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军事史的历史

火烧 2021-05-31 00:09:47 1035
中国军事史的历史 黄埔军校中德合作苏援美援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gcdzg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

中国军事史的历史  

黄埔军校

中德合作

苏援

美援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gcdzg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

中国方面统计,中朝军队共毙、伤及俘虏“联合国军”共1093839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

美国政府承认有近6万人阵亡在朝鲜。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我军俘获歼灭印军9000余人打死敌准将师长一名,损失2000余人,战争的顺利一边倒是双方都没想到的,但由于西藏补给困难,中国并没被胜利冲昏头脑,果断回撤。

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西沙群岛的越南共和国(南越)军队进行的反击作战。

此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完胜告终,从此中国牢牢控制西沙群岛。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虽然最终战胜,但也暴露出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建设的问题,自此dp提出大裁军,以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

1988年中国和越南发生海上冲突,中国海军为保卫南沙群岛,与入侵中国领土的越南海军展开了仅仅50分钟的近距离海战,中国海军以1人负伤的微小代价取得击沉越南海军2舰、重创1舰的一边倒胜利。

战斗规模虽然很小,却深刻影响了整个南海局势。

早在夏、商、周之际,易经,便以象征天、地、雷、风、水、 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具体形象推测自然和 社会变化,就具有许多军事谋略思想的内容。

中国迄今发现约有 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兵书:军志、军政,提 出了许多军事辩证观点,但此 书早已亡佚。

又中国最早文献汇编尚书,诗歌总集诗经,也记述了夏、 商、周三代一些军事理论片断和谋略思想及战争情况。

春秋时期,诞生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圣典孙子兵法。

它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它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突破长朝鬼神论、天命观的束缚,强调战争必取于人,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分析战争中的奇正、虚实、勇怯、强弱、安危、攻守等对立的现象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怠、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致人而 不致于人一等,有其科学价值。

战国时期,兵家著述纷起,为中国古代兵学著述的第一个高峰。

具有代表性的兵法有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吴子兵法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政治与军事兼重的战略;司马法提出仁、义、礼、让为本的治军思想;孙膑兵法认为富国才能强兵;尉缭子提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卓见:六韬言取天下及 军旅之事。

中国军事史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天子征战,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经史典籍、诸子百家 也无不言及谋攻庙算、诡道用奇、应变用间的论兵谋略。

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乐、春秋随处可见仁义为本、足食足兵的思想;墨家经典墨子体现了兼爱、非攻,休生养息和注重武器与工程防护的主张;法家经典韩非子、商君书体现了讲耕战,重实力,贵权术,严刑赏的道理;道家经典老子体现了慈故能勇、柔弱胜刚强、进道若退的辩证命题;杂家经典管子、荀子体现了成功立事,必须于义,故不理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

编年史左传、国别史国语、典章制度汇编周礼、策士论集战国策等,亦记载战争历史,体现了谋略思想。

秦、汉、晋、隋、唐统一全国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中,各名将分别成功地创造运用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水陆并进、分进合击、先疲后打、奇兵突击等谋略和战术,黄石公三略,诸葛亮将苑,便宜十六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就是这些奇韬方略的具体记载。

宋朝统一了全国,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 讨伐之事。

元丰三年,宋神宗下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核订孙兵子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书,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帅的武学必读之物。

武经七书即源于此。

成吉思汗,采取远交近攻,联此击彼之策,兴兵破关,夺取中央政权,建立了元朝。

朱元璋先建立以金陵为中心的根据地,积粮练兵,扩充实力,尔后又采取先翦羽翼、后捣腹心的决策,北伐灭元。

明朝实行睦邻自固的国防政策,扩建沿海卫所,加强沿边关防,整军练兵,备战慎战,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努尔哈赤先统一女真本族,尔后集中兵力,选择有利时机,入侵中原,建立清朝。

此期间,有郑若曾针对倭寇威胁,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转海田编:

戚继光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何良臣专讲选练实战之法的阵纪:茅元仪收有郑和航海图和神火飞鸦等罕见资料的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

焦勖传播西方火器制造和使用技术的火攻挈要;

顾祖禹综述山川险易和用兵得失的地理学巨著读史方与纪要等等兵学著述问世,形成中国古代兵 学著述的第二个高峰期,丰富了中国武学宝库。

中国内古代兵法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吸引着广大的军事、政治、文、史、哲学、外交、工商企业家的阅读与应用。

例如:欧洲叱咋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在战阵中,依然手不释卷地批阅孙子兵法。

德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就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许多思想。

世界各国企业界人士将兵法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兢争中,各种版本的兵法,被翻译成日、英 、法、俄、德等国文,更是广为流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