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真人秀节目策划 如何策划好亲子教育类真人秀节目
如何策划好亲子教育类真人秀节目
【英盛观察】
2013年10月11日,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收视率,湖南卫视推出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首播当天,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6.45,而第二期播出后,全国收视率涨至1.67,收视份额达11.45,而城市网收视率则达2.588,收视份额达11.53,收视涨幅达85%。
其在同时段其他卫视推出的综艺节目中以较大优势胜出,获得第一。
同时网络的搜索量和视频点击量也大幅攀升。
不仅如此,从《爸爸去哪儿》第一期播出之后几乎创下了零差评的收视影响,在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析。
一、插位竞争,先发制人
《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前,纵观2013年所有综艺电视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最美和声》等多档歌唱选秀类节目雄霸电视荧屏。
而第四季度,其他卫视也仍在推出《全能巨星》《中国梦想秀》等“老套路”的综艺节目,而就在观众对这些节目出现“审美疲劳”之时,湖南卫视打破常规,推出全国首档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给电视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爸爸去哪儿》改变以往“周五音乐节目独霸天下”的态势,以明星父亲为卖点,以清新萌娃为看点,用一种全新的综艺节目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期待。
对于综艺电视节目来说,各大卫视大都致力于推出歌舞游戏类的节目,但对于如何让综艺节目贴近人们实际日常生活,同时又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而言,却始终没有好的范例。
《爸爸去哪儿》的出现无疑为各电视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
从节目的丰富性来看,此节目填补了现在综艺电视节目圈中没有一档成功亲子互动节目的空白,而且这档节目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个时机,让综艺节目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寓教于乐”,让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被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一些正确的育儿理念。
这让综艺节目的效果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二、对象精准,出奇制胜
亲子类节目很多电视台都做过,但要做得出彩却不是很容易。
在孩子的年龄中隐藏着节目成功的奥妙。
《爸爸去哪儿》开播前,电视台并没有很大的信心,甚至还遭遇过冠名商临阵脱逃的窘境。
据舞美师在微博中透露,“这个节目原本放在最弱的周日播,后又推到周一。
领导看了片花觉得不错,才决定放周五的。
原本接档‘快男’的是另一档音乐秀。
但广告商心里没底,之前谈好的某知名家电品牌做冠名,在节目快播出的10月4日左右临阵脱逃了,换成了现在的冠名商。
某种程度上讲,《爸爸去哪儿》是一个真正的惊喜。”
制作《爸爸去哪儿》的谢涤葵团队曾制作过5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记》,被称为“被埋没、被边缘、有才华、有爱”的队伍。
如果将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一一对比,就会发现无论爸爸的设置,还是孩子的性格,或是遇到的困难几乎是“神同步”。
据节目组透露,制作过程中,MBC团队会提前告知并帮助解答遇到的各种问题。
湖南卫视会与韩国制片人讨论中国版的人选、任务安排及剪辑节奏等的本土化改造。
首先是5位明星宝贝的挑选。
节目组几乎找遍了国内所有的明星子女。
甄选的标准是:年龄在四到六岁之间、外形可爱、个性迥异。
谢涤葵对记者透露:“因为七八岁的小孩容易失去童趣;四岁以下的又太懵懂,完成不了任务。
此外,小朋友的搭配原则是男孩要比女孩多,因为韩国原版是4个男孩和1个女孩,其中最出彩的是几个男孩子。
最后节目组选了2个女孩和3个男孩,结果节目组选到的2个女孩子意外地突出,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内容为王,精彩充实
跟喧嚣、噪杂的选秀节目相比,《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的推广显得十分低调。
节目开播之前没有明星炒作,没有绯闻,也没有微博的话题推荐,完全靠节目内容本身的口碑自然聚合和传播。
从新浪微博发布的“爸爸去哪儿”微博指数来看,其讨论数在10月11日之前一直处于几百、几千的讨论量,而在10月11日这天,微博讨论量直线上升到18万,可见这个节目受到了观众的肯定。
同时对于节目的真实性,观众的认可度也相当高,这也引起了观众热烈的讨论。
在这种氛围下,节目的微博讨论量得以拉升到一个很高的基数。
但是,与以往的电视节目不同,《爸爸去哪儿》的话题讨论量的峰值并没有出现在播出当日,而是出现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即10月12日。
这表明,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好评”在社交网络上得到快速发酵,使得话题讨论量得以推向一个高峰。
这一点在百度指数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关键词搜索量犹如“平地起高楼”,从开播前几乎为零的搜索量,到10月12日这天突然到达62万搜索量的高峰。
这说明《爸爸去哪儿》播出过后产生了热烈的反响,网友对于这档节目十分感兴趣,也说明电视观众的口碑可以延伸到互联网,从而使这档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越来越广。
这档节目的时长虽然只有90分钟,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涵盖了父亲与子女的互动、父亲与父亲之间的互动、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设置的环节形式多样,包含的内容推陈出新,而且采取“多机位”“全时段”的无死角拍摄。
据湖南卫视官方数据显示,《爸爸去哪儿》共有40多个机位,其中活动机位20多个,算上导演、摄像、后勤保障,现场的工作人员共有100余人。
单是每间屋内的固定机位就需要有两人轮流把守,别看最终剪到节目里没有几帧,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及时更换新的录像带整晚都不能休息。
正是如此庞大的摄像团队,才在这三天两晚的拍摄中总共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而这些素材最终仅会剪成不到两个小时的节目。
为了去芜存菁,要有一支10余人的观片小分队对这些素材先行梳理,发现并汇总有趣的情节交给编剧组,仅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四五天时间。
这也说明正是有了这些强大的幕后团队支撑,才做出了精良优质且让观众认可的节目内容。
四、网络助推,后劲十足

既然节目内容才是保证节目收视率的根本,那么社交网络是不是只能“锦上添花”?是不是社交网络就不那么重要了呢?此次《爸爸去哪儿》的走红,恰恰说明社交网络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爸爸去哪儿》内容再好看,也只能跟其他类似的儿童综艺节目一样,只在一小部分电视观众中观看和讨论。
有了社交网络的助推,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度就会完全不一样。
《爸爸去哪儿》播出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媒体进行了十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通过这些社交网络的传播,一个电视节目从名不见经传到一夜爆红,同时让原本并不是父母的观众,也去关注一档“亲子”的电视节目,这大大扩大了亲子真人秀的受众群体范围。
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娱乐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会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
例如灵水村、沙坡头在节目播出后成为人们争相去旅游的景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再如孩子们喜欢的“奥特蛋”玩具也成为了热门、抢手的玩具。
五、“情感元素”的运用与把握
《爸爸去哪儿》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让人感同身受,其直观地呈现出5个明星父亲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或对或错,节目没有任何评判,完全交给观众。
这样让观众也能从中得到启迪与教育。
每一位父亲在经历子女难以教育的挫败后,也会在后面认真反省自己,更重要的是夜晚当与孩子独处的时候,父亲们都会意味深长地同孩子谈心。
谈心方式虽各不相同,但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在节目中不断成长。
而这些节目中体现的“成长”,也给观众注入了一股十分强大的“正能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通常明星的各种情感经常会被曝光,但对于亲情,尤其是像这档节目这么直接互动的曝光,电视界出现得很少。
这些让每个观众都能共鸣的亲情加上细腻流畅的叙事风格,《爸爸去哪儿》的这块“感情牌”直戳观众的笑点和泪点,例如田亮女儿在节目中的“惊天逆袭”、林志颖儿子和王岳伦女儿的“情感纠葛”、张亮父子的“甜蜜互动”等内容,都让观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六、平台优势,品牌效应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湖南卫视本身的平台优势,加之星期五十点档一直是湖南卫视黄金时间档,也推出了像《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等高收视率的节目,保证了观众收视群体。
同时,据湖南卫视官网消息,为了能给《爸爸去哪儿》制造更多的看点,不惜全台出动,力邀林志颖、郭涛、张亮、田亮、王岳伦等明星参加,加大了观众对于该节目的期待值。
而且明星孩子的筛选,湖南卫视也控制在了4—6岁之间,这样既能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又不流于“表演”。
播出前后,湖南卫视做了多种精良的宣传片,线上线下都跟观众进行互动。
由于湖南卫视的精心制作和宣传,不仅使品牌得以维持,而且再次大大提升了收视率和影响力,巩固了其在省级卫视中的“领军”地位。
参考资料:
[1]湖南卫视官网.
[2]庄序梵.浅析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J].东南传播,2008(11).
[3]黄晓雅.《爸爸去哪儿》中国版大起底[N].云南信息报,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