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游击战的历史作用

火烧 2022-08-25 00:25:09 1180
抗日游击战的历史作用 一、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直到今天,国际军事历史界仍有专家充满兴趣地问:为什么二战前的阿比西尼亚亡国了?为什么西班牙共和国在那么多的国际援

抗日游击战的历史作用  

一、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直到今天,国际军事历史界仍有专家充满兴趣地问:为什么二战前的阿比西尼亚亡国了?为什么西班牙共和国在那么多的国际援助下失败了?而中国的抗日战争长达14年,长期处于孤军奋战,鲜有外援,最终却赢得了胜利?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1937年9月23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蒋介石《对gcdzg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gcdzg以民族大义为重,同意将红军和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敌后,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 在敌后战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黄土岭伏击战等一系列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到抗战后期,建立了19块大的抗日根据地,将日本侵略军压缩在铁路线、大城市狭窄的点、线区域,使其濒临失败的边缘,为抗日军民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唯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迅速胜利的原因 客观上: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统治腐败,贪官横行。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主观上: 1.中共的正确领导。

2.有马列主义md思想的指导。 3.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

4.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 5.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6.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二、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抗日战争历史意义: 1.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5.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意义(即敌后战场意义): 1、敌后战场积极配合和支援正面战场 2、全面抗战期间,gcdzg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同国民党军队在战役层次上进行了密切的配合。这种配合,体现在gcdzg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作战意见与建议。

3、对日军的兵力起到一个牵制作用 4、在敌人的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

三、、gcdzg领导的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

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在gcdzg大力倡导并积极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在这场为人类文明、进步而战、为中华民族生存、自强而战的残酷较量中,gcdzg以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脊梁和核心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的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一、gcdzg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主动履行抗日救国承诺,迅即担负起号召和领导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历史责任 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当时主导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顾,处境艰难的gcdzg则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

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游击战的历史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抵抗日本侵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然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绝对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误国政策。

与国民党的态度和立场截然不同的是,此时处境艰难的gcdzg首先提出了武装抗日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的第3天,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即分别发表《gcdzg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宣言》。

随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又接连发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gcdzg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战争宣言》和《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等一系列正式文件,深刻揭露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罪恶目的,强烈谴责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的卖国政策,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的政治主张;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战。 为履行武装抗日政治承诺,gcdzg迅速派出杨靖宇、周保中等一批重要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

此后,gcdzg还对“一•二八”淞沪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等局部抗日战争给予坚决支持,并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红军为进入抗日前线东征。在上述英勇抗日斗争中,方志敏等一批杰出的共产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gcdzg提出的武装抗日的号召和履行武装抗日的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响应,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斗争的进程,为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奠定了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gcdzg全力倡导并积极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力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不可分离的。

可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没有全国抗战,就没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gcdzg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gcdzg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从属地位的重大变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并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gcdzg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进一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会后,md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要求党和红军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充当发起人和坚强的台柱子,并且强调党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领导作用。瓦窑堡会议后,gcdzg一方面大力促进全国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各地方实力派和爱国人士等社会各方面的统战工作。

gcdzg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不断调整对蒋介石集团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枢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承认gcdzg合法地位。至此,由gcdzg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

四、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 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办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 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3. 从性质上看,抗战时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4. 从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五、抗日游击战影响和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从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画上了句号,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开端。

在人类战争史上矗立起一座战略制胜的伟大丰碑。 抗日游击战争开辟的敌后战场实质上是人民军队在战略防御中向日军实施的带战略性的“反进攻”,是处于被动地位中的主动出击,从战争形式上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把敌之战略包围变为我之战略反包围,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最大的价值,在沦陷区建立大面积的根据地,解放沦陷区大量人口。此举,使侵华日军占领了中国的土地之后,却没能控制这些土地,也没能控制这些土地上的人口,无法将这些掠夺到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战斗力,无法以战养战。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正面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1、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从抗战中期到抗战后期,主战场发生了转化,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作用有所下降敌后战场逐渐形成并开始独当一面。最终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2、这两个战场的形成和地位的变化,对抗日战争和战后中国的政局和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gcdzg在中日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采取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两种战争方式的战略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击战。

六、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游击战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

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巨幅对联,生动地反映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和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 是一种战争艺术。游击战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中,特别是在民族战争条件下,游击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有效和重要的形式。人民战争是游击战争的一种最生动的形式。

md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深刻论述了游击战争的一系列问题。gcdzg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用各种方式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