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人 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

火烧 2022-10-05 22:32:31 1095
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 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莫言和屠呦呦。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

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  

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

莫言和屠呦呦。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著“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路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路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莫言先后获颁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国获诺贝尔奖有哪些人,是什么奖?

截止2017年1月,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两个人: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获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急.)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建立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面板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义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义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义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义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义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建立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建立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现 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63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因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倡议创立国际联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纪尧姆因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布林茨瓦因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布兰延、挪威人兰格因倡导国际和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玻尔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人南森因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线光谱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义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 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痺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订《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位元》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亚当斯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美国人巴特勒因促进国际相互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因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安吉尔因证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荒谬性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义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亨德森因热心裁减军备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祕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赫斯因发现宇宙辐射、美国科学家安德林因发现正电子而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根廷人拉马斯因对结束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战争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戴维森、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因发现维生素C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塞西尔因维护国际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义大利科学家费米因用中子辐射产生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因发现呼吸调节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成立的高森国际难民办公室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斯特恩因发明质子磁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匈牙利科学家赫维西因在化学研究中用同位素作示踪物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达姆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拉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厄兰格、加塞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为资助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而给予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诺贝尔和平奖。
1945年12月10日第四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泡利因发现量子的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芬兰科学家维尔塔宁因发明酸化法贮存鲜饲料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赫尔因促进联合国的诞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里奇曼因高压物理学的一系列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因发现酶结晶、美国科学家诺思罗普、斯坦利因制出酶和病素蛋白质纯结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勒因发现 X射线辐照引起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巴尔奇因参加创立美国工会妇女同盟,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美国人莫特因建立世界范围的基督教组织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7年12月10日第四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阿普尔顿因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顿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罗宾逊因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阿根廷科学家何塞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作用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成立的英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在世界各地建立活动中心、1917年成立的美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8年12月10日第四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特因核物理和宇宙辐射领域的一些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蒂塞利乌斯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12月10日第四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因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吉奥克因研究超低温下的物质效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赫斯因发现中脑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博尹德·奥尔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鲍威尔因研究原子核摄影技术、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狄尔斯、阿尔德因发现并发展了双稀合成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亨奇因发现可的松治疗风溼性关节炎、美国科学家肯德尔和瑞士科学家莱希斯坦因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罗素因“捍卫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本奇因参加调解阿以战争,主持签定停战协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1年12月10日第五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科克劳夫特、爱尔兰科学家沃尔顿因加速粒子使原子核嬗变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麦克米伦、西博格因发现超轴元素錼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南非医生蒂勒因研究黄热病及其防治方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尔克维斯特因小说《刽子手》、诗《在信仰的地位上》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茹奥因积极参加反战斗争、工人运动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2年12月10日第五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洛赫、珀赛尔因建立核子感应理论,创立核子磁力测量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马丁、辛格因发明分红色谱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因发现链霉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因小说《给麻疯病人的亲吻》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施韦泽在为非洲人民服务中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塞尔尼克因发明相位差显微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因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现辅酶A及其中间代谢作用、英国科学家克雷布斯因阐明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回圈和三羧回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首相丘吉尔因艺术性历史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马歇尔因战后“对欧洲经济所作的贡献,对促进国际和平所作的努力”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玻恩因对粒子波函式的统计解释、德国科学家博特因发明符合计数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鲍林因研究化学键的性质和复杂分子绍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恩德斯、韦勒、罗宾斯因培养小儿麻痺病毒成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小说《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成立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阶专员署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为难民提供国际保护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5年12月10日第五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兰姆因研究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美国科学家库什因精密测量出电子磁矩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迪维格诺德因第一次合成多肽激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西奥雷尔因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因写了恢复冰岛古代史诗的艺术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肖克利、巴丁、布拉顿因研究半导体、发明电晶体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欣谢尔伍德、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因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和链式反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医生福斯曼、美国医生理查兹、库南德因发明心导管插入术和回圈的变化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因长诗《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12月10日第五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因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托德因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获诺贝尔化学奖。
义大利科学家博韦因发明抗过敏反应特效药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加缪因小说《陌生人》、《鼠设》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拿大人皮尔逊在英、法、以色列军队全部撤出埃及领土起了调解人的作用因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8年12月10日第五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苏联科学家切伦科夫、弗兰克、塔姆因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桑格因确定胰岛素分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哪些人

PRC人一个刘X13
ROC(TAIWAN)人一个李远哲
Thibet一个达LAI十三世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金有哪些人?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中国女性获诺贝尔奖有哪些

有啊。不过都加入别的国籍。原因自己想。

获得诺贝尔奖奖金的有哪些人

随便想想就有好多
丁肇中,奥尔罕帕慕克,川端康成,贝克特,多丽丝莱辛,普吕多姆,略萨

07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哪些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建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宣告指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作为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这一理论为最优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今年已90岁高龄的赫维奇出生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至今仍活跃在经济研究领域,现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得悉获奖讯息后,赫维奇激动万分,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外界肯定表示非常高兴。
马斯金于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前译普林斯顿进修学院)教授。罗杰·迈尔森1951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这两名获奖人均于1976年取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诺贝尔和平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因为“在创造以及传递有关人为气候变化知识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度量上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戈尔现年59岁,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离职后的戈尔仍然周游列国宣传环保观念,戈尔的另一项“环保大手笔”是投资并参与拍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影片中,戈尔一改过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显木讷的个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氾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影片出乎意料地获得高票房和好评,令他名利双收。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戈尔10月12日在获奖后表示,自己对获奖感觉很荣幸,并称气候变化属于道德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据美国媒体报道,戈尔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地球正处于非常时期,气候危机不属于政治事件,而是对人类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挑战,这次获奖也是提升公众对气候关注的极好契机。戈尔还表示,他将把分得的奖金全部捐献给气候保护联盟。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1日宣布,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现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辛巴威)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1939年至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育有3个孩子。
1949年,莱辛带着一个儿子和第一部小说的手稿回到英国伦敦。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这部小说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
1952年至1969年,莱辛陆续发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其间,她还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她不仅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还树立了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形象。莱辛创作的小说还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等。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体裁的作品。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69岁的法国巴黎大学阿尔伯特·费尔特(Albert Fert)和68岁的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的彼得·格伦博格(Peter Grünberg),因为几乎同时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GMR:Giant Magoresistance)而共同分享了这一奖项。两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宣布物理奖归属时说,这是一次“好奇心导致的发现”。但其随后的应用却不啻为革命性的,因为它使得计算机硬碟的容量从几十兆、几百兆,一跃而提高了几百倍,达到几十G乃至上百G(1G等于1024兆)。
一度被光碟所超越的硬碟储存技术,又重新夺回了自己的领先位置。在每一台膝上型电脑中,都流动着这个物理效应的“幽灵”。磁碟储存技术的原则,是利用每个储存点上的磁场方向代表二进位制的0或1,要读取这些资料,需要电极扫过这个磁场;由于磁阻效应,磁场会引起电极电阻的改变,从而改变电流的强度,电极输出电流的高低,就代表了0或1。
在磁场作用下,磁性金属内部电子自旋方向发生改变而导致电阻改变的现象,被称为磁阻效应。这种效应,早在1857年就被英国的开尔文勋爵发现。不过,这种改变的幅度并不大,通常只在1%到2%之间。因此,在巨磁阻效应被发现之前,储存资料所需要的磁场要保持一定的强度,资料点不能做的太小,磁碟容量受到很大限制。
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天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表示,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作等。此外,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肥料的生产。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现代表面化学于60年代开始出现。格哈德•埃特尔是首批发现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逐步建立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这门科学需要先进的真空实验装置,以观察金属上原子和分子层次如何运作,确定何种物质被置入系统。
格哈德•埃特尔的观察为现代表面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而且被用于化学工业研发。格哈德•埃特尔发明的研究方法,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应用哈伯-博施法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埃特尔还对铂催化剂上一氧化碳氧化反应进行研究,这种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汽车催化剂中,以过滤汽车产生的废气。
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出生于德国的巴特坎施塔特,1965年从慕尼黑技术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是柏林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卡佩西出生于义大利,他现在是美国公民,埃文斯和史密西斯都出生在英国,埃文斯是英国人,史密西斯目前是美国公民。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牛津大学5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

 牛津大学(简称Oxon)位于英国牛津市。牛津大学的历史可大约追溯到十二世纪末,迄今已有9个世纪。9个世纪以来,牛津大学一直是全英国乃至于世界级的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剑”,它们两所是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
截止到2012年,如果按毕业生算得话,剑桥61个,牛津25个.如果按所有在学校呆过的人算(包括毕业生,老师,研究员等等),剑桥90个,牛津57个.无论是按什么算,剑桥拿的诺贝尔奖数量都是世界第一.
英国·牛津大学 57位诺奖得主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建校于1167年,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位于英格兰牛津市,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世界声誉,系全球学府十强之一。
在牛津,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街道就从校园穿过。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而且连正式招牌也没有。楼房的尖塔在烟雨濛濛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老藤,稀疏的绿叶中绽放著红红的花朵,小城显得古朴素雅。建筑古色古香,分属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在牛津街上散步,就像回到了历史当中。(当然,剑桥的弯弯小河、各式桥梁,亦自有其特色。)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每年在世界各国选取80名最优秀的大四本科生到牛津攻读硕士或博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获得)。
目前牛津共有39个学院、16个学部、7个永久私人公寓,其主要院系:数学、电脑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院等。牛津共有104个图书馆,其中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藏书600万册。牛津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语词典》享誉全球。
牛津虽然诺奖得主比剑桥少一些,但其培养了12位国王、53位总统和首相,在全世界名校之林中首屈一指、遥遥领先。在生物医学领域,40年代弗罗里和蔡恩将青霉素投入临床应用,获得诺奖。今天用得最广的抗生素,1955年为爱德华·阿布拉罕发现。化学系在蛋白质、新型无机材料合成、分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问世,目前拥有4位诺奖得主。牛津教学最大特点是“导师制”。
主要校友有:罗伯特·胡克、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卡梅隆、克林顿、英·甘地、弗雷泽、皮尔逊、贝·布托、亚当·斯密、培根、雪莱、格林、罗伯特·玻意耳、哈雷、约翰·洛克、奈保尔、史提芬·霍金、昂山素季、罗温·阿特金森、理查德·道金斯、阿诺尔德·约瑟、奥斯卡·王尔德、蒂芬·沃尔夫勒姆、托尔金、泰勒、汤因比等。
最“牛”学院制高校
牛津由一个中央学校(包括校和系图书馆,以及科学实验室),38个学院以及7个永久私人公寓(Permanent Private Halls,PPHs)。这些学院并不只是宿舍,而是实质上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有些学院只接受研究生,这些通常都是近一个世纪建立的新学院,例如Wolfson College。而有一个学院根本就不招收学生,那就是All Souls College。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曾说:“如果要定义牛津,学院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 牛津的学院不是按专业分割的,每个学院中都有来自多个不同系的学生,比如学文学和学机械的两个学生可能是宿舍紧挨的邻居,这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自然地进行着跨学科的交流。
学院制的另一个好处是更易在小规模社群中形成归属感,牛津是拥有2万多名学生的大学校,而每个学院只有几百名学生。他们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但总体来看一个学院也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强调学术,有的重视应用,有的积极活跃,有的安宁静谧……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自己气质相契合的学院,也往往更易与学院间建立感情。
有人说,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牛”的高等学府,然而,它“牛”的莫过于培养出的人才。据英国外交部导游介绍,牛津培养出了至少6个国家的10位国王(其中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教堂学院)、7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
《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学校
牛津的众多学院各有特色,不少学院前身是修道院,因此参观学院时,常会觉得好像在参观历史建筑古蹟、名胜。例如ChristChurch学院在13世纪原是修道院,16世纪时英王亨利八世设立现今的学院,并将此处教区的主教堂设于此,成为ChristChurch独具特色之一,所以学院中的大教堂也是一个重要的景点。
ChristChurch学院之外,历史年代最悠久的MertonCollege学院、有着都铎王朝样式美丽钟楼的MagdalenCollege学院等,亦是甚具人气的学院。
学院外,牛津的图书馆、博物馆也不少,最知名的就是《哈利·波特》借镜拍摄的Bodleian图书馆,电影里哈利·波特穿着隐形斗篷进入图书馆找书的场景就在此。进入由主建筑、Radcliffe剧院、Clar-endon大楼等多栋建筑合并的Bodleian图书馆,只觉自己像是要被书册淹没。据悉馆内藏书数百万册,仅次于大英博物馆,要找书可得花点时间。

2016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哪些人

2016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于10月3日起陆续举行。

2016年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10月4日,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6年10月5日,让-皮埃尔·索维奇、J.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10月7日,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获得2016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6年10月10日,奥利弗·哈特、本特·霍姆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6年10月13日,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人 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