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火烧 2022-01-28 01:14:39 1224
虚云老和尚: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虚云老和尚: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首先宣告,虚云老和尚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我只能说自己的观点看法。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词汇基本是连贯的。如果按照佛法学习的角

虚云老和尚: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虚云老和尚: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首先宣告,虚云老和尚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我只能说自己的观点看法。
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词汇基本是连贯的。如果按照佛法学习的角度去探究。这些念头都是错误的。其实世界本来是清净的。人总是把自己搅合进去,其实这个是一种惯性。人总是惯性的去思维,惯性的去理解一些问题。也不能说惯性就不好就是完全的错误。因为人类进化也是需要一些好的惯性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把好的正确的惯性沿袭下来。不好的惯性舍弃。以至于最终的追求解脱。
念头,不好的东西发现了就打住结束,你可以让他产生好的念头。关键在于你自己,你自己过的穷富也在于自己。你自己的念头都是自己做主的。自己做不了主,你求别人似乎不现实。学佛需努力,认真在一念。
看有非有,似似一场空。

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祖师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就是对付妄想杂念的好方法。杂念一起,立即觉知杂念来了,于是杂念就立即消失了;杂念再起,再觉知……觉知它来了就可以,千万不可用其他方式处理妄想杂念。《圆觉经》上说“知妄即离,不作方便……”。日久功深,杂念妄想就会越来越少,心越来越清净。

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把楞严咒背下来,先在酷狗下载楞严咒,听上百遍千遍,背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我也还在背,楞严咒的功效自己百度,一起加油!

虚云老和尚往生何处?什么品位

应该是往生到兜率内院,他在生时入定就去做的,品位自然是大菩萨,他是憨山大师再来,修行人只要没有走弯路,有菩提心,再来一次地球都会上升一次,直至成佛。所以修行人要发菩提心才不会走弯路,一直上升。在娑婆世界比佛世界修行成就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发大愿,为众生修行,这样才能菩提不退。

虚云老和尚往生何处?什么品位?守月亮

虚云老和尚往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什么品位不知道。阿弥陀佛!

虚云老和尚是谁

●这修行人哪,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来生也要继续!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虚云和尚在云南之前,曾国藩做过云南王,曾国藩信佛,在云南拜了个师父,这师父天天看《华严经》,功夫用的很好,外号草鞋老公,他不穿其它鞋子,就穿草鞋。说这个皈依弟子对师父恭敬的太狠了也不好,你收这么多的皈依弟子,你要没有得到佛法的实际呀,你避免不了被他转,弄不好会给他当儿子,就这么狠!以前他们说,宁吃千家饭,不受一家供。这个草鞋老师公,他跟曾国藩有缘,他早晚到衙门里,谁也不管,他看他徒弟嘛。那天大家都看见了,他到曾国藩夫人房里,夫人马上就生了个小孩,生下来很聪明,后来书读的也很好,这时候,虚云老和尚就在鸡足山了。 ●曾国藩他跟虚云老和尚是亲戚,也弄不清曾国藩的母亲是老和尚的姑姑,还是老和尚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姑姑,反正他们是亲戚跟老和尚经常来往。老和尚知道草鞋老师公给他当儿子。 你说这个人就是功夫好,生死没了还是不行,有功夫只能说有点福报,生死没了,还是要贪染社会上这些五欲。曾国藩他这个儿子贪心好大,十多岁就找了几个女的,虚云和尚是个好意,到他家里找他找了五六次,他不见。就是今生修持好,来生有福报,有福报是有福报啊,福报会造业! ●老和尚说云南督军唐继尧,他前生也是个和尚,他自己也知道他前生是个和尚,他不是护老和尚的法吗?老和尚劝他:唐居士,你还是出家吧!他说:我过几年再出家,这些事还没办了。你要等到事情办了啊,那事情就办不了啦!结果他还是没出家。你没有一定的受益,你就是知道你前生是个和尚也不行。 ——恭录自《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虚云老和尚的对联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虚云老和尚预言中国

佛教讲究的是“命由天定,运在人为”,所以非大因缘是不会做预言的。譬如佛对一些弟子的授记,那都不算预言,那是佛看到了弟子们的修行所导致的未来的结果而提前告诉弟子,鼓励他们继续精进修行。所以历代高僧都不说自己开悟,更不用说预言未来怎样怎样,如果有,那也是后人巧言附会,假托高僧大德来传播邪说谣言的。
——所以您问的徐云老和尚预言中国的事情,其实并无此一说,你看徐云老和尚的生平就知道了。至于老和尚说末法时代的事情,那是未来九天多年内的末法时代里所有学佛弟子要面临的事情,如果不做好,肯定有恶报,这是个自然规律,跟预言无关。

虚云老和尚最后遗言
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生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著;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昔明代罗殿撰有醒世诗曰:
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谁能脱离这诗的窠臼,谁就是大解脱人。
拾得大士传的弥勒菩萨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讯息,何愁道不了。
又偈曰: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
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
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
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永珍,即由定生慧。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现在你我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参禅唸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唸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不论唸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唸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由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
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出家有四种: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
二、身在家,心出家——虽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 于诸欲境,心不生顾恋。
四、身心俱不出家 —— 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至。
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着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虚云老和尚往生在哪?

虚云往生到兜率天了,在弥勒菩萨内院听经。因为虚云生前最喜欢佛教唯识学,这就是弥勒菩萨最擅长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