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扒一扒 扒一扒古人那些聪明绝顶的避暑方法
扒一扒古人那些聪明绝顶的避暑方法 1、发冰票 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 ”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
扒一扒古人那些聪明绝顶的避暑方法

1、发冰票 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 ”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 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 ”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2、杀狗祭祀 《史记》说「 ”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古人认为酷暑是厉鬼作怪,人们需在邑中杀狗祭祀并将其分食,方能过关。 此俗或源于上古,与后来「 ”狗肉性燥,不宜夏天食用”的观念截然相反。「 ”三伏”亦因此得名,所谓「 ”厉鬼行,故昼日闭,不干他事”,静而不动,故曰「 ”伏”。 3、住凉屋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 ”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 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笺》中记载,「 ”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4、吃莲子汤 明清两朝,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据《帝京岁时记胜》载:「 ”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朝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吃凉粉等清热爽口的食物,吃西瓜,酸梅汤也是人们常用的避暑方式。 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也是一大特点,也有人把降暑中药熬制成茶,随时饮用。凉茶在宫廷和民间都很盛行,只是宫廷里的凉茶配方更讲究些。 5、暑月游船 古人也有亭楼纳凉,泛湖避暑的习俗。每当炎夏来临之际,人们划船行舟,荡于湖中,或寻风亭水榭,柳岸树荫之处,嬉耍度时。这种习谷,由东京开封一直流传到南都杭州。 暑月游船也是当时民俗之一。旧时南京人在大暑时节,乘船夜游秦淮,「 ”呼茗清谈”,赏月观景,风光无限。 6、摇扇子纳凉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 ”摇风”,又叫「 ”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 ”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7、吃冷饮 古人在夏季饮食上是很精致的,对冷饮很有兴趣。汉代已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清代时,已经有人挑着冰棍沿街叫卖。 有些地区的宋人已经开始吃各种冰激凌了。这个发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冰酪。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南宋时冷饮花样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饮店出售的果汁类饮品多达数十种,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很赞哦!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