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蜀汉之庄稼汉 蜀汉能苦撑数十载,全靠这些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

火烧 2021-07-22 12:07:51 1051
蜀汉能苦撑数十载,全靠这些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 受演义的影响,蜀汉政权给我们的印象不仅是仁义当先,而且猛将如云,良臣辈出,倘若不是关羽失了荆州,加上夷陵被烧了七百里,玄德公铁定就能挥师北上,一统河山了。
蜀汉之庄稼汉 蜀汉能苦撑数十载,全靠这些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

蜀汉能苦撑数十载,全靠这些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  

受演义的影响,蜀汉政权给我们的印象不仅是仁义当先,而且猛将如云,良臣辈出,倘若不是关羽失了荆州,加上夷陵被烧了七百里,玄德公铁定就能挥师北上,一统河山了。小说的误导可谓「 ”害人不浅”,根据史书的记载,西晋统一中国时,蜀只有28万户,94万人口,同期的东吴则有52.4万户,230万人口,魏则有103万户,443.28万人口,试问如此稀少的人口,足以终结三国乱世吗? 天下九州,西蜀仅仅拥有一个益州,就算是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物量仍远远不足。而军事方面,须知个人的勇武决定不了战事的走向,何况关羽张飞并没有那么神乎其技,诸葛孔明也绝不是神通广大。真正在历次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并让贫瘠的蜀汉能够支撑几十载的,却是几支演义故事中鲜有提及的「 ”特殊部队”。 远程作战的王牌——连弩士 无论小时候收集的英雄卡,还是后来桌游里的兵器牌,诸葛连弩永远是三国主题中不可或缺的符号。《魏氏春秋》记载,「 ”诸葛氏长于巧思,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可见,与青釭剑、偃月刀和方天画戟这些虚构的「 ”逆天大杀器”不同,连弩在史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而负责操作连弩的部队,正是孔明在涪陵郡所招募三千劲卒,号称连弩士。 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郡「 ”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多獽蜑之民。县邑阿党,斗讼必死。”在涪陵一带世代居住的巴人,自古便有着民风彪悍的传统。早在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中王时,便招募巴人组建精锐劲旅,日夜操练。后来刘邦进图中原,明里派人抢修子午道,暗地里令巴人族长范目率军经陈仓道攻入关中,就此平定三秦,也为后世留下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有如此优秀的兵源,诸葛亮当然不会弃置不用。历次北伐的野战中,以步兵为主的蜀汉军队与往来驰骋的大魏骑兵对抗,为了不落于下风,就必须在军事装备上占据优势,巴人的三千连弩士则正好成了骑兵的克星。当然,与水浒中燕青所用的轻巧机弩不同,连弩体型大而笨重,单兵根本无法操作,需要几个人配合使用,多半不用于进攻,而是在守卫城池和营寨时显现强大的威力。可惜邓艾奇袭阴平,刘禅直接出降,不然倘若在成都城头架起连弩,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神秘的亲卫队——白毦兵 翻阅《诸葛亮集》,可以在第一卷中看到一封孔明写给兄长诸葛瑾的信,其中写道:「 ”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可见,这支称作「 ”白毦兵”的部队,应当类似于刘备的贴身卫队。所谓「 ”毦”,即鸟兽的皮革,用在盔甲上作为装饰品。这样一支用鸟羽或兽毛为饰物,且跟在主公身边的卫队,理应十分抢眼。但奇怪的是,不仅白毦兵的记载在史书中寥寥可数,就连部队的统领也鲜为人知。 公元226年,孔明驻兵汉中,誓师北伐,同时命李严驻守江州。为了协助李严,孔明派遣一支精锐到永安,巩固蜀汉的后方,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叫陈到。史学界一般公认,这位陈到将军,正是白毦兵的主将。但陈到麾下的白毦兵究竟战绩如何?为何能被赞为「 ”西方上兵”?很遗憾,著史者对此很是吝惜笔墨,我们只能从历次战争中对白毦兵的表现加以揣测。 既然是亲卫队,那么在主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白毦兵理应舍命相护。公元208年的当阳之战,演义中赵子龙七进七出,张飞一声喝断长坂桥,甚至令江水倒流。故事虽然精彩,却不能当历史来看。实际上,刘备及其家属臣僚在仓皇的逃亡中能够得以保全,很有可能就是仰赖于白毦兵的掩护。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演义中写赵云「 ”据汉水,以寡敌众”,还被刘备赞曰「 ”子龙一身都是胆”,实际上赵云在只有少量部队的情况下,敢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迷惑曹军,然后以密集的弓弩射击击退曹军,应该是有白毦兵这样的特殊部队协同作战。甚至公元223年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后,《三国志·赵云传》中记载「 ”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赵云在边境阻击东吴的追兵,也很可能有白毦兵的协助。 虽然上述的战绩大都属于猜测,但在公元242年蜀汉表彰功臣时,与征南将军赵云并列的,正是白毦兵的统领,征西将军陈到。能坐到如此高的位置,可想而知,白毦兵在先前的战斗中,必然立下过赫赫功勋。刘备去世后,这支低调的精锐部队始终驻守在蜀汉的东大门——永安,提防东吴方面的小动作,让频频北伐的孔明有一个稳固的后方。由此看来,常山赵子龙那些神勇的事迹,或许一部分正是白毦兵的集体群像。 忠勇的野战强人——无当飞军 诸葛亮征伐南中,虽没有七擒七纵那样费尽周折,却也耗掉了蜀汉相当大的人力财力,战斗中南中健儿的彪悍凶猛令孔明印象深刻。战事平息后,孔明便利用当地的少数民族兵源,将蛮夷战士征召加入蜀汉的政府军,从而建立起一支劲旅,号称无当飞军。考虑到蛮夷之人虽然勇敢,但容易不服约束,孔明委派了治军严谨的王平作为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领。 王平,字子均,本是魏国降将。他识字不满十,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说话严正。这样一位既能服众,又严厉而带点儿阴沉的将军,实在是雇佣军最为合适的指挥官人选了。孔明一出祁山,便给了无当飞军展示的机会。 身为越嶲太守的马谡把守街亭,不顾王平劝阻,屯军于南山高地,结果被张郃率魏军团团包围,切断水源。断炊断水的蜀军试图冲下山,却被张郃打了个满头包回来。魏军趁机大举进攻,马谡所部顿时溃不成军。街亭已失,眼看蜀军全军覆没,王平当即命令手下飞军将士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于是王平收拾败军散兵,徐徐撤回,飞军则承担并完成了断后的艰巨任务。此战之后,马谡被斩,孔明失去了前进的据点,铩羽而归。唯独王平进退有度,被提拔为参军,统领部兵马和营屯之事,获封亭侯。飞军的活跃,成了蜀军在街亭之战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王平「 ”以副师屯南围”,与司马懿对峙于祁山,司马懿则命张郃领军攻打王平。面对老对手,无当飞军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悍勇沉稳,将阵地守得如铁壁一般,张郃无法取胜,只得悻悻退却。此外,飞军由于擅长山地作战,也常用于讨伐南中叛乱的部族,颇有「 ”以夷制夷”的味道。例如公元240年,汉嘉一带的蛮族叛乱,向宠带着装备精良的宿卫兵前往平乱,不想这位深得部下爱戴的蜀汉名将竟死于混战之中。危急之下,又是飞军作为「 ”救火部队”从前线紧急调回,才控制了局面。 随着蜀汉走向衰亡,无当飞军也迎来了它悲壮的结局。姜维第七次北伐时,为了掩护主帅退却,五千飞军在末任统帅张嶷的率领下与魏军展开决战,最终全军覆没。战斗中,飞军士兵「 ”杀敌辈之”,即与兵力二倍于己的魏军同归于尽,张嶷本人也于此役中永远留在了北伐的战场上。就此,无当飞军作为一个整体,不复存在。 除了上述的三支部队外,蜀汉还有由羌族组成的四部斯臾,由巴郡部族组成的赤甲军,由邛人组建的七部营军等等。由于蜀国特殊的地理人文,这些部队大多以少数民族为主,将这些蛮夷子弟招募并加以训练,既能够增强军队战斗力,又通过抽调各个部族中的健儿,来削弱这些部族的兵力,防止叛乱的发生。三分归晋之后,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 ”特种部队”消亡于历史的尘埃中。今天,当游客们踏足于西南大山中那些安谧的乡村小镇中时,或许从某个神态安详的老人那里,还可以听到一些口口相传的只言片语,记载着那些古老而光辉的岁月。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琴剑霜月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