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美元 汇率 历史日元美元汇率
历史日元美元汇率
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历史走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目前,日元与美元的
美元大幅攀升,对欧元与日圆汇率均创下六周来新高。
货币分析师将美元汇率上涨归因于技术因素,空头回补以及日益增长的对欧洲经济成长前景的担忧。 当然,美元的急遽攀升也多少令人困惑,毕竟七月中旬欧元刚与美元达到平价。
观察人士认为,美国股市的跌落以及美国经济成长前景的恶化将改变强势美元的形势。 瑞银华宝首席货币策略师莎哈布-贾里诺斯(Shahab Jalinoos)称,“我们称之为流动面,而非基本面。”
市场普遍预期联储局将调升利率,这一预期是两年期国债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国债价格与联储局的基金利率紧密相关。当前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已反映出联储局将在年底前将利率至少下降四分之一个百分点的预期。
国债价格大跌,两年期国债殖利率昨日创下历史最低水平。 上周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日元( 120。
60,0。3600,0。
30%)和欧元汇率下跌,亚洲主要货币泰国泰铢与菲律宾比索汇率达到近年高位,年初至今两种货币的汇率水平已经相继升值逾10%和6%。 目前,美元利率与日元汇率变化是主要关注点。
当前外汇市场依然集中在对美元利率的关注,并受到未来美元利率抉择以及前景的影响,美元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利率前景以及政策意图有明显关联,经济数据的影响并不明显。 一周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是市场集中焦点,但预期与结果一致性的提前消化,使得市场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美元的波折是技术因素结果,而非政策或经济影响作用。
一方面虽然美联储如约没有采取加息举措,利率水平在本年度第3次维持稳定,这是市场预期之中,但例会之后的声明则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通过字里行间的研究与揣摩,似乎市场感觉美联储面临艰难选择,其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市场降息的预期在推后,加息的预期将持续;这本应对美元利率形成支持,反之美元汇率却走跌,技术因素占据引导作用,超预期的心理以及短期状况的信心,是形成美元调整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美联储似乎更关注经济收缩,市场目前预计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水平将继续低于第二季度,但如果观察短期基本指标,这一数据未来必将有进一步向上修正的可能,因为美国投资、消费以及就业等基本状况都在改善之中。

当前金融市场表现除美元之外,国际石油与黄金价格也出现变化,尤其是近日在美元走低的微幅调整中,石油和黄金呈现小幅上涨趋势,石油价格重新跃上60美元,黄金价格再次冲击600美元,其中与美元正相关的连接特色强化,但是在两种资源类产品中,石油因素似乎显得突出一些。 目前汇市中不可忽略的因素还有美国国会中期选举。
美国股市近期连续上涨,并非是单纯市场或企业因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选举因素,进而形成美国财富效应的支持性调节,以继续维持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的作用与地位。虽然美联储的决定具有独立性,但美国经济与政治需求的必然性,势必将会影响经济金融政策意向和传导的变化,在不同时段突出不同利益需求。
从近期消费信心、投资信心以及政策信心,维持稳定、高涨气氛更多是铺垫布什政府的选票需要和利益。 预计短期美元汇率将会相对稳定,以支持美国顺利渡过政治敏感期,笔者预测随后美元将会以回涨结束一年的运行周期,其中欧元兑美元( 1。
3582,-0。 0005,-0。
04%)汇率将会继续在1。25美元以上徘徊,并有向下突破1。
25美元的可能;美元兑日元汇率则在119日元左右,有突破120日元的机会;其他货币将随从调整。 。
日元 美元汇率 二战后
二战后,日元的汇率主要可以分为俩个阶段,一个是固定汇率制,即二战之后到1970年左右,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基本上固定在360比1的水平;另一个是浮动汇率制,自1971年开始,日元兑美元汇率开始出现变动,即所谓的汇率市场化,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四轮明显的升值。
1949年,由于日本持续的通货膨胀,并且存在多重的汇率,当时美国帮助日本当局制定了所谓的“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直接将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固定在360比1。这项汇率政策最终稳定了日本的经济,不但让日本的外贸活动更加容易清算与结算,也通过日元与美元的捆绑,加深了日本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最终让日本产业能够重返国际市场。
固定汇率的制度一直实行到1973年2月份。1971年8月5日,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1盎司黄金=35美元),并加征10%进口税率,史称“尼克松冲击”。
随着美元的大幅贬值,日元兑美元的固定汇率也出现波动,由360升值到306。1973年2月,日元正式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
随后,日元兑美元持续升值,截至1978年末,汇率升至194.3比1,七年累计升值高达85.28%。1985年9月,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与主要货币有秩序的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协议,最终令日元大幅升值,史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也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兑美元在250比1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200比1附近,升幅20%;1986年底,进一步升值至152比1,1987年最高达到120比1。1993年2月,时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的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日元需要升值20%左右。
随后,在美国政府的目标诱导下,日元汇率在半年之内由2月初的124.95比1,上升至8月份的102.18比1,累计升幅22.3%。1995年4月,日元汇率急剧升至79.70比1的历史高点。
从1993年2月初到1995年4月79.70的历史最高点位,日元两年间累计升值56.8%。从2001年开始,美元/日元在日本当局的严防死守之下,始终运行于115的上方,并且一度攀升至135水平。
不过从2000年至2007年大的波动区间来看,美元/日元基本上处于100至125的宽幅区间震荡。从2007年到2012年,全世界共同经历了经济危机的肆虐,经济也完成了周期性的筑底过程。
随着避险情绪的不断升温,美元/日元也自2007年6月高点124.15持续下行,2010年11月01日,刷新了80.24的十五年新低,41个月累计跌幅高达35.36%。2012年至今,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美元/日元在触及75.35低点之后便没有再创新低,从而陷入震荡筑底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