贼和匈奴于夫罗部。鲍信等人至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进兵攻打黄巾于寿张之东。
冬,曹操收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袁绍袁术兄弟不合,公孙瓒协助袁术,命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曹操与袁绍合力攻打三路军马,获全胜193年 春,曹操屡胜袁术,袁术败走淮北,至夏,曹操还军定陶。
秋,曹操军征讨陶谦,连续攻下十多座城池,陶谦守城不敢出战194年 春,曹操父亲曹嵩被陶谦杀害,曹操欲报杀父之仇。夏,曹军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攻拔襄贲。
吕布与张邈、陈宫等攻打曹操,曹军调头与吕布大战,不敌吕布骑兵,惨败,曹操被烧伤。曹军与吕布军对峙百日余,吕布军粮尽退兵。
九月,曹操回军鄄城。十月,曹操军至东阿,当年蝗灾频乱,军粮奇缺。
195年 春,曹军袭取定陶。夏,曹操用伏兵之计大破布,吕投靠刘备。
八月,曹操军围雍丘。十月,汉献帝拜曹操为兖州牧。
十二月,攻破雍丘,张超自杀,曹操夷张邈三族。后张邈亦被杀,兖州平定,曹军东略陈地。
196年 春正月,曹操军攻取武平。曹操遣曹洪西迎汉献帝,因兵乱未成。
二月,曹操进军讨破汝南、颍川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郡、保曼等,汉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六月,汉献帝假曹操节钺,录尚书事。
九月,汉献帝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迫使汉献帝迁都许,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朝廷军政大权。
十月,曹操征讨杨奉。曹操让大将军与袁绍,自任司空,行车骑将军。
曹操开始屯田。刘备军被吕布打败,曹操收纳刘备。
197年 春正月,曹操攻打宛城,张绣投降,后又反悔,与曹军交战,曹军战败。曹操引兵还舞阴,后击破张绣军,归还许都。
袁术欲称帝,曹操出兵与袁术军交战大胜;后数遭刘表、张绣军侵袭。十一月,曹操亲自南征到宛城,胜刘表军,攻取湖阳、舞阴。
198年 春正月,曹操回军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曹操军围张绣于穰。
五月,刘表遣兵救张绣,曹军前后受敌,于是深夜凿险为地道,过辎重,设奇兵,大破张刘联军。吕布部将高顺打败刘备,九月,曹操亲征吕布。
十月,曹军屠戮彭城,围攻下邳。曹操用荀攸、郭嘉计策,决泗、沂之水灌城,一月有余,下邳城破,曹操处死吕布、陈宫等人,收降臧霸等将。
199年 四月,曹操进军临河,大破眭固等人。八月,曹操进军黎阳。
九月,曹操返回许都,分兵守官渡。十一月,张绣投降,被封为列侯。
十二月,曹操兵发官渡。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
刘备与董承等人密谋,背反曹操,曹军刘岱、王忠部攻打刘备失利。200年 春正月,董承等人暗中谋害曹操,失败后被处死。
曹军东征刘备,获胜,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收降关羽、俘获刘备家小,返回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引兵亲至黎阳。
四月,曹军北救刘延,从荀攸计策,于白马大胜袁绍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军渡河追击曹军,曹操在延津南用辎重诱敌的计策大破袁绍军,斩杀文丑,还军官渡,袁绍军进保阳武,关羽回归刘备阵营。
八月,袁绍曹操联营数十里对峙,袁绍军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曹操也做土山地道相应。孙策乘官渡战局动荡,意欲偷袭许都,未出兵即为刺客所杀。
曹操用荀攸计,派徐晃、史涣焚毁袁绍运粮车队。十月,袁绍遣车运粮,派淳于琼等五将领兵万余人护送,宿袁绍营北四十里。
袁绍谋臣许攸投奔曹操,献计烧粮。曹操自领步骑五千人夜袭淳于琼部,士卒皆殊死战,大破袁绍军,斩杀淳于琼等将。
袁绍派遣张合、高览攻打曹操大营,张、高二将闻听淳于琼部被击破,投降了曹操,袁绍军大败,袁绍与长子袁谭等人仓皇北逃。 201年 五月,袁绍病死。
九月,曹操征讨袁绍二子残部,袁谭、袁尚屡败退,固守不出。203年 三月,曹军大破袁谭、袁尚军。
四月,曹操进军邺。五月,曹军回师许都,留贾信屯黎阳。
八月,曹操征讨刘表。袁绍二子相斗,袁谭失利,投靠曹操。
十月,曹军复北进,袁尚军挫败204年 二月,曹军攻打邺城。五月,曹操决漳水灌城,城内大半人饿死。
七月,曹军大破袁尚援军。八月,邺城告破,曹操斩杀审配,哭祭袁绍,善待袁绍家眷。
九月,曹操免去河北赋税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冀州牧。十二月,曹。
四、魏朝的历史
北魏(386年—557年),也称魏朝,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北魏历经20帝,共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五、北魏的历史
看我里:历史题目.建议对我来说就是小儿科!!!!!! 问题一:都是推行均田制, 问题二: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六、南北朝东魏历史大事年表
531年北魏普泰元年 高欢起兵讨尔朱氏,立元郎为帝,是为后废帝。
532年北魏二年 高欢废节闵帝及后废帝,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自为大丞相。 534年北魏永熙三年 高欢举兵向洛阳,孝武帝奔关中,依宇文泰。
高欢入洛阳,立元善见为帝,是 为东魏孝静帝,魏从此分东西。东魏迁都于邺。
闰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 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都长安。 547年东魏武定五年 东魏高欢死,子澄嗣。
孝静帝被澄幽禁。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
50年北齐天保元年 西魏大统十六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是为齐文宣帝高洋,国号齐,都邺, 史称北齐。北齐始立九等之户。
西魏宇文泰创立府兵制。
七、简述北魏历史
北魏历史: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八、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扩展资料:
北魏时期的历史大事:
1、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
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2、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