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霍去病反击匈奴 最终击破匈奴的不是卫青也不是霍去病,而是东汉的一位大将军
最终击破匈奴的不是卫青也不是霍去病,而是东汉的一位大将军 永元元年,东汉大将窦宪率三路开始北伐。他与耿秉各率精骑4000,连同南匈奴左谷蠡王的1万骑兵,共1.8万骑兵,由朔方郡的鸡鹿塞北进;南匈奴单于

最终击破匈奴的不是卫青也不是霍去病,而是东汉的一位大将军
永元元年,东汉大将窦宪率三路开始北伐。他与耿秉各率精骑4000,连同南匈奴左谷蠡王的1万骑兵,共1.8万骑兵,由朔方郡的鸡鹿塞北进;南匈奴单于屯屠何,率匈奴数万骑兵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乌桓、胡强骑兵8000人,会同南匈奴左贤王的1万骑兵出稠阳塞,这三路大军共同的目的地是涿邪山。 联军日夜兼程,在稽落山地区遭遇北匈奴单于主力部队,窦宪立即下令骑兵迅速突击,很快就击溃了敌军,北匈奴单于率残兵逃跑。窦宪严令骑兵快马加鞭迅速追击,在私渠比鞮海追上了北匈奴单于的残兵,一阵冲杀过后,斩敌一万三千多人,北匈奴单于率领数百骑兵趁乱逃跑。此战缴获牛羊数十万头,遭遇重创的北匈奴81个部落投降,前后俘虏近20万人。 第一次出征就获得大胜的窦宪可谓是意气风发,在班师回朝的过程中,他率领众将士登上燕然山(今杭爱山),并命中护军班固刻石做铭,留下了《封燕然山铭》,歌颂汉军的丰功伟绩。 班固回朝后,将石刻的内容记录在了《汉书》当中,这就是「 ”燕然勒功”这个典故的由来。班师途中,窦宪派遣使者带上金帛前往北匈奴单于暂住的西海招降,北匈奴单于自知力量微薄,表示愿意臣服汉朝,并请使者将他的弟弟一同带回,以视臣服之意。 大汉朝廷对北匈奴单于只派他弟弟入朝而非亲自前来感到非常的不满,认为北匈奴并没有臣服的诚意,决定再次北伐,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窦宪的身上。 永元二年,做好准备的窦宪统辖河西各地兵马,以邓叠为副将,从凉州出兵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听说汉军又来讨伐,急忙上书说自己会亲自入朝。 但此时,和北匈奴一直有矛盾的南匈奴不想就此罢休,上书汉朝廷称可以趁此时机完全解决北匈奴问题,虽然这个借刀杀人的招数被汉朝看破,但是其中能趁机消灭北匈奴的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考虑再三后,汉朝答应了南匈奴的请求,密令窦宪大军不要停留,直击北匈奴。 得令的窦宪连夜包围北匈奴大营,北匈奴单于大惊失色,仓皇应战,最后战败负伤,只带十几名亲兵逃跑。 永元三年,窦宪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大将军。此时的北匈奴已经羸弱不堪,窦宪上书进行第三次北伐,目标就是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不久朝廷准奏,窦宪派遣狄燮、司马尚任带大军远征策西域,在金微山将北匈奴王庭包围,经过激烈的激战,大败北匈奴,斩杀5000多人,俘获了北匈奴单于的母亲,单于独身逃走,不知所终。 这次超过5000里的行军,是汉朝历史上最远的一次行军。战后,北匈奴单于的弟弟向汉朝遣使称臣,汉朝后来将他立为单于,将北匈奴和南匈奴同等对待。 至此,汉朝完成了对匈奴的征服,实现了对匈奴分而治之的战略目的,也结束了延续上百年的汉匈战争。汉朝的北部边患终于被解除,中国北方终于被东汉统一。这一壮举无疑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很赞哦!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