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 与日本相比,为何我国没有完整的刀剑铸造技术传承下来呢?
与日本相比,为何我国没有完整的刀剑铸造技术传承下来呢? 中国自汉代开始,中国的各种技术和物品开始不断流入日本,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冶炼技术和造刀技术的传入,刀剑制造技术在日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在这

与日本相比,为何我国没有完整的刀剑铸造技术传承下来呢?
中国自汉代开始,中国的各种技术和物品开始不断流入日本,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冶炼技术和造刀技术的传入,刀剑制造技术在日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在这个岛国上稳定下来,并发展成独特的日本刀制造体系。即使到现在,其与五、六百年前的日本刀体系也没太大的变化。 唐刀 总所周知,日本因为地质和地理环境等问题,无论是铁矿还是煤炭都是极其缺乏的,因此他们只能使用木炭作为燃料,但是使用木炭炉火的温度高只能达到摄氏1150度左右,远不能达到摄氏1535度的纯铁熔点,虽说含有杂质的矿石熔点要比纯铁低不少,但在这么低的温度下,铁矿石依然是很难完全融化的。因此当时的日本人为了获取理想的材料并炼去其中的杂质,在冶炼原材料上使用了表面积远大于大块矿石的砂铁,以求能更好地融化矿石,但同时炼制的时间也变得相当长,常常需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的不间断熔炼。这种低温冶炼法炼出来的成品,是一种不规则、通体多孔呈海绵状的块状钢铁,一般称其为「 ”海绵铁”,这和我国古代最早炼制出来的块炼铁,本质上是同一产品。 《天工开物》 日本使用的是一种叫做踏鞴(Tatara)炼钢法,按照日本的有关记载,使用这种冶炼法,大约每3400贯砂铁和3400贯木炭,可以炼出300贯钢,400贯生铁和250贯熟铁,其中那300贯钢,就是制造日本刀的主要材料之一「 ”皮铁”的原材料。由此可推算,日本刀用钢的出产率和产量非常低,大约26.7吨的原材料,才能炼制出1吨成品钢。 那么,为什么日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发展自己的制刀体系和刀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又为什么会在唐代后制刀技艺就开始急剧衰落,在短短一段时间内,仅到北宋中期就衰落至如此地步呢? 其实这跟古代统治者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武器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一旦丢失,二十户人家都得为菜刀「 ”陪葬”。 秦朝也有此类举措,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首先做的事就是销天下之兵铸十二铜人(当然,此举肯定没有元代变态)。到汉唐时代,皇帝们对民间私兵这一问题,其实是看得很透彻的,或者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的统治非常自信,因此对此并不是很在意,故没有开展大规模禁私兵的运动。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造就了汉代环首刀,唐朝唐刀的辉煌。 环首刀 《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 ”景祐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官府不但禁了「 ”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博刀:窄长而有短把的刀)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 宋朝开始,中原皇朝自秦汉、隋唐以来的雄风不再。不单是指在兵器制造及兵器文化上表现出来衰落和消亡,也包括了国力和民风,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变异。有宋代因所谓「 ”重文轻武”导致的积弱固然众所周知,但宋朝皇帝们大禁私兵的态度,对整个宋朝的国、民积弱所起之力,也不可小觑。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在开篇内,有一处写大宋百姓们互相说笑,其中某甲道:「 ”金兵有甚么可怕,他们有一物,咱们自有一物抵挡。”某乙道:「 ”金兵有金兀术。”甲道:「 ”咱们有韩少保。”乙道:「 ”金兵有拐子马。”甲道:「 ”咱们有麻札刀。”乙道:「 ”金兵有狼牙棒。”甲道:「 ”咱们有天灵盖。” 以自宋兴起的宋元两朝大规模、长时间的禁私兵运动,再加上宋朝的重文轻武,明朝的程朱理学,从根本上一起砍断了了中国传统尚武精神。导致我国传承了上千年的兵器血脉彻底衰退,不单是制造技术和器物形制上的衰退,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精神上的衰退。 很赞哦!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