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第二句叫什么 静夜第二句里的“漏”换成“露”好吗?
静夜第二句里的“漏”换成“露”好吗?
静夜第二句里的“漏”换成“露”好吗?
不好,因为漏体现出了广泛覆蓋的样子 .突出意境和氛围
静夜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写作者什么到的
静夜诗这首诗第一句和第三句是诗人(看)到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是诗人(想)到的
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No,not those glasses.Those on the table. 第二句中Those,可以换成The ones吗?
首先, 是没有 "the ones" 的..
可以用 : That one, This one; 如果不止一个, 可以用 These
不过, 第二句这样写是不对的, 因为一完整句子里没有 "动词"..
或者索性写成 : No, not these glasses, but those on that table
意思就是 "不, 不是这些眼镜, 而是在那些在那桌子上的才对"
端居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李商隐《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不可以。原因: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著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悽怆,那种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英语流利说配音时第一句说完如何换成第二句
回答和翻译如下 :
配音时第一句说完如何换成第二句 ?
When dubbing, how can the first sentence be changed into second sentences ?
楞严咒第二句
宣化上人所传的楞严咒,第二句有“南无”二字,南无有归命、礼敬之义,似更符合原旨,依宣化上人也是对的。
peerless的第二句怎么唱?
why not president, be a dreamer
樵夫词斗第二句竟
樵夫词第二句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第二句不太好。能否给换一个。
???第二句?The second sentence?
That`s not so good.Could you please change it into another one?
十五夜望月第二句的意思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溼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溼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瞭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