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傅抱石作品欣赏 傅抱石艺术家介绍

火烧 2023-03-20 08:44:10 1105
傅抱石艺术家介绍 6月24日,母病危,中断学业由日本赶回南昌。后因时局变化,未能回日本完成学业。8月,赴南京。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所著《中国绘画理论》出版。10月,论文《论顾恺之至荆

傅抱石艺术家介绍  

6月24日,母病危,中断学业由日本赶回南昌。后因时局变化,未能回日本完成学业。

8月,赴南京。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所著《中国绘画理论》出版。

10月,论文《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问题》发表于《东方杂志》(1936年发表于日本《美之国》杂志)。

论文《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读金原省吾氏之东洋美术论》发表于《文化建设》。

1936年

33岁,

次子二石出生。

2月,所编《基本图案学》出版。

4月,论文《日本法隆寺》发表于《文艺月刊》8卷第4期。

7月24日,书画个展在南昌举行,共展出作品100余件,至28日结束。

所编《石涛年谱稿》发表。

论文《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发表于《文化建设》。

8月,所译《郎世宁传考略》发表。

11月,编著《基本工艺图案法》。

12月,论文《印章源流》发表。

1937年

34岁,

独游安徽宣城,遍访李白、梅清、石涛旧踪。

3月,论文《石涛丛考》发表。

编著《中国美术年表》出版。

5月,编著《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

论文《石涛再考》、译文《中国文人画概论》发表。

7月,论文《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考察》发表于《文史半月刊》第34期。

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抗日战争爆发。

8月15日,日军轰炸南京。

11月,回到南昌家中。

1938年

35岁,

1月,携妻儿、岳母共五人回新喻故里。

任职于政治部三厅秘书,往来于株州、衡山、衡阳、东安、桂林等地,做抗日宣传工作。

1939年

36岁,

4月,到重庆。寓金刚坡下,自署居名为“金刚坡下山斋”。

5月,编著《中国明末民族艺人传》出版。郭沫若作序。

年底,改写《摹印学》。

1940年

37岁,

长女益珊出生。

3月21日,论文《刻印源流》(《摹印学》的“总论”)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

4月10日,论文《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的必要性》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

4月,论文《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连载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作《画云台山记图卷》,郭沫若为之题四绝。

傅抱石作品欣赏 傅抱石艺术家介绍

8月,政治部三厅改组,因郭沫若退出,应徐悲鸿之邀回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

9月,所著《木刻的技法》出版。

著《中国篆刻史述略》。

著《中国绘画“山水”“写意”“水墨”之史的考察》。

10月28日,论文《关于印人黄牧父》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

11月4日连载。

11月,著《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

作《观海图》(纸本,84厘米×44.5厘米)。

1941年

38岁,

1月,论文《读周栎园〈印人传〉》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

3月,作《访石图》(纸本,46厘米×56厘米)。

4月,作《云台山图卷》(纸本,31厘米×11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后郭沫若、沈尹默、徐悲鸿等均有题跋。

夏,作《屈原》(纸本,58厘米×8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2月,题陈之佛的《寒梅小鸟》。

1942年

39岁,

1月26日,论文《评〈明清画家印鉴〉》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2月2日连载。

2月19日,文《读雪翁(陈之佛)花鸟画》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

3月,作《大涤草堂图》(纸本,85厘米×58.1厘米)。徐悲鸿为之题:“元气淋漓,真宰上诉。”

5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23日,md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月5日,作《石涛上人像》(纸本,132.5厘米×58.5厘米)。

6月,郭沫若编剧的《屈原》在重庆上演。

8月,郭沫若为《屈原》、《陶渊明像》、《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张鹤野诗意图》等题诗。

9月,被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聘为艺专教授兼校长秘书。

10月8日,《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副刊,12日、20日连载。

10月10日,“傅抱石教授画展”(壬午个展)在重庆观音岩中国文艺社举行,共展出作品100余幅,至12日结束。

1943年

40岁,

个展分别在重庆和成都举行。

8月,著《中国之工艺》。分玉器、铜器、陶瓷、漆器、织绣五个部分。

1944年

41岁,

次女益璇出生。

2月傅抱石简介,作《苏武牧羊》(纸本,61厘米×100厘米,江苏省国画院藏)。

3月,文《中国绘画在大时代》发表于重庆《时事新报》。

夏,作《山阴道上》(纸本,137厘米×40.2厘米)。

9月,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作《丽人行》(纸本,61.7厘米×219厘米,1997年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上以1078万元拍出),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傅抱石画展”在重庆举行。

“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在昆明举行。

作《万竿烟雨》(纸本,110.2厘米×67.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945年

42岁,

2月,参加民主运动,在中国文学艺术界《对时局宣言》上签名。

2月,作《虎溪三笑图》(纸本,136.5厘米×3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6月,作《潇潇暮雨图》(纸本,103厘米×5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7月,作《听瀑图》(纸本,51.3厘米×64.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9月,作《九张机图册》(11幅,纸本,水墨,1989年香港嘉士德拍卖公司以310万港元拍出)。

10月,迁南京。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

1946年

43岁,

2月,作《二湘图》(纸本,165厘米×69厘米)。

4月,作《山鬼》(纸本,137厘米×83厘米)。

12月,在南京香铺营文化会堂举办“徐悲鸿、陈之佛、吕斯百、傅抱石、秦宣夫联合画展”。

1947年

44岁,

三女益瑶出生。

4月,论文《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发表于《京沪周刊》1卷第16期。

8月13日,在南京文化会堂作《中国绘画之精神》的演讲,9月28日,《京沪周刊》1卷第38期发表。

10月,“傅抱石画展”在上海中国艺苑举行,共展出180余幅作品。

1948年

45岁,

1月,所著《石涛上人年谱》由京沪周刊社出版。罗家伦作序。

“傅抱石画展”在南昌“青年会”举行,共展出100余件作品。

1949年

46岁,

幺女益玉出生。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7月,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47岁,

开始以md诗词为题材的创作,《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词意》、《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纸本,28.2厘米×20.2厘米)参加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

6月,南京市文联成立。被选为文联常委。

10月,抗美援朝开始。

到南京大学任教。

1951年

48岁,

著《初论中国绘画问题》。

1952年

49岁,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艺术系并入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

1953年

50岁,

7月16日,论文《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性》发表于《光明日报》。

9月,“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在北京举行。《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参加展出。

作《屈子行吟图》(纸本,62厘米×109厘米)。

1954年

51岁,

4月,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作《东方红》。

12月,《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由上海四联出版社出版。

作《四季山水》(春、夏、秋、冬四幅,纸本,28.2厘米×40厘米,江苏省国画院藏)。

1955年

52岁,

《湘君》、《山鬼》在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展出。

1956年

53岁,

1月,增补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

4月28日,md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7月,《湘君》、《山鬼》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

8月22日,在北京“世界文化名人雪舟逝世四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作《雪舟及其艺术》的报告,《人民日报》8月23日发表。

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筹委会成立,被推选为主任委员。

作《平沙落雁》(纸本,44.3厘米×61.7厘米)。

作《西风吹下红雨来》(纸本,45.7厘米×48.3厘米)。

作《鸡鸣寺》(纸本,79.7厘米×27.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957年

54岁,

2月傅抱石简介,参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

5月,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率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其后创作了《斯摩列尼兹宫》(纸本,27.5厘米×46.5厘米)、《西那亚风景》(纸本,48厘米×58厘米)、《赴布拉格途中》(纸本,28厘米×47厘米)、《捷克风景》(纸本,49厘米×5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等一批异域风情画。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反右”运动开始。

7月,根据日本高岛北海原《写山要诀》编译的《写山要诀》出版。

8月2日,在罗马尼亚文化科技协会礼堂作题为《现代中国画》的报告。

8月,与亚明合作的《大军南下,横渡黄泛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

12月,所著《山水人物技法》出版。

《傅抱石画集》出版。共收入1942年至1957年间的代表作《桐阴论画》、《万竿烟雨》、《丽人行》、《平沙落雁》、《抢渡大渡河》等共40幅。郭沫若作序并题签。

1958年

55岁,

1月,到北京开会,参观“齐白石遗作展览”。

4月2日,文《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发表于《文汇报》。《中国画》于5月刊出。

5月,中共中央根据md的倡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6月1日,由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举办的第一次展览会在南京开幕。

7月,《中国的绘画》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

作《md〈大柏地〉词意》(纸本,34.9厘米×49厘米)。

12月28日,《蝶恋花》、《雨花台颂》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江苏省国画展”。

1959年

56岁,

1月12日,《俗到家时自入神—郭老谈画片记》发表于《文汇报》。

3月27日,为《陈老莲水浒叶子》作序。

5月,在江苏省文联组织的南京美术界理论学习会上作《关于中国画的传统问题》的发言。

6月6日,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到韶山写生。此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韶山》画集,收录了《韶山全景图》和《md故居组画》。文《在md的故乡—韶山作画小记》发表于《雨花》第17期。

6月,《春、夏、秋、冬》四条屏和《罗马尼亚一车站》参加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展出的“中国画展”。

7月,赴北京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至9月下旬完成。9月27日,md为该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

8月,文《回忆片片—为庆祝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庆十五周年而作》发表于《美术》第8期。

8月25日,文《笔墨当随时代—看“贺天健个人画展”有感》发表于《人民日报》。

9月13日,文《中国绘画史的新页—谈谈十年来国画事业的发展》发表于缅甸《新仰光报》。14日、15日连载。

10月,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群英大会”。

10月10日,文《北京作画记》发表于《南京日报》。

12月,作《杜甫像》(纸本,134厘米×80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960年

57岁,

1月,《春到钟山》、《水乡吟》、《新松恨不高千尺》参加江苏省“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美术展览会。

3月,江苏省国画院成立。任院长。

《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雨花台颂》(3.6米×2.4米,2006年在北京嘉信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620万元成交)。

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成立。当选为主席。

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5月,作《龙盘虎踞今胜昔》(纸本,60厘米×8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6月,《md故居》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

8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9月,率江苏省国画工作团作旅行写生,行程二万三千里,先后到达六省十几个城市。其后创作了《待细把江山图画》等一批作品。

作《关公桥》(纸本,68厘米×93厘米)、《中山陵》(纸本,28厘米×39厘米)。

1961年

58岁,

2月26日,文《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华日报》等相继转载。

3月29日,《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齐白石作品集·印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9月出版)发表于《人民日报》。

4月,文《“江山如此多娇”— 谈谈“江苏国画工作团”旅行写生的山水画》发表于《雨花》。

5月,以江苏省国画工作团旅行写生和创作的200余幅作品组成的“山河新貌”画展在北京展出。《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枣园春色》、《陕北风光》、《红岩村》、《山城雄姿》等参加了展览。

6月,赴东北地区写生,至9月结束。作《镜泊飞泉》(纸本,45厘米×11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煤都壮观》、《林海雪原》等。此后出版有写生画集两种。

8月19日,游东陵,作《东陵南望》(纸本,28厘米×47厘米)。

11月,“傅抱石东北写生画展”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共展出作品100余幅。

11月15日,《东北写生杂记》发表于《新华日报》。

作《富春晓色》(纸本,56.9厘米×61.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962年

59岁,

2月26日,《郑板桥试论》(《郑板桥集》序言,中华书局1962年1月出版)发表于《人民日报》。

4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定稿《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简称“文艺八条”)。

8月,《天池飞瀑》在“南京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

8月,作《不辨泉声抑雨声》(纸本,82厘米×50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0月,《屈原》、《杜甫》在“江苏省肖像画展览会”上展出。

携全家赴浙江休养。其间坚持写生,至1963年4月作画一批,后来出版了《傅抱石浙江写生画集》。

作《虎跑深秋》(纸本,80.3厘米×45厘米)。

1963年

60岁,

1月,在杭州与何香凝、潘天寿合作绘画。

3月,为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作《华山图》。

10月,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赴南昌视察。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19日,出席美协江西省分会举行的座谈会。此后先后到井冈山、赣州和瑞金,创作了《黄洋界》、《井冈山主峰》、《长征第一桥》、《茨坪》等作品。至10月底离开江西。

10月,作《苍山如海》(纸本,113.5厘米×67.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964年

61岁,

1月,作《井冈山》(纸本,117厘米×8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

1965年

62岁,

1月,《虎踞龙盘今胜昔》参加在京举办的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

3月,作《中山陵》(纸本,53厘米×6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5月,“左臂复发炎剧痛,来势猛烈,眠食均艰”。

夏,作《茅山雄姿》(106厘米×278.5厘米,在2004年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以2090万元成交)。

9月下旬,应上海市委的邀请,乘专机到上海,准备为虹桥机场大厅作画。28日上午回到南京。

29日,因脑溢血病逝于南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