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楚玉失忆了吗 楚玉历史

火烧 2021-05-25 15:35:47 1058
楚玉历史 求战国时代楚国的历史 熊绎以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

楚玉历史  

求战国时代楚国的历史

熊绎以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两言“筚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蚧冒)等十余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 春秋列国地图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历数楚国两大罪状,其一即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另一条罪状是:“尔贡包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纳贡,已有很长的时间。楚国在齐国重兵压境的时候,毫不畏惧,严阵以待。 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作了适当妥协,答应纳贡,于是与齐结盟,各自罢兵。齐桓公死后,继起图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见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面对周边各国存在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军经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 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求内部稳定和对外发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为楚武王,时在楚国“结旧好于诸侯”,迫使周天子“赐胙”,要求楚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周天子的话流露出对楚国的畏怯之情,同时,不得不承认了楚国镇抚南方夷越的“首领”地位。 公元前740年东周平王三十一年。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国势更加强大,江汉一带的小国都畏惧楚国。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经“楚地千里”。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大败,宋襄公受箭伤,次年身亡,宋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楚两国爆发城濮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国先退避三舍诱敌,趁楚军方阵大乱时一举击败强大的楚军,挫败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为周王室一吐几百年郁积的怨气.晋文公重耳也因此一举而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楚国虽遭此败但是元气未伤,仍然不断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至于洛阳,在东周的王都郊外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公然探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此后,楚军锋芒益锐,所向披靡。 在春秋战国之交,相继灭陈,灭蔡,后来又灭越,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楚国兼并的小国,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个以上,多 楚国货币蚁鼻钱 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楚国之疆域,虽然时有得失损益,“但在其鼎盛时期,据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县三百余,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楚国的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从西周初年算起,持续了大约700年之久,直到战国后期楚怀王时代,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才出现转折。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时期,也是社会政治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 周王朝从衰微走向瓦解,诸侯各国通过兼并战争夺取政权。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从局促于丹阳一隅的“蛮夷”之邦,通过南征北战,变成“地方五千里”的战国时代最大之国,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断开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无疑是使楚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楚国吞并了如此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11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 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 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齐国历史-齐国与楚国的历史资料

齐国 中国西周、春秋时姜姓诸侯国,战国时为田(陈)氏所取代,是为七雄之一。 ①姜齐。西周时,周公平定三监之叛后,封吕望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占有蒲姑旧地,齐立国,史称姜齐。齐的疆域盛时,北至黄河与燕接界,西至济水与卫接界,南至泰山与鲁接界,东至今山东寿光一带,与杞、莱接界,并占有今山东半岛。 自齐献公起,定都临淄。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辅佐,实行一系列改革,齐国日益强大。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 。公元前664 年 ,齐北伐山戎 ,救燕 ;接着 ,又逐狄 ,存邢救卫 ,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 此后,齐又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 、郑 、许 、曹于葵丘,周天子使宰孔赐齐侯胙,齐霸业达于顶峰,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43年 ,齐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春秋晚期 ,齐国公室衰落 ,卿大夫相互兼并 。经 反复斗争,公元前386年 ,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 ,迁齐康公于海上,田齐代立。 ②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招聚天下贤士。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 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 。公元前353 年 ,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 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公元前314年,一度占领燕国 。战国晚期 ,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70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 。公元前279年,田单收复失地 。但齐元气大伤 ,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楚国 中国先秦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又称荆。其先人熊绎于周成王时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 、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春秋早期,楚武王多次进攻汉以东的强国随(在今湖北随州)。文王时 ,楚更为强大。春秋中期,楚成王屡次北上伐郑,楚势益张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败楚于 城濮(今山东鄄 城西南),楚北上之势暂 时受挫。 庄王时 ,楚的势力 达到顶峰 。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戎,观兵周郊,问鼎大小。公元前597年,楚大 败晋师于?(今河南郑州西北)。公元前594年,楚围宋5个月,楚并先后灭亡 一些小国,称霸 诸侯。共王时,楚的势力有所衰落,公元前 575年,晋败楚 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春秋晚期,楚长期内乱。平王暴虐,夺太子建妇,杀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吴。楚昭王时,伍子胥劝说吴王阖闾伐楚。公元前 506年,吴趁机 攻楚,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 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领淮水流域;以后,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复强大。楚怀王时,楚与 齐纵亲。公元前 318年,魏、赵 、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在与秦的战争中,楚国 屡战屡败,从此 一蹶不振。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53年,楚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今安徽寿 县西南)。公元前 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

楚玉失忆了吗 楚玉历史

历史原型是谁结局怎么样 楚玉为什么背叛刘子业

你是问容止的历史原型还是刘子业的历史原型

容止的历史原型是北魏冯太后冯亭的哥哥冯熙

冯熙(438-495),字晋国,长乐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冯太后之兄,其父冯朗投降北魏,后获罪被杀。冯熙长子冯诞又娶孝文帝的妹妹长乐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冯太后入宫后,使人访知冯熙所在,将其接至宫中,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冯熙病死,追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备九锡,孝文帝为其作墓志铭,以示哀悼。《魏书》上说冯熙:“因事取人子女为奴婢,有容色者幸之为妾,有子女数十人。

刘子业的原型就是刘宋皇帝刘子业

刘子业(449年2月25日—466年1月1日),即宋前废帝(464年—466年在位),小字法师。宋孝武帝刘骏长子[1] ,母文穆皇后王宪嫄[2]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第六位皇帝。

楚玉不是背叛刘子业,是因为刘子业作死实在是回天无力了,小说中刘子业并没有死,他被林木暗中放了,后来遇到楚玉本想报仇,但看到楚玉还是穿着自己送的衣服就走了

与楚国历史风云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 转自铁血社区 ]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 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不过可惜,悼王死而霸业灭。 楚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极为广阔。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楚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 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

《凤囚凰》在哪个朝代有历史原型吗

电视剧《凤囚凰》是根据天衣有风的小说改编的一部古装剧,故事背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刘子业。 南北朝是一个政治内部混乱,国家人心涣散的朝代,故事的主角楚玉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是宋孝武帝刘骏的女儿,当朝皇帝刘子业的姐姐。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公主,但是出名的不多,而刘楚玉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不过是臭名昭著,直到现在也是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近来很多小说或是影视作品都对刘楚玉的形象有所美化。 扩展资料《凤囚凰》是一部由华夏视听、欢娱影视联合出品,李慧珠执导,关晓彤、宋威龙、李宗霖、张逸杰、白鹿、张超人、洪尧等主演的电视剧,改编自天衣有风同名小说。 该剧讲述了因车祸穿越到南朝宋国的山阴公主刘楚玉和她的各个面首的故事。 《凤囚凰》于2018年1月14日在湖南卫视、爱奇艺、芒果TV首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凤囚凰。

和氏璧的历史由来

和氏璧为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据传和氏璧本身是纯白色的玉璧,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所以它的颜色和花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氏璧加工后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秦、汉、魏、晋、隋、唐的传国玺,最后在中国南宋末年的动乱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历史、传说与典故和氏献璧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曾为此向楚国展开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完璧归赵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赵国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经过2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而蔺相如本人则平安回到赵国。受命于天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的六个最大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朝代。作为秦帝国国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刻上了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在秦朝之后的数百年间,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和氏璧与随侯珠并称,始有成语随珠和璧、随珠荆玉的称号。

和氏壁的历史由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