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月来相照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1-04-28 05:57:09 1039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原文_翻译及赏析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唐代·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原文_翻译及赏析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唐代·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抒情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鉴赏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像,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创作背景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

明月来相照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原文_翻译及赏析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 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軝鸿列。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