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河南人叫大大是什么意思 河南人(中国特定地区人称呼)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人 中国特定地区人称呼 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是炎黄子孙与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也是炎黄子孙的摇篮,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区。受长期积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这块土地上

河南人(中国特定地区人称呼)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是炎黄子孙与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也是炎黄子孙的摇篮,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区。
受长期积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这块土地上 ,从古到今曾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 等,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中州名人见于二十五史,有事迹可查者不下5000人。
基本介绍
中文名:河南人别称:中原人、中州人、神州人人 口:9559.13万人(2017年)语 言:中原官话,河南话所属地区:中国河南省 天下名人众多,人口现状,魅力河南,历史人物,三皇五帝,君主帝王,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解放军,上将,中将,少将,著名学者,感动中国,历届领导,天下名人众多
新郑市炎黄二帝像 河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建都历史长达3600余年,数千年来河南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始终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新郑、淮阳等闻名海内外的中华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洛阳(十三朝古都)、开封(八朝古都)、安阳(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都是千年古都。 河南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商鞅、春申君、李斯、袁世凯、邓颖超,大商范蠡、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文学家杜甫、韩愈,画家吴道子,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冉闵、岳飞、史可法等历史名人不下5000人。人口现状
截至2008年底,全省总人口9918万人,全省常住人口942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4人。河南是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137.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8.67万人,居全国第3位。 河南为外出务工输出大省,河南人乐于助人、性情耿直、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们生活在异乡大都市的屋檐下,闪耀在市民的眼帘中。 2011年末总人口10489万人,常住人口9388万人。出生人口121万人,出生率11.56‰;死亡人口69万人,死亡率6.62‰;城镇化率达到40.57%。 祖籍为河南迁移异地的河南人。河南是中国姓氏之根最多的省份,是台湾70%的客家人,48个姓氏的祖居地。海内外华人来豫寻根者络绎不绝。根据姓氏研究,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起源河南。客家人是迁移异地中河南人的代表,客家人大多认同自己的祖籍为河南。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当今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南方和东南亚多处保留了河南堂遗址。 2017年末,全省总人口10852.85万人,常住人口9559.1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50人。河南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少数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截止2017年底,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50万,其中,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全省有3个城市民族区、21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1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4个(南阳、商丘、周口、郑州)。少数民族万人以上的县(市、区)55个。魅力河南
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乱,不仅给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创伤,也导致众多的河南人流离失所。正是这样复杂的历史变换过程,造就了河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也锻炼出河南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更涌现出像“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样敢于对历史负责、敢于同大自然做斗争的人民楷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南人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也涌现了众多的好人和先进事迹:孝子谢延信、见义勇为的李学生、“北京”好人李高峰等人的先进事迹都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魅力河南人的光辉形象增添了风骨。 酒圣 杜康 河南洛阳 道圣 老子 河南周口 法圣 商鞅 河南安阳 谋圣 张良 河南宝丰 字圣 许慎 河南漯河 科圣 张衡 河南南阳 诗圣 杜甫 河南郑州 商圣 范蠡 河南南阳 诗鬼 李贺 河南宜阳 诗魔 白居易 河南新郑 医圣 张仲景 河南邓州 画圣 吴道子 河南禹州 律圣 朱载煜 河南沁阳 诗豪 刘禹锡 河南洛阳 诗魂 李商隐 河南焦作
历史人物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材辈出,其中有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列子、韩非子;军事家如苏秦、司马懿、岳飞、史可法等;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甫、李贺、李商隐,岑参; 而近代、当代也涌现了大量的革命志士、文学家、政治家,如袁世凯、吉鸿昌、杨靖宇、许世友、邓颖超、李德生、冯友兰、赵紫阳等。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三皇五帝
燧人氏,又称“燧皇”,或简称燧人,三皇之首,上古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建有燧皇陵。 燧人氏栗陆氏,上古联盟部落首领,生活在距今8500~8200年前。据《河南文物名胜史迹》载,夏代,这里是有虞氏的分布范围;商代称栗国(《殷墟卜辞综述》记载有“栗”);西周至春秋是宋国的栗邑;秦时,置栗县;西汉建栗侯国;北魏称“下邑”;金元时期,改称“夏邑”。明嘉靖《夏邑县志》载,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今在夏邑天龙湖公园大门口,有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栗城遗址”石碑。 栗城遗址朱襄氏(炎帝)又名飞龙氏,三皇之一。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株邑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炎帝发明了五弦琴和农耕,教人种植谷物;制定了历法,以太阳在中天时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尝百草作医书等等。炎帝在位70年,逝后被迁回作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陈地株邑(今商丘柘城)安葬,现柘城县东十里的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炎帝朱襄氏有巢氏又称“巢皇”,中国古代传说人物,五氏之一。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一带,有巢氏;巢即穴、屋也。顾名思义,就是他发明建造巢穴的。这个神祇的任务是是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 有巢氏葛天氏,上古部落首领,出生于上古时代的古黄河下游、今河南商丘宁陵。每位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无不跟他的发明创造有关:有巢氏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神农氏发明种植五谷,他们的发明创造都隐含在名号里。唯被后人尊为乐神的葛天氏名号来源一直是困惑人们的一个话题,“葛天氏”三字似乎对舞乐没有丝毫含义。根据《诗经》所载,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葛天氏伏羲,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三皇之中的人皇,燧人氏之子,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死后葬于河南淮阳太昊陵。 伏羲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轩辕黄帝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干荒,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帝,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颛顼帝喾(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今商丘睢阳区高辛镇),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建有帝喾陵。 帝喾契(xiè),子姓,又名阏伯,商部落始祖。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出生于上古时代的商(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封为契玄王,尧称帝时做为司徒。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契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阏伯在公元前24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契在他的出生地与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契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阏伯台,由于契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 契(阏伯)后稷,名弃,周朝王族的始祖,帝喾之子。被封到稷山,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母为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女姜嫄,出生于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西南)。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后稷舜(shùn),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字都君。生于河南濮阳,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帝舜君主帝王
姒少康,夏朝君主。他的伯祖夏王姒太康在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叛乱下失国,姒少康的父亲夏后氏首领姒相被寒促杀死,姒少康是姒相的遗腹子。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在纶邑(今河南商丘夏邑)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姒少康大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 商汤(?―约公元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出生于上古时代的商(今河南商丘),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君主)。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殷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奴隶制度王朝。 商汤陈胡公,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陈国开国君主。他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孙虞阏父(又称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虞阏父的儿子虞满封于陈地,国号为陈,侯爵,史称胡公满或陈胡公(《国语》作虞胡公),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大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胡公宋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尊称),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吕氏春秋》称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妃,所以是庶子)。微子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宋微子郑庄公,即春秋小霸,姬姓,郑氏,名寤生。出生于新郑,他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代国君,春秋时期郑国第一代国君。前743至前701年在位。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同时,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郑庄公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史记》记载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魏武侯子,魏文侯之孙。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毕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纣后封于毕,称“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献公时封于魏,始姓魏。毕万的十一世孙魏斯,于公元前403年参加韩赵三家分晋,始封为诸侯,尊号魏文侯。 梁惠王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薄姬于河南郡成皋台(今属河南)生下刘恒。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44年),汉文帝嫡次子、汉景帝同胞弟,母窦太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梁怀王刘揖薨,无嗣,刘武继嗣梁王。前161年就国。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宠爱和梁国地大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六月病逝,諡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 刘武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諡号“光武皇帝”,出生于南阳郡(今湖北枣阳),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族,汉灵帝次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抚养,被称作“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諡号孝献皇帝。 刘协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265-290年在位,諡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葬峻阳陵。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于290年袭封琅邪王,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在王导的建议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极力结交江东大族。311年晋愍帝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晋愍帝被俘后,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称晋王,318年即帝位,为晋元帝。323年去世,諡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司马睿冉闵(?-352年),亦作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諡号。 冉闵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諡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李隆基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月17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开元农历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26年1月17日)生于东都洛阳上阳宫。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 李豫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西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譁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宋仁宗赵祯(zhào zhēn)(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国宋朝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为永昭陵。諡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 赵祯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11子,宋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绍兴永佑陵。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型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赵佶宋高宗赵构(1107年5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在位35年。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大观元年五月出生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大内。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了宋朝,史称南宋。赵构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随后南逃至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定都,称绍兴天子,意图中兴。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苗刘兵变”,逼迫高宗退位,隆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明授),宰相张浚平复叛乱后,赵旉退位,隆祐太后还政。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葬思陵。谥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宋高宗赵构宋简宗赵旉(1127年-1130年),南宋正安帝、宋简宗,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宋高宗对他格外疼爱。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受,从即位到退位总计26天。后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三岁。宋高宗追封其为“元懿太子”。后来,韩林儿追谥其为“宋简宗靖文元懿殇孝皇帝”。 宋简宗赵旉
思想家
姓名备注 老子 著有《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陈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孔子 著有《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县)人 墨子 著有《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宋国 鲁山 人 庄子 著有《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宋国蒙县(今商丘梁园区)人 惠子 著有《惠子》,名家学派创始人,宋国商丘人 宋钘 著有《宋子》,宋尹学派创始人,宋国商丘人 计然 著有《通玄真经》,经济学家、谋士,宋国葵丘(今商丘民权县)人 列子 著有《列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郑州圃田)人 韩非 著有《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国都城(今郑州郑韩故城)人 鬼谷子 著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纵横学派创始人,卫国朝歌(今鹤壁淇县)人 苏秦 著有《苏子》,纵横学派代表人物,洛阳乘轩里人 商鞅 著有《商君书》《秦律》,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卫国(今安阳内黄县梁庄镇)人 吕不韦 著有《吕氏春秋》,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安阳滑县)人 范缜 南朝梁人,著名无神论思想家,著有《神灭论》一书,泌阳人政治家
伊尹-生于空桑,今开封杞县人 姜子牙-周朝开国名臣,汲(今河南卫辉)人,齐国的开创者 商鞅-秦国的著名改革家,安阳内黄县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称陶朱公。春秋楚国宛人,今河南南阳。 诗圣杜甫 信陵君-魏国公子,魏国著名政治家,战国四公子之一,商丘宁陵人 春申君—楚国名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阳潢川人 孙叔敖—楚国名相,信阳淮滨县人 子贡—孔子著名门生,中国儒商鼻祖,今鹤壁市濬县人 李斯-秦国名相,为秦国大一统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文字,驻马店上蔡人 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郑州登封人 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阳夏人,今周口太康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洛阳人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被md誉为“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河南兰考人 张衡-东汉时期科学家,地动仪,南阳人 冯异-东汉将军,平顶山宝丰人 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邓州人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 著《说文解字》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 北宋宰相司马光 袁绍—三国著名将领,周口商水人 徐庶-三国著名谋士,许昌人 司马懿-三国著名军事家,焦作温县人 荀彧-三国著名谋士,许昌人 荀攸-三国著名谋士,许昌人 魏延—三国时期名将,信阳三里店人 邓艾-三国魏国大将,南阳市新野县人 费祎—三国蜀相,信阳罗山人 司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信阳光山人军事家
翟让-隋末瓦岗寨义军头领,新乡滑县人 陈元光--开漳圣王,唐初率军南下闽粤平叛,建立漳州,光州(今潢川)人 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期睢阳保卫战(今商丘),邓州人 王审知--闽王,唐末起兵南下攻占福建,建立闽国,信阳固始人 石守信-宋代大将,开封人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洛阳嵩县人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安阳汤阴人 许衡—元代著名学问家,和郭守敬一起修订了著名历法《授时历》,沁阳人 何景明—明朝大儒,前七子领袖,信阳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开封人 吴其浚—清代状元,植物学家,信阳固始人 袁世凯-中华民国大总统,周口项城人 徐世昌--中华民国大总统,卫辉人 吉鸿昌-抗日名将,周口扶沟人 许世友-开国上将,国防部副部长,信阳新县人 杨靖宇-抗日名将,驻马店确山县人 金振中-卢沟桥抗日英雄,信阳固始人 邓颖超-中国政协主席,ze之妻,信阳光山人 李德生—中共中央副主席,信阳新县人 冯友兰—南阳唐河人 赵紫阳—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中共总书记,安阳滑县人文学艺术家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诗人、学者,开封杞县人 蔡文姬-三国时代著名诗人、音乐家,开封杞县人 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周口太康人 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周口太康人 干宝—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创始人,著有《搜神论》,驻马店新蔡人 范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南阳泌阳人 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南阳淅川人 谢灵运-南朝宋著名诗人,周口太康人 玄奘-著名佛学家,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洛阳偃师人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焦作孟州人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洛阳人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焦作沁阳人,后迁居荥阳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南阳人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诗圣”,郑州市巩义人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新郑人 吴道子—画圣,许昌禹州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洛阳人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诗鬼”,洛阳宜阳人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著《黄鹤楼》一诗,河南开封市人 朱载堉-明代律学家,科学家,沁阳人,提出“十二音律”理论,为音乐做出杰出贡献,被西方尊称为“王子载堉”科学家
阏伯-夏朝时期商丘人,商国第一任君主,发明以火纪时的历法,筑台观星辰,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好坏 。 相土-夏朝时期商丘人,商国第三任君主,相土作乘马。 僧一行-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世界第一个测出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人,濮阳南乐人解放军
上将
许世友,信阳新县人,原中国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 李德生,信阳新县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 贾廷安,平顶山市叶县人,200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11年07月23日,晋升陆军上将军衔。2012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尤太忠,信阳光山人,原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内蒙古军区司令员。 万海峰,信阳光山人,原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吴双战,濮阳清丰县人,原武警部队司令员,2004年6月25日晋升武警上将警衔。 彭小枫,南阳人,上将,二炮政委。 曹刚川, 舞钢人,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曾任国防部长。 常万全,南阳人,2007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2013年3月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兼国防部部长。中将
周 村,信阳市人,原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院长。 马炳芝,信阳固始人,海军航空兵司令员。 张池明,信阳新县人,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范朝利,信阳新县人, 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郑维山,信阳新县人,原兰州军区司令员。 张祖谅,信阳商城人, 原成都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钱 钧,信阳光山人,原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刘少文,信阳市人,原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部长。 黄学禄,信阳市人,原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 郑 勤,信阳光山人,现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杨金山,信阳息县人,现任西藏军区司令员 。少将
陈礼国,信阳固始人,现任二炮部队飞弹专家,中国第三届道德模范。 昌旭东,信阳固始人,现任二炮指挥学院院长。 张福才,信阳固始人,原吉林省军区政委。 邱型柏,信阳新县人,原云南军区司令员。 王大华,信阳新县人,原海军炮兵学校政委、海军基地政委。 许援朝,信阳新县人,原江苏军区司令员。 曹学德,信阳光山人,原济南军区后勤部政委。 黎寿仁,信阳市人,原海军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田忠训,信阳原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 尤海涛,信阳新县人,第42集团军副军长。 王传友,信阳固始人,新疆建设兵团政委。 余鲁生,信阳固始人,原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阮祥新,信阳潢川人,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 王才贵,信阳新县人,原河南军区副司令员。 陈传发,信阳固始人,现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吴杰明,信阳潢川人,国防大学教研部副部长。 王世仁,信阳新县人,原江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毛和发,信阳固始人,原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叶泰清,信阳市人,原南京军区空军顾问。 叶道友,信阳新县人,原华东军区海军第4舰队副司令员。 成少甫,信阳商城人,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吕 清,信阳光山人,原国家农垦部副部长。 朱致平,信阳新县人,原志愿军陆军第一军副政委。 刘德海,信阳商城人,原国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院长。 扶廷修,信阳光山人,原西藏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李士怀,信阳商城人,原安徽公安总队总队长。 李迎希,信阳商城人,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杨 森,信阳固始人,原解放军65军军长。 杨明山,信阳光山人,原河北军区副政委。 吴世安,信阳新县人,原湖北军区司令员。 吴华夺,信阳新县人,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吴钊统,信阳市人,原总参谋部通信部副政委。 余成斌,信阳固始人,原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余克勤,信阳固始人, 原平原省湖西军分区司令员。 余述生,信阳新县人,原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 邹善芳,信阳光山人,原河南军分区司令员。 宋治民,信阳固始人,原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 张吉厚,信阳新县人,原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 陈 奇,信阳罗山人,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 陈 波,信阳新县人,原解放军第二炮兵后勤部顾问。 陈明义,信阳商城人,原成都、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范朝福,信阳新县人,原海军副参谋长。 官宗礼,信阳新县人,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副部长。 胡立声,信阳新县人,原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第二政委。 胡立信,信阳新县人,原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 胡贤才,信阳新县人,原济南军区副参谋长。 赵 杰,信阳商城人,原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 高立忠,信阳新县人,原海军指挥学校校长。 高厚良,信阳新县人,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黄光霞,信阳新县人,原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司令员。 萧永银,信阳新县人,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萧志贤,信阳新县人,原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 萧德明,信阳新县人,原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 曹思明,信阳商城人,原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委员。 戚先初,信阳商城人,原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政委。 常玉清,信阳商城人,原江苏军区副司令员。 程世清,信阳新县人,原江西省委书记。 傅家选,信阳光山人,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鲁加汉,信阳新县人,原四川省军区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 鲍启祥,信阳商城人,原广西、广东省军区副政委。 蔡炳臣,信阳商城人,原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廖政国,信阳息县人,原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谭友夫,信阳新县人,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 谭知耕,信阳新县人,原南海舰队司令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熊作芳,信阳新县人,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黎 原,信阳息县人,原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副主任。 潘 焱,信阳新县人,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赵金奎,南阳人,空军少将 陆林周,南阳人,少将 刘永贵,南阳人,少将,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院长。 宋长森,南阳人,少将 马宜明,邓州人,中将,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助理。著名学者
冯友兰,南阳唐河县人,著名哲学家,专著《中国哲学简史》 林伯襄——信阳商城人,著名教育家,是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创始人、第一任校长。郭后扬——信阳固始人(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核物理专家。
白桦(陈佑华)——信阳市人,中国著名电影剧作家、诗人。其代表性电影剧作有《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及《最后的贵族》等。
孙海波——信阳潢川人,中国最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之一,编纂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编》,收录经过考证的甲骨文单字1006个,在先秦史和甲骨文的教学科研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董作宾,南阳人,甲骨学家、古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丁声树,邓州人,语言学家。
二月河,邓州人,国内著名作家。
刘震云,新乡延津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文学创作专业技术一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编辑,其代表作有电影、电视剧《手机》、《我叫刘跃进》、《温故1942》。
城子,80后,河南商丘人。青年诗人,中国诗词协会理事,兼任中国诗词协会组联部主任,《浮萍文学》创刊人兼任社长,图书策划师,中国新诗俱乐部发起人,醉江南文学社特邀顾问,《中国人物》杂志社副社长。 白寿彝,当代国学大师,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光明日报》的创办者之一。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白寿彝把毕生的心血放在史学领域,他曾受教于冯友兰,师从顾颉刚。与郭沫若、臧克家、季羨林为好友。文革惨遭患难,他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 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出版,jm、pl亲自致信贺书。该书已印刷30多次,累计印数100余万册,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鲜文、罗马尼亚文等。
感动中国
时间人物职业事迹或者颁奖词2002年张荣锁 村党支部书记 捐出积蓄100多万元,修建盘山公路和隧道,将回龙村连为一体。 2003年高耀洁 退休教授 河南中医学院,70多岁高龄,民间从事爱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 2004年任长霞 商丘,警察 扫恶打黑,除暴安良。 2005年魏青刚 信阳,工人 在青岛海边,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营救落水女子 2005年洪战辉 周口,学生 一边在湖南求学,一边照顾弱小的妹妹 2005年李学生 商丘,民工 飞身救穿越铁道的男童和女童,事迹感动了温州。 2006年王百姓 三级警监警 排弹专家,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与危险打交道。 2007年李剑英 郑州,飞行员 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为保护自然村迫降,壮烈牺牲。 2007年谢延信 工人 33年信守承诺,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 2008年武文斌 邓州,二级士官 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8年李隆 开封,消防队长 抗震救灾。 2009年李灵 周口,国小校长 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2013年 胡佩兰 郑州,医生 退休后20年坚持义诊历届领导
序号 姓名 担任职务 籍贯 任期 序号 姓名 担任职务 籍贯 任期 1 张玺 河南省委书记 河北平乡 1949—1952 1 吴芝圃 河南省长 河南杞县 1949—1962 2 潘复生 河南省委书记 山东文登 1952—1958 2 文敏生 河南省长 山西垣曲 1962—文革 3 吴知圃 河南省委书记 河南杞县 1958—1961 3 刘建勋 河南省长 河北沧县 1968—1978 4 刘建勋 河南省委书记 河北沧县 1961—文革;1971—1978 4 段君毅 河南省长 河南范县 1978—1979 5 段君毅 河南省委书记 河南范县 1978—1981 5 刘杰 河南省长 河北威县 1979—1983 6 刘杰 河南省委书记 河北威县 1981—1985 6 何竹康 河南省长 江苏南通 1983—1987 7 杨析综 河南省委书记 四川大邑 1985—1990 7 程维高 河南省长 江苏苏州 1987—1990 8 侯宗宾 河南省委书记 河北南和 1990—1992 8 李长春 河南省长 辽宁大连 1990—1992 9 李长春 河南省委书记 辽宁大连 1992—1998 9 马忠臣 河南省长 山东泰安 1992—1998 10 马忠臣 河南省委书记 山东泰安 1998—2000 10 lk 河南省长 安徽定远 1998—2003 11 陈奎元 河南省委书记 辽宁康平 2000—2002 11 李成玉 河南省长 宁夏海原 2003—2008 12 lk 河南省委书记 安徽定远 2002—2004 12 郭庚茂 河南省长 河北冀州 2008—2013 13 徐光春 河南省委书记 浙江绍兴 2004—2009 13 谢伏瞻 河南省长 湖北天门 2013— 14 卢展工 河南省委书记 浙江慈谿 2009—2013 14 15 郭庚茂 河南省委书记 河北冀州 2013— 15 很赞哦!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