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辛弃疾简介 陆游与辛弃疾的忘年交

火烧 2022-11-28 19:15:15 1084
陆游与辛弃疾的忘年交 gt   陆游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作被誉为一代“诗史”。辛弃疾则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是中国文坛的两座丰碑,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还有

陆游与辛弃疾的忘年交  

辛弃疾简介 陆游与辛弃疾的忘年交
  >   陆游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作被誉为一代“诗史”。辛弃疾则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是中国文坛的两座丰碑,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还有一段超越年龄的友情佳话。 >   1203年6月,在浙江绍兴山阴一所破旧的草堂边,两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相遇了,他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放开,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两位老人就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陆游与辛弃疾,陆游生于1125年,当时已78岁;辛弃疾生于1240年,比陆游整整小了15岁,但也已六十有三。他们彼此倾慕已久,在经历了时代动荡和坎坷的人生之路后终于见面,所以显得分外激动。 >   在他们相会之前一个月,陆游刚从京城回到故乡,而辛弃疾则是刚刚赶赴绍兴府就任,难得的机缘巧合,才有了这两位爱国文人3xm中文网性的相见。陆游与辛弃疾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还要从南宋颇有争议的人物韩胄发动开禧北伐说起。 >   1189年以来,南宋朝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大变化,当了26年皇帝的孝宗禅位于光宗,但两人的关系却一直不好。1194年正月,孝宗病重,当时众多大臣都请求光宗去看望孝宗,但光宗无动于衷。孝宗去世后,光宗以身体有病为由,竟然拒绝成服居丧。此举引得朝野非议不断,大小官吏纷递辞呈,丞相留正也辞职离京。在这种情况下,大臣赵汝愚等人秘谋废帝,委派韩胄进宫,征得高宗孀妻吴后同意,改立赵扩为皇帝,光宗被架空,成了太上皇。 >   政变虽然很快结束了,但政争却愈演愈烈。韩胄是南宋名将韩琦之后,他的妻子是高宗皇后的侄女,与皇室成员关系密切,加之在拥立新君中立下大功,逐渐获得宁宗的宠信,遂起了把持朝政之心。他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说,若能立下盖世之功,他的地位便无人撼动,而当下最大的盖世功莫过于收复中原。 >   收复中原是长久以来人民大众和许多抗金人士孜孜以求的心愿,韩胄借助这面大旗,有意拉拢一些当时很负声望的名流,特别是那些主张抗金的人士,借此提高威信,壮大声势。陆游一直以来都是南宋最坚定的抗金旗帜,他参与过孝宗一朝组织的北伐,且因其诗才出众,有着相当的影响和名望,自然成了韩胄招揽的对象。 >   1202年,被闲置了十多年之久的陆游重出山,那时陆游已是77岁的老人了,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仍旧欣然抱病前往,参加了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的工作。 >   陆游晚年应诏出仕,受到了很多与韩胄政见不和者的非议,认为他有失晚节,这些人当中包括他的好友杨万里。当时杨万里隐居江西,陆游生活在浙江,他们已有六年多没有音信往来,杨万里特意寄信给他,诉说对他的问候和思念,之后,杨万里话锋一转,对他进行责备:“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大意是说,你重新出山仔细考虑过没有,切不可因攀龙附凤、贪图富贵,做出些不切实际的事来,北伐比不得写诗,事关千家万户的性命与利益,不可不慎。我们都已是白发老人,你怎么还能做出这样轻率的事来? >   其实,陆游决定出山并不是贪图富贵,促成他与韩胄走到一起的最大契合点就是光复中原。尽管双方主张北伐的缘由各不相同,但共同目标的牵引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恢复中原,是陆游一生的梦想,因为力主恢复,他多次受到打击与排挤,试想在人生迟暮之年,突然出现了可能实现他人生理想的曙光,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不光是陆游,南宋的许多主战派人士,都为韩胄团结力量进行北伐的举措所吸引,抱着同样的报国宏愿,他们纷纷出山,www.3xm.com.cn与韩胄合作,在这串人员的名单中就包括辛弃疾。 >   不过,满怀期冀的陆游很快就失望了,韩胄只是借重陆游的名望,对他并不信任也没有委以重任。陆游曾深度参与过张浚策划的第一次北伐,与之相比,韩胄的准备工作更加浮华,陆游深感无奈与忧虑,但他作为编修无权参与和过问北伐大计。他开始认识到韩胄并不能担当起恢复中原的大任,他的希望又一次落空,决定史书修成后尽快回家。1203年4月史书修成,5月陆游便匆匆离开了都城,他在京城仅仅呆了一年。>   尽管陆游不满韩胄的所作所为,一年前自己还被利用了一把,但当韩胄再次以北伐为招牌招揽英贤的时候,他还是主张不要介意过去受排斥、不得志的往事,先国家之急而忘私旧之怨。在这一点上,辛弃疾与他有着相同的共识,此时辛弃疾已年过花甲,与陆游相比,他尚算年轻,但也是白发满头,实现北伐的心愿已没有更多的时间等待。抛开韩胄的人品不论,固然他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放眼朝野,到处都是贪生怕死的人,难得韩胄有北伐的志向和勇气,除此之外,还能指望依靠谁呢。 >   辛弃疾临行前,陆游赶写了一首长诗为他送行,毫不吝惜笔墨全方位地赞扬了辛弃疾。首先,盛赞他才高过人,好学不倦,著作等身,所谓“稼轩落笔凌鲍谢”,“千篇昌谷诗满囊”。第二,叙述他厚积薄发的坎坷经历,“十年高卧不出门”,“黄旗皂角从天下”,意味着朝廷可能对他的重用。第三,将他比做管仲萧何一样的人才,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就伟大功业,“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第四,希望他积极结连中原的忠义民兵,不久就能大展鸿图,施展抗敌复土的抱负。第五,劝他凡事要考虑周全,小心“谗夫”从中做梗,“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鼓励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敌斗争中去,一雪对金的深仇积愤! >   到了临安,辛弃疾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当时金国内部混乱,北方强敌蒙古对它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辛弃疾提议加强战备,密切关注局势,伺机而动,妥善应对。韩胄派他镇守京口(镇江),那是北伐前进的重要基地,登上北固亭,俯视滚滚长江,66岁的辛弃疾离他所要实现的愿望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近。不过没过多久,由于与韩胄急于进兵的思路不相吻合,辛弃疾最终被撤换。那时辛弃疾的情绪降到了冰点,这是他最后一次实现复疆志愿的机会,可是一切都已付诸东流。 >   陆游和辛弃疾,在他们的晚年各自为北伐空欢喜了一场,经过这次事变,辛弃疾对韩的本质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将他比做欺压皇室、阴谋夺位的曹操。 >   1206年4月,北伐战争拉开了序幕,起初收复了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的一些地方,但当宋金两军主力进行会战之时,准备不足的宋军却是溃败不堪。宋军西线主帅吴曦叛降,形势急转直下,和议之声再兴。韩胄一度想起了辛的劝告,预备任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期望他能力挽狂澜,可惜的是,这时的辛弃疾在留下了临终绝笔“洞仙歌”之后,已经与世长辞,时间正值1207年秋。辛弃疾的去世让有志之士恢复中原的信念彻底破灭,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谢枋曾说:“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 >   北伐的又一次失败,给英雄暮年的陆游以致命一击。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因痛恨韩胄轻率误国,对赞成北伐、曾跟韩胄合作的人也一并轻视,陆游与辛弃疾都被牵连在内。辛弃疾曾说:“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胄以富贵者乎?”这话其实也涵盖了陆游与韩胄的关系。 >   在辛弃疾辞世后不到三年,1210年春天,85岁的诗人陆游追随他的友人而去,留下了不朽的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