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不值钱的双旗币图案 明朝铜钱「 ”不值钱”,为何有很多商人冒着生命危险走私它?

火烧 2021-12-02 08:12:50 1052
明朝铜钱「 ”不值钱”,为何有很多商人冒着生命危险走私它? 在明朝,有一种违法现象令很多人十分不解——走私铜钱。提到「 ”走私”这个词,很多人就会不寒而栗,因为在古代走私行为也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的程度

明朝铜钱「 ”不值钱”,为何有很多商人冒着生命危险走私它?  

不值钱的双旗币图案 明朝铜钱「 ”不值钱”,为何有很多商人冒着生命危险走私它?
在明朝,有一种违法现象令很多人十分不解——走私铜钱。提到「 ”走私”这个词,很多人就会不寒而栗,因为在古代走私行为也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的程度足够让一个古代富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就算有人想要违法走私,也是走私一些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 但是在明朝时期,很多商人却冒着被定死罪的危险去走私当时在明朝并不值钱的铜钱。众所周知,商人自古就是以利益为重,赔钱的「 ”买卖”他们自然不会去做,更别提这种随时会搭上性命的交易了。其实看似并不划算的交易背后却暗藏着巨大的利益,「 ”不值钱”的铜钱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 ”无价之宝”。 一、事出必有因,明代商人走私「 ”廉价”铜钱的催化剂 (一)供需影响,海外各国对中国古代铜钱的需求量大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物产丰富,国家对外开放范围也非常广泛。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他先后拜访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同时也密切了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 久而久之,中国的铜钱就在这些密切的贸易往来中流入到各个国家之中。为了国际交易更加便捷,这些国家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之中必须统一货币来衡量交易的货物。在当时海外贸易频繁的各个国家之中,只有明朝的国力强盛,掌握了熟练的铸币技术,并且在贸易交流中始终保持着信用大国的形象。 既能够保证货币的长期流通供应而又不会因国家的衰败而遭到贬值,实在是国际货币的「 ”不二之选”。就这样,明朝时期的铜钱在海外的各个国家盛行,海外对铜钱的需求量远远超出国内。 (二)利益催化,明朝「 ”海禁”政策的实行 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明朝沿海地区与海外的贸易往来,但同时也促使了走私活动的泛滥。沿海的百姓以海为生,靠海吃饭,海禁政策无疑是断了他们的「 ”活路”,最后逼得他们不得不去走私。 由于当时的铜钱在海外各国的流行,导致海外对铜钱的需求量大,加上币值又稳定。很多沿海经商的百姓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动了「 ”坏心思”偷偷将中国的铜钱和铜料运到海外各国,然后低价购买海外的货物甚至是白银运到国内高价出售。 就这样在中间赚取差价,利润比从前进行海外贸易要多得多。因此,只在乎利益的商人当然会不顾生命危险去走私铜钱,力求「 ”发家致富”。 (三)历史遗留,宋代「 ”禁铜令”的影响 早在宋朝时期,朝廷就开始了「 ”禁铜令”。即禁止将中国的铜料运送到海外以及禁止铜钱流落到海外市场。那是因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对铜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当时制作铜钱的材料不够充足,导致国内的铜钱数量本就不多。 所以从宋朝开始,「 ”禁铜令”就一直存在,并且影响深远。正所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明朝时期,「 ”禁铜令”的存在反而更加驱使那些「 ”图谋不轨”的商人更加肆意走私。 因为铜钱的出口量越小,在海外的价值越高,中间能够赚取的差价就越大,他们获得的利润就越高。所以从宋朝开始的「 ”禁铜令”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朝的铜钱走私。 二、广受统治者关注,明朝铜钱地位的演进之路 在明朝初期,市面上只有纸币流通。社会广泛流行用钞不用钱。明太祖朱元璋大力也推行纸币,原因就是国内铜钱的数量不多,制作铜钱的铜料又匮乏。如若作为主要货币在市面上流通,日后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后果。 甚至据史书记载,在明代276年,朝廷一年只发行了一种名叫「 ”大明宝钞”的纸币。那时候铜钱虽然朝廷每年也有制造,但朝廷发行的主要货币还是以纸币为主,铜钱的币值也是远次于纸币。 但随着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铜钱的地位越来越被海外各国所认可。因为那些较小的国家想要自己铸造钱币,不仅仅需要开采大量的铜矿,还得掌握精湛的铸造技术。与其大费周章自己铸造钱币,不如直接利用已经备受信任的中国铜钱。 就这样,铜钱逐渐成为当时的国际货币,在海外的币值也远远超出国内。这不由得引起统治者的广泛关注,如果长期对这种现象坐视不理,不去采取解决措施,那么国内的货币制度很快就被会猖獗的商人走私活动所瓦解,明朝的经济也会因此进入低迷状态。所以随着「 ”禁铜令”的开展,铜钱在国内的地位逐渐上升,「 ”钱币并行”成为市面上主要的交易方式。 后来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大量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的市场,钱币短缺的问题又日益严重。白银货币化渐渐出现在国内的交易市场,但朝廷为了保护国家的货币面值,还特意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进行物货交易。 但白银的广泛流行促使百姓们使用白银越来越频繁,朝廷知道当时的趋势已经无法控制,也只能无奈接受白银货币化的事实。最后在隆庆元年,朝廷第一次正式承认白银作为货币的地位,同时下令将铜钱作为白银的辅助货币在市面上流行。 三、明朝商人走私铜钱的影响及对后世的启示 (一)国内铜钱的数量大量减少,造成通货紧缩 随着明朝商人走私铜钱的现象的泛滥,大量铜钱外流。虽然明朝在当时所使用的货币不只是铜钱一种,但是作为面值较小的货币在市面上的数量突然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很轻易毁掉当时的明朝经济体制。 所以,铜钱所产生的作用和面值较大的纸币一样不容忽视。铜钱作为货币的一种,面值虽不大,但却存在于明朝百姓生活交易的方方面面之中。因为在那个时候,百姓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赚取一定的银两或者是面值较大的纸币。 与他们生活所贴近的,更多的是铜钱。在当时,农民这种廉价的劳动力所能赚的只有铜钱。但随着铜钱大量流失海外,国内的铜钱大大减少,所以物价自然飙升,但农民的收入依旧没变。 因此,农民就会买不起日常的生活物品,并且在当时,普通百姓这个群体人数是社会群体中最多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银两去购买商品,导致生产出的商品大量滞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货紧缩,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遭到破坏,经济总体呈现下滑的趋势。 (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状态极其不稳定 在前面也提到过商人通过向海外走私铜钱,再从海外廉价购买白银等货物,回到国内高价卖出,其过程商人只是充当一个「 ”运输者”的身份,完全没有付出过大的劳动力。但仅仅是他们在一次走私中所赚取的利润却是普通百姓们一辈子拼死拼活所赚不来的。 再加上他们在从事走私、谋取暴利之时,导致国内物价猛增,实则就是间接在剥削农民仅剩的劳动力。总的来说,商人走私铜钱,在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同时,也损害着广大农民百姓的利益。最终导致商人群体越来越富裕,而农民群体就越来越穷,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钱供给。长此以往,农民不公平的声音必会越喊越大,接着农民起义便会相继爆发,社会一定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三)采取强制手段去制止铜钱外流,以暴制暴终究两败俱伤 在面对当时铜钱外流的现象时,明朝统治者虽意识到此种现象日后将要产生的后果,但却采取强制的手段去制止铜钱外流,以为这样就不会威胁到本国的经济利益。但效果其实却不是统治者们所预期的那样。 强制的手段反而加速了铜钱外流的速度,但反过来想想,凭借当时明朝的综合国力来看,朝廷完全有能力通过正常的贸易往来来控制铜钱的外流。因为在当时的海外各国眼里,明朝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很多奇珍异宝。 倘若当时的统治者可以抓住这一点去赚取海外各个国家的白银,进而扩大国内的白银流入量,来弥补铜钱流失的空缺。而不是下令「 ”海禁”去强制铜钱外流,明朝最终也不会牵扯到之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此看来,强制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能带来理想的处理结果。以暴制暴的方法看似效果明显,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自身的利益,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方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值得被提倡的。但是明朝的经验教训却为后世敲响了警钟,并且对后世的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明史》 《瀛涯胜览》 《明会典》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