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哪些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哪些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哪些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近代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哪些变化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旧阶级的变化:
(1)地主阶级:军阀、资本家、地主
(2)农民阶级:自耕农、贫、雇农(流入城市)
新阶级的产生
(1)无产阶级:
A.组成: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外面资本家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的雇佣工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
B.形成过程:(a)19世纪40~50年代,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b)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批产业工人产生;(c)一战期间,第三批产业工人产生。
C.特点:(a)分布集中;(b)产生较早(比资产阶级早30年),人数少;(c)与农民有天然联系;(d )所受到的压迫世界罕见。
(2)资产阶级:买办、商人、地主、官僚、华侨等等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依据来源不同,中国资产阶级可分为两个部分: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是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封建性、剥削性、买办性、寄生性、垄断性于一身。
B.民族资产阶级:
(a)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
(b)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其特点:
(a)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
(b)妥协性、软弱性、动摇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
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1.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 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课标解读】
1.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应掌握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现。
2. 近代工业的兴起:应该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探究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考试大纲】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 民族工业的兴起
【知识梳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四种经济形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
一、小农经济解体
1.原因
(1)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
(2)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扩大。
(3)自身局限: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2.表现: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开始解体。
3.影响:
(1)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中国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虽然增加了,但是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 和 。
思考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以及特点。
二、洋务企业的兴起
1.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 旨在“ ”、“ ”。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内容:
①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
a.安庆内军械所: 年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1862年生产出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 的起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b.江南制造总局: 年李鸿章在 创办,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工业。
②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创办民用工业,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
1881年投产的 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达到了 的目的。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原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4.评价:
(1)局限性:在兴办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弊端,其结果也未能真正达到“ ”、“ ”
的目的。
(2)积极意义:对中国的 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思考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一)民族工业的产生: 世纪 年代前后
1.条件: 和 的刺激和影响。
2.代表企业:主要有 、 和 等。
思考3: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原因
①这些地区受资本主义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
②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
③历史原因: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地理原因:交通便利,便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
3.影响:
①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②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③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二)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
1.原因:
①主观: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 的限制。1903年,清政府设立 ,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 、 、 等一批实业家。
③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掠夺路矿权利,中国人民掀起了 运动。
2.概况和特点:
①厂矿数量增加:1904-1907年间,新设大型纱厂就有11家。
②投资总额迅速增长:1904-1907年间,大型纱厂投资超过660多万元。
③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 发展尤为迅速。
3.影响:
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开始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②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革命思想产生。
4.民族工业的处境及原因
(1)处境: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2)原因:
①列强的压制: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它们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封建势力的阻碍: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各级官吏敲诈勒索等,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思维拓展】
1.洋务运动的结果
(1)结果: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失败原因
①外国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②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③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④根本原因:单纯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5.评价:
①进步性: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②局限性: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但没有出现工业革命。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总结~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不断发展,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洋务运动时期由于地主阶级的支持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列强干扰,洋务运动失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后来国民政府的支持有一定发展,但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国统去几乎灭亡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补充:
①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 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路引领:首先弄清时间概念(19世纪40~70年代),归纳经济结构方面变化的史实,然后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原因.
(1)经济结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诞生.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变化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肯定选3
19世纪40-70年代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个时间段内,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矛盾四起,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外列强纷纷侵入,清政府逐渐成为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傀儡政权,与此同时饱受压迫的农民大众也发起了对清廷和列强的反抗,比如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经济方面,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剥削以及鸦片的迫害,当时的经济已经基本被列强左右,不过此时资本主义萌芽逐渐有了发展的空间,经济结构由持续了数千年的自然经济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转变。 回答的有些简略 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