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贵胄 身为王室贵胄秦王之弟的长安君,怎会选择降赵叛秦反攻王兄嬴政?
身为王室贵胄秦王之弟的长安君,怎会选择降赵叛秦反攻王兄嬴政?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梵同学将持续带您了解历史,解读历史,共同去找寻历史长河中隐秘的真相。
今天梵同学要带你去了解一段往事,身为秦国王族、秦王嬴政之弟的长安君成蛟被秦王委以重任,率领十万大军征伐赵国,可为何他会选择中途反叛?不但未去进攻赵国,反而将兵锋直指咸阳?其中究竟有何缘故?且听梵同学一一为您说来。
剧照|《大秦帝国》中的秦王形象
一、王兄猜忌,被迫举兵叛秦秦王嬴政继承王位以来,便在吕不韦的辅佐之下,不断的加强对秦国政权的控制,从历史上也可以得知,秦始皇本身性格就是比较的偏执、多疑,是一位独断专行、控制欲极强的的君主,他不会允许有任何威胁到他掌控政权的因素出现,焚书坑儒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要知道嬴政虽然成功继承王位,可先王却不止他一个儿子,而长安君成蛟恰恰就是一个对他王位有潜在威胁的人物,当时的舆论盛传嬴政是吕不韦的骨肉,这更加重了秦王的担忧与猜忌之心,而这次派遣长安君成蛟攻打赵国,本身就是他的一次阴谋。
影视作品中的长安君形象
秦王派遣年仅17岁且毫无带兵、作战经验的长安君去征伐赵国,实际上就是让他去送死,借敌国之刀杀害王权竞争中的潜在对手。于宫廷争斗中长大的长安君岂会不知嬴政的目的呢?他自然不甘心被秦王如此的“安排”,所谓是兔子急了也咬人,那他后来的降赵叛秦之举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大将怂恿,兵强马壮,生夺位之心当时秦王调派了10万精锐秦军于长安君,而其中就有一名统兵大将——樊于期,对于这个名字大家是否有些耳熟?其实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是见过的,记得《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借的那位将军之头吗?没错!就是此人,也许当初的你还感到疑惑,为何秦王会悬如此重赏要樊于期的人头,其中的缘由便出自于这。
秦国大将樊于期
原来作为秦国的大将,樊于其一直怀疑嬴政并非先王骨肉,并十分痛恨吕不韦献妾盗国、移花接木之举,在得知这次要同长安君成蛟一同讨伐赵国后,他便立即密会长安君,极力鼓动长安君举兵自立,争夺王位。
在他的不断怂恿之下,加之长安君因伐赵坐拥10万精锐秦军,而当时嬴政的大将蒙骜兵被派外征伐,咸阳的防卫空虚,一番思虑之后,长安君成蛟果然心动了,立即发出檄文讨伐嬴政,兵锋直指咸阳。说实话,他又何尝不想得到那令人垂涎的王位呀?
秦王嬴政
三、听信流言,不甘秦国社稷落入他人之手长安君成蛟身为王室血脉,秦庄襄王之子,在听到关于秦王嬴政乃是吕不韦之子的流言后,便十分怀疑王兄嬴政的真实身份,而这次在樊于期的极力煽动下,更加坚信了嬴政并非秦王血脉,拥有真正王族血脉的他当然不会愿意将王位拱手让于外人。
自秦襄公创建秦国以来,经多代秦王的努力,秦国最终成为了力压群雄的一代强国,作为秦世子孙的长安君自然不甘心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使秦国的江山社稷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因而年少热血、气血方刚的他选择起兵反叛嬴政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秦帝国》海报
梵同学结语:也许秦始皇确实受到了上天的眷顾,长安君成蛟最终并未能够成功,他在兵败被俘后,选择了自尽,而那位参与发叛的大将樊于期也被迫远逃燕国,一场兵变就这样“其兴也勃,其败也速”。
秦王嬴政借此铲除了对自己王位有潜在威胁的人,并保证了国家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为他后来进行统一战争,以及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帝国奠定了深厚的权力根基。
此为爱历史的梵同学的原创作品,喜欢的同学可以关注我,我将持续带你了解更多的秦朝及其他朝代的历史,去掀开一角历史的帷幕。
(以上皆为梵同学原创作品,如有抄袭,必将追究!)
长安(19)秦王(25)秦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