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介绍 西方人常提起的中国历史人物都有哪些?
西方人常提起的中国历史人物都有哪些?
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的排序:
·5.孔子
·7.蔡伦
·18.秦始皇
·20.md
·75.老子
·82.隋文帝
·92.孟子
成吉思汗现以被联合国公认为蒙古国人,与忽必烈不同,他并未统治过中国。
5、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
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孔子常常被誉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是这种说法失为确切。
他很少提及上帝,拒绝讨论鬼神,回避使用玄学学派思维的一切方式。
他是一个重视人生道德的中国古代哲学家。
在孔子看来,两个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礼”,是贤者行为的标准。
“仁”有时被解释为“爱”,但是最为确切的解释是“与人为善”。
礼则是举止、礼仪、风俗、礼节、礼貌等规范的总称。
甚至在孔子以前,祭祖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宗教活动。
孔子坚决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使这种祭祖活动得以加强。
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仆人对主人要绝对尊敬和服从,但是这位中国圣人不赞成暴政。
他相信国家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人民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
他一再强调统治者主要靠仁政而不是武治来进行管理。
他的另一个信条①与“你愿意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这条金科玉律之间仅稍有差别而已。
孔子的基本观点极其保守。
他相信黄金时代在往昔,规劝统治者和人民都回到美好的旧道德标准上来。
但是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理想实际上在当时不为多数统治者所接受并遭到排斥,因此孔夫子是一位比自诩的还更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革家。
从汉朝起,中国皇帝就逐步实行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成了以检验考生掌握孔子经典著作的程度为主的考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跻身官场,名利双收,科举考试,竞争激烈。
结果世世代代都有许多人长年攻读孔子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中国所有的政府官吏都是由这样的人来担任,他们的人生观浸透了孔子的宗旨。
这种制度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约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后1900年。
然而孔子学说不仅仅是中国官僚的正式哲学,而且孔子的理想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孔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之久。
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孔子为什么对中国有着巨大的魔力。
第一,人们都无容置疑地认为他为人真诚,个性完美。
第二,他不偏不倚,讲求实际,他不要人们去做力所不及的事,而要求他们诚实,从不苛求他们白璧无瑕。
从这些方面来看,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讲求实际的气质,也许这就是他的思想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孔子不要求中国人改变他们的基本信念,而是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一再重申他们基本的传统理想。
也许没有哪一种哲学能象孔子的那样与其国民的基本观点相连得这样密切了。
7、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
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
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
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
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
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
)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
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
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18、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皇帝。
他在位期间(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改革。
随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文化统一,这些改革是一个主要因素。
政(未来的秦始皇)出世时,秦国已经变成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这或许是由于采用了法家思想。
或许是由于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许是由于秦国统治者别具才能。
政在名义上是于前246年即在他13岁时继位,实际上国家是由摄政王统治的,直到前238年他已成年为止。
新君主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同其余各诸侯国进行了英勇的战争。
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他本来可以宣布自己是中国之王(国王)。
但是为了强调与过去彻底决裂,他选用了一个新头衔,自称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称帝后马上开始实行许多重大改革。
为了避免使周王朝覆灭的分裂重演,他决心要根除整个旧的封建体系。
他把所辖的领土重新划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始皇下诏令郡首的官职不再实行世袭制。
结果很快就实行了郡首任职几年后在郡与郡之间互相调换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的强大的势力范围。
每个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个维系文武郡首两者间平衡的第三者——调停官。
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随时免职,调停官由中央任命。
在都城与各郡之间修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庞大公路网,确保中央军队能迅速到达叛乱分子所封锁的郡地。
秦始皇还下了一道诏令,让旧王朝中残存下来的成员都迁到他已经修建的都城咸阳,以便亲自监视他们。
但是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他还要实行商业统一。
他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体制,统一了货币,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
他还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制,统一了书面语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诏令最为著名(也许是臭名昭著的),要焚毁中国的全部书籍。
但是有关技术方面的书未遭焚毁,如农业、医学、秦国史录及法家的哲学著作等。
而所有其他哲学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学说,都均遭毁灭。
秦始皇下这道严峻的诏令,是为了消除敌对哲学流派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影响。
这也许是整个历史上大规模政治检查的第一个先例。
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图书馆里要收藏禁书的样本。
秦始皇对外也是推行强硬政策。
他在中国南方进行了广泛的征服,获得了成功,所吞并的地区最终都划入了中国版图。
他的部队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马到成功。
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当地的各个民族。
为了防止这些民族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秦始皇把当时中国北疆存在的各个区域的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一道巨大的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中国长城。
修建这些宏大建筑工程和连年对外征战,依靠横征暴敛,使得秦始皇不得人心。
由于利用叛乱根本无法推翻秦始皇的暴政,人们只好设法暗杀他,但均未成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寿终正寝。
但是秦始皇建立的功绩并未随之而烟消云散,中国人为他的暴政结束而感到欢心喜悦,但却谁也不想回到秦王朝前的时代去。
下一个王朝(汉朝)继续实行秦始皇所建立的行政体制。
实际上中国帝国的组织形式按照他所制订的路线继续了两千一百年之久。
虽然汉朝皇帝立即对秦朝残酷的法律体制进行了更改,整个法家哲学失宠,儒家哲学成为正统的国家哲学,但是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
现在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关键作用从整体来看就一目了然了。
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但是在大部分历史上,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
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欧洲总被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这种差别似乎是由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天然的障碍如山脉在中国和欧洲完全一样突出。
当然不能把中国统一归功于秦始皇一个人,其他许多人如隋文帝都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似乎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不提才华卓绝、名声赫赫的李斯宰相就不能对秦始皇加以完备的论述。
事实上李斯对秦始皇的政策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以致很难在二者之间分清他俩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功绩。
我不打算做这种尝试,而是把两者共同的功绩都归于秦始皇(李斯虽然能献计献策,但决策人毕竟还是秦始皇)。
20、md在中国领导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了其历史上成效最显著、意义最深远的改造。
人们会有趣地注意到:md在65岁时号召开展“大跃进”,在70多岁时发动“文化大革命”,在快到80岁时恢复与美国的友邦关系。

md起初相信城市产业工人是共产党最坚强的后盾,这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大约在1925年md得出了共产党的主要支持力量是农民的结论,至少在中国是如此。
因而他把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在与国民党所进行的长期斗争中,他的政权基础总是在农村。
在他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年代里,也坚持了这种思想。
例如,md泽东对农业和乡村的发展通常给予较高的重视,而斯大林在俄国一般只强调工业的发展。
但在md的领导下中国的工业生产也有了戏剧性的增长。
75、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
《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
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
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
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
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
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
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82、中国皇帝隋文帝(原名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
自从那时起,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之一。
政治统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人——大体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欧洲、中东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少受战争恐怖的折磨之苦。
隋文帝即位期间为重新统一的帝国建立了一个广阔的新都城。
他还开始了连通两条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中国中部的长江和流经中国北方的黄河——大运河的建造,这条运河在他的儿子杨广统治期间竣工,为中国南北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文帝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
在许多世纪中,这种制度不断地把全国各地和各阶层才华出众的人输送到政府机关,为中国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吏(汉朝最先采用这种制度,但在汉朝灭亡之后的长时期内,许多政府官职都实行世袭制)。
隋文帝还坚决实行所谓“避免制”——郡守不能在他们的出生地任职的政策。
这是一种预防措施,即可以防止任人唯亲,同时也可以防止任何郡守获得太大的势力范围。
隋文帝虽然在必要时能采取果断行动,但平常总是谨小慎微。
他反对铺张浪费,似乎减轻了臣民的税赋负担。
他的对外政策大体上是成功的。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象隋文帝那样有持久影响的帝王的确为数不多。
92、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
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
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
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
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