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2月10日 历史上的九月五日和九月六日各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九月五日和九月六日各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
1901年9月5日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
麦金利总统是9月15日拂晓之前在布法罗的一位朋友家去世的。
他是美国第3
位被暗杀的总统。
其他两位分别是1 865年被暗杀的亚伯拉罕-林肯和1881年被暗
杀的詹姆斯-A加菲尔德。
麦金利总统是在9月5日遭到枪击的,当时他正在布法罗的泛美博览会的音乐
堂举行招待会。
暗杀者利昂-乔尔戈什 ,28岁,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即刻被
捕。
第2天他便认了罪。
9月14日。
威廉-麦金利以微弱的声音说出他最喜爱的圣歌的歌词:“上帝,
我离你越来越近了。”之后便昏迷了 过去,于9月15日在纽约州的布法罗去世。
几小时后,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放弃了登山旅行,从遥远的阿迪朗达克先
是骑马,然后乘火车匆忙赶回,宣誓就任 美国第24届总统。
罗斯福总统今年42岁,曾任纽约州州长,是哈佛大学研究生。
他在密友安斯
利-威尔科克斯家的图书馆中宣誓就职 。
威尔科克斯的住地离麦金利10几个小时
前去世的房子只有1英里远。
在举行就职仪式前,罗斯福来到仍然安放已故总统遗体的房间,他注视着这
位倒下的领袖,低头默哀了几分钟,然后 离开了这间屋子。
他的身体颤抖着,
泪水夺眶而出。
进行总统宣誓时,罗斯福郑重地说:“我要说我的目标是继续不断地、不折

不扣地贯彻麦金利总统和平、繁荣和维护 祖国尊严的政策。”
1905年9月5日日本比谷骚乱事件发生
1905年9月5日,在东京日比谷公园举行的群众集会引发了市内骚乱,故名。
1905年8月日、俄两国政府开 始媾和谈判。
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团体利用群众对战
争期间米价上涨、税收提高的不满,煽动战争狂热,反对媾和。
9月5日在 黑龙
会、靖和问题同志会的发动下,3万东京市民集会日比谷公园,要求废止和约,
继续对俄作战。
会后,狂热的市民捣毁亲 政府的《国民新闻》报社,放火焚烧
内务大臣官邸以及许多派出所。
混乱持续到次日,东京戒严,政府出动军队镇
压。
骚乱中 ,烧毁2所警察署,219个派出所或警察岗亭,13座教堂,53户民
宅,15辆电车。
参加骚乱者被捕1700余,起诉 300余,被判刑者87人。
1905年9月5日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结束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经过了长达25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朴茨茅
斯条约》,正式结束了在中国土 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正约15款,附约2款,内容有:(1)沙俄承认日本在朝
鲜享有政治、经济及军事特权,俄 国不得干涉。
(2)俄国将从中国取得的旅顺
口、大连湾的租界权及其附属特权,转让给日本。
(3)俄国将其所获之中国南 满
铁路及其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地转让给日本。
(4)俄国将库页岛北纬50度
以南割让给日本,并同意日民在俄国沿 岸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营
渔业。
(5)日俄双方在各自的铁路沿线驻扎护路兵队,每公里不超过15名。
日俄两国代表于8月在美国朴茨茅斯开始议和谈判。
清政府曾分别向日、俄
及其他各国声明,日俄议和条款内倘有牵 涉中国事件,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
一概不能承认。
清政府还一度想参加和议,因遭到日俄双方的反对而作罢。
日俄
在议和期 间,无视清政府的存在,对其声明不予理睬。
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半,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均为罕见。
仅日本一国所耗
战费即达15亿日元,动员的兵力近11 0万。
俄国所耗人力物力,均不在日本之
下。
战争使日俄两国精疲力竭。
日本所有陆军13个师团全部投入战场,战争中,
日 本修改了征兵令,服役年龄从32岁延至37岁,动员能力已接近极限。
乃木希
典的第三军胜利归国时,乃木于船中迎风洒泪 ,赋诗曰:“皇师百万征强虏,
野战攻城尸做山。
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返国后,日本天皇为他
们组织凯旋式 ,在祝捷欢迎的大会上,乃木希典的第一句话就是:“吾乃杀乃
兄乃父之乃木是也。”欢迎的人群中人们哭成一片,思念战死 的亲人。
然而荒谬的是这场战争竟以中国的东北为战场,东北人民在长达19个月的时
间里惨遭兵燹之灾,丧亡无计其数。
日 俄两军建筑炮台、挖掘战壕、修垫车道
时,拆毁民房、毁坏民地、砍伐树木、驱使民工,无一不使东北国人遭难。
仅海
城杨家 园子等21屯,地亩禾苗被毁1万余亩,树木被砍伐5万余棵。
战后侍赈灾
民即38413户。
据俄军统计,俄军粮秣的85 %取自中国东北,约90余万吨。
清廷
方面统计,东北人民死于战火的约2万人,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会战开始
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在法国境内马恩河地区的一次重要战
役。
1914年8月,德军同法、英军队 在法国边境展开激战,双方共投入350万大
军。
法军和英军被迫南撤。
9月3日,德军越过马恩河。
5日,法军主力经过重 新
部署,在马恩河一带200公里战线上开始反击德军,至9日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
一、二集团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 一线。
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
计划失败,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
法金汉担 任。
马恩河会战图址
1937年9月5日最大一次纳粹集会在纽伦堡举行
1937年9月5日,纽伦堡的街道排满了冲锋队员,当阿道夫・希特勒为参加国
家社会主义代表大会开幕式到达这 里时,所有教堂都响起了钟声。
这次活动被
安排成德国有史以来纳粹炫耀其力量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
会议的规模令人吃惊,希特勒将要检阅60万人的游行队伍。
成百列火车正在
往纽伦堡运送军队和起军事辅助作用的 人员。
这些人正在13个“帐篷城”里住
下来。
一个把共产主义和犹太教联系在一起的反布尔什维克展览会今天开幕。
当地
纳粹领导人尤利乌斯・施特赖歇尔令人震 惊地指责说,正是犹太教法典给了犹
大人残杀非犹太人的权利。
外交使团,包括美国的代办,将在近日到达。
贝尼托・墨索里尼将到会。
估
计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将互致军礼,希特勒 还有可能把墨索里尼当成法西斯主义
的拥护者、欧洲反共主要领导人来加以欢迎。
1939年9月5日汪伪政权设立特务组织“七十六号”
1939年9月5日,汪伪“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在上海成
立。
此前,汉奸丁默村、李士群即在 日本指使下建立了特工组织,机构设在上
海大西路76号。
后因此处活动不便,又由日本特务晴气庆胤亲自选定极司菲尔路
7 6号作为特务活动场所。
9月5日,在汪伪“国民党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上,
正式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 务委员会”,特务会下设“特总
部”,以丁默村为主任,李士群、唐惠民为副主任。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首长警卫张思德在烧炭时牺牲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首长警卫员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
塌而牺牲。
zgzxmd得 知后亲自交代:“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
换上新衣服;二搞口好棺材;三要开追悼会,我去讲话。”工作人员根据指示,
将 张思德的遗体擦洗干净,换上了新衣服,又买了一口好棺材。
9月8日,中央警备团和党中央机关的部分同志共1000多人,在延安枣园操场
上,为张思德--一个普通的士兵 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这是gcdzg自1921
年建党以来未曾多见的追悼规模。
md带着十分沉痛的神色来到追悼会场 ,
亲笔写下“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
大会向张思德默哀后,md就站在一个土墩上,为张思德致了悼词。
毛泽
东在悼词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
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 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966年9月5日红卫兵大串连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参加串连的主要是各地去北京的上访人员以及去各
地帮助“破四旧”的北京的红卫兵。
当时 ,中央表示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
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连。
9月5日的《通知》发
表后, 全国性的大串连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串连中所需车旅费、生活费全部由
国家开支。
随着串连人数的增多,交通日益拥挤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青
年学生自动组织了“长征队”,步行进行串连。
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
《红卫兵不怕远征 难》的社论,赞扬红卫兵步行串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
在大串连中,部分学生在各地建立了联络站,冲击党政军机关,揪 斗“走资
派”,破坏名胜古迹。
一些学生借串连之际探亲访友,游山玩水。
大串连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群众也进行串连。
全国
大串连使地方各级党政机构逐渐陷入瘫痪 、半瘫痪状态,严重扰乱了社会秩
序,妨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通运输秩序。
196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革命师生进行革命串连问题的
通知》,决定从11月21日起到 次年春暖季节一律暂停来北京和到各地进行串
连。
并说md支持步行串连,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为来年徒步大串连作好
准备。
12月1日又发出补充通知,重申暂停乘坐交通工具进行串连。
12月20日前
必须返回原地,12月21日起,不再 实行免费。
1967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发出《关于革命师生和红卫兵进行步行串连问题的通知》,要求外出步行 串
连的应当回到本地本学校去,全国停止长途步行串连。
同年3月19日,中共中央
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取 消原定的当年春暖后进行大串连的计
划,全国大串连逐渐停止。
1966年9月5日红卫兵大串联图片集
://wst/history/9.5/1966_1.
1968年9月5日我国开展对知识分子再教育运动
1968年9月5日,《人民日报》先行刊登《红旗》杂志第3期(9月10日出版)
发表的上海市的调查报告《从 上海机械学院两条路线斗争看理工科大学的教育
革命》,并刊发了md为它写的编者按。
md写的编者按:“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
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在正从事工作 的人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
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
其中必有结合得好的并有所发明创造的,应予以报道,
以资鼓励 ,实在不行的,即所谓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及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民愤
很大需要打倒的,只是极少数。
就是对于这些人,也要给 出路。
上述各项政
策,无论对于文科、理科新旧知识分子,都应是如此。”
12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评论员的《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问
题》,对md为《红旗》杂志写的编者按 作了阐明,指出中心问题是由工农
兵给知识分子以再教育。
1972年9月5日慕尼黑奥运血案
1972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上,主办国新建了现化代比赛
场馆,首次使用精确的电子计时器 和激光测距仪,首次开通卫星环球电视直
播。
当运动会顺利进行了2/3的赛程时,阿布-尼达尔“恐怖公司”的前身“黑九
月”,制造了一起奥运史上罕见的惨剧。
9月5日凌晨5点,也就是格林威治时间4时,当运动员们正准备起床参加奥运
会的第10天比赛的时刻,由大约1 0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组成的突击队悄
悄来到了奥林匹克村。
这些人身穿黑衣服,涂黑了手和脸,带着武器,在朦胧的
天色掩护下翻墙进入村内。
当时,守卫人员曾看到有人入内,却认为他是那些在
深夜出去的之后,又没有带通行证的运动员悄 悄返回住所。
恐怖分子冲进了第三十一区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
枪声打破了沉睡的奥运村
的寂静。
以色列的举重教练莫歇-魏因贝 格尔第一个发现有一小队持枪的人摸到
了以色列运动员住处的门口,他大叫一声“逃命!”一排子弹射倒了他。
他成为
这次事 件的首位牺牲者。
以色列队员们从睡梦中惊醒。
有人看到几乎赤身裸体
的莫歇教练躺在血泊中。
一位负责人尤素福-戈特弗罗 在设法关门挡住突击队的
时候中弹倒下了。
结果有9名以色列运动员成了被劫持的人质。
到了早上9时,整个奥运村被整整12000名警察和24名狙击手重重包围,恐怖
分子在中午时分提出要求,要求 的内容包括释放被关在以色列监狱中的200名巴
勒斯坦人,并且让他们安全离开西德。
经过近一整天的谈判,西德方面同意 派
飞机将恐怖分子和人质一起运到开罗,并派出3架直升机把他们从奥运村送往菲
斯滕菲尔德的布鲁克军用机场。
此时,西德 方面担心以色列人质到达开罗后会
有生命危险,决定在机场发动攻击,救出人质。
在机场上,以色列人质们已经同意了和绑架他们的人一起飞住开罗。
而德国
警方对行动成功并无把握。
恐怖分子迫使 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站在前面,然后,
恐怖分子的头目检查他们将要乘坐的开往开罗的客机。
这使开枪有困难。
同时,
灯光造成 许多阴影,使人难以分辨出人质和突击队员。
然而,德国人还是开火了。
一上来就没打中目标,这样就失去了奇袭的威
力。
枪声一响,恐怖分子立即像他们威胁的那样向着人质开了枪。
联邦德国警备
队的扫射还没有停止,9名以色列运动员 已经躺倒在机场上了。
一个绑架者在直
升飞机里拉响颗手榴弹,直升飞机顿时成了一团大火。
其他恐怖分子向救火车开
枪。
阻 止救火车接近直升飞机救火和营救人质。
在枪战中,一共有9名以色列运
动员、两名警察和5个恐怖分子死亡。
4名恐怖分子 被捕。
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在埃及首都开罗的电台“巴勒斯坦之声”发表了评
论。
评论说,慕尼黑死亡事件的责任应由德 国和以色列当局负。
以色列拒绝了
巴勒斯坦人的条件,也就拒绝了人质得救的机会;而德国人迫使游击队开枪自卫
和杀死这些 人质。
9月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当天为哀悼日,慕尼黑体育场比赛暂停一夭,
改成有8万人参加的追悼会。
9月7日 ,比赛才恢复举行。
1987年9月5日首届中国艺术节开幕
1987年9月5日晚首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开幕。
此后,各种形式的
艺术节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出现。
1992年9月5日罗马宣布将修整斗兽场
1992年9月5日
罗马宣布将修整斗兽场
意大利文化遗产部文物局长西西尼宣布,罗马斗兽场的修整工作于今年9月
开始。
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0年-82年,它是罗马城的象征,长期的雨淋日晒和交
通带来的震动和污染,使它的“健康 ”状况严重“恶化”。
西西尼局长宣布,意文化遗产部和罗马银行签订了一项关于修整罗马斗兽场
的协议,罗马银行将为修整工程的第一阶 段提供400亿里拉(约合3600万美元)。
工期预计4年,修整工作主要是对斗兽场进行防水处理,恢复排水系统,清除 墙
上污垢,修复坍塌已久的斗兽场中间场地,使之重现当年景观。
整个修整工程将
分区进行,不影响游人参观。
1997年9月5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逝世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
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 87岁。
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
了盛大国葬。
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 印
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炮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
逾百万
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 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
民家庭,1928年来到印度,并 投身于慈善事业。
从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
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
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
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 而斗争的事业。
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
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
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
特里萨嬷嬷 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
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
1998年9月5日意大利歌剧《图兰多》在紫禁城亮相
世人瞩目的文化盛事--意大利歌剧《图兰多》回到故事发生地中国的演出,
1998年9月5日晚在北京紫禁城太 庙正式亮相。
3500个从世界各地赶来亲睹这一
盛事的观众坐满了临时搭起来的剧场,印度裔指挥大师祖宾-梅塔、中国导 演张
艺谋和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通力合作,使这部歌剧呈现出灿烂辉煌、雍容
华丽的舞台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使在场 观众无不为之震撼,发出经久不息的
掌声。
因意大利伟大作曲家契尼的不朽音乐而名播四海的歌剧《图兰多》,自问世
后70余余年来久演不衰,但是,使《图 兰多》这个中国公主的传说回到故事发
生地北京紫禁城来演出,却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和瑞士历史实景歌剧制作公司所
做的使 几代音乐家的梦想第一次成为现实的文化盛事。
以《红高粱》、《菊
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时中 国电台,导演张艺谋
凭着他的中国文化造诣和功力,为此次《图兰多》的舞台表现注入了强烈的中国
文化的理念。
在今晚的演 化了舞台的色彩对比和视觉效果;他运用写意方式营
造肃杀的气氛,赋予这部意大利歌剧一种神秘而典雅的意韵。
而这一切, 又都
由于有紫禁城太庙这座宏伟的明清建筑的衬托和参与显得更加富于中国气派,令
在场的西方观众叹为观止。
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被祖宾-梅塔称为“我最欣赏的歌剧院之一”,他自
1985年以来一直任该剧院的首席指挥。
今晚,艺术家们在梅塔大师的指挥下,
显示了良好的音乐素养,合唱队音色饱满而纯净,交响乐队声音柔润而不乏力
度;几位 独唱演员更是身手不凡--扮演图兰多公主的女高音莎伦-斯威特活跃于
欧美许多著名歌剧院,曾与多明戈等著名歌唱家同台 演出,扮演卡拉夫的克里
斯蒂安-约翰逊是当代最重要的“大号抒情”男高音之一,柳儿的扮演者女高音
芭芭拉-亨德里克斯 被公认为当代最优秀的独唱艺术家,他们与其他几位主要演
员一起,在今晚的演唱和表演方面都各显实力。
露天演出借助音响 常令人有声
音损失之遗憾,但在,专业人员的努力下,在场观众感到这种遗憾已降至最低
点。
1998年9月5日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曼联遭球迷抗议
1998年9月5日
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曼联遭球迷抗议
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的英国蓝天卫视公司1998年9月同曼彻斯特联队俱乐部
达成协议,以6.23亿英镑(约合 1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归旗下。
尽管此交易尚有待英国公平交易局的批准,但是英格兰球迷已经按捺不住急
躁的情绪,抗议此交易的进行。
曼联队的 球迷认为,默多克并不关心球会,他
所关心的是生意。
一些球迷指责默多克对足球一窍不通,担心曼联的英名会毁在
默多克手 中。
甚至有人讥讽道:“怎么不把下议院一并卖给他?”
熟悉英格兰足球的人士分析说,曼联球迷属于最热情的、区域观念很强的一
类,他们担心球会将被一些没有根与归属 感的人夺走,因为默多克是澳大利亚
出生的美国公民。
10月5日,曼彻斯特联队足球俱乐部老板罗兰德-史密斯爵士向球迷保证,默
多克购买曼联后,曼联将保持现行运 行机制不变,门票价格不变,算是给曼联
的球迷们吃了颗不知药效如何的定心丸。
继曼联被默多克斥巨资收购后,英格兰足坛又传出卡尔顿电视公司将以至少
2.75亿英镑收购阿森纳俱乐部,以及 阿斯顿维拉俱乐部也在同有关的媒介公司
就合作事宣进行谈判的消息。
参考资料
://1.wst/scripts/flex/TodayOnHistory/query.asp
·1860年9月6日原始派画家玛丽-摩西出生(图文)
·1909年9月6日谁先到达北极之争(图文)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图文)
·1944年9月6日赫尔利到中国调解国共关系
·1944年9月6日德国V-2型火箭袭击伦敦(图文)
·1945年9月6日md发表《沁园春-雪》(图文)
·1958年9月6日md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1963年9月6日《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发表
·1966年9月6日南非总理维尔沃德被刺(图文)
·1966年9月6日节育倡导者桑格逝世(图文)
·1978年9月6日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图文)
·1986年9月6日阿拉伯人在伊斯坦布尔杀死21名犹太人(图文)
·1986年9月6日dp提出党政分开
·1991年9月6日摩洛哥和西撒人阵实现正式停火
·1998年9月6日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去世(图文)
·1998年9月6日黑泽明导演的电影图片集(图文)
详细内容在这里
://1.wst/scripts/flex/TodayOnHistory/query.asp
感想是不忘记历史的教会,一历史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