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做人不可無“度”,掌“度”方能掌人生

火烧 2021-11-10 12:05:57 1039
做人不可無“度”,掌“度”方能掌人生 把握度才能成事,才能長久保持事物發展的較好狀態。如果失去恰當的度,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就會誤事、就會壞事。這也是從古至今賢者們的告誡!一、儒釋道論‘度’①

做人不可無“度”,掌“度”方能掌人生  

把握度才能成事,才能長久保持事物發展的較好狀態。如果失去恰當的度,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就會誤事、就會壞事。這也是從古至今賢者們的告誡!

一、儒釋道論‘度’

①儒家——不可無度

儒家孔子非常重視‘度’。孔子的學生子貢就這個問題問孔子:“您認爲我的同學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哪個更賢明一些呢?”孔子說:“子張做事情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些?”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

也就是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都不好。在孔子看來,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禮儀上也是一樣。

② 佛家——不可無度

佛家同樣強調做人要把握自己的度。宋代的法演和尚送給弟子的著名“四戒”就是:“福不可受盡;勢不可使盡;好話不可說盡;規矩不可行盡。”

這是做和尚的四戒,其實也是做人、做君子的四戒。因爲人如果不惜福,福一旦享受盡,禍就會來,就該受罪了;如果有權勢就飛揚跋扈、爲所欲爲,就會招致反對和反抗,導致失去權力和勢力;恭維的話說得過多,失去真誠,必定有被識破或被人反感的時候,反倒適得其反;定規矩是爲了把事情做好,如果完全按照死規矩辦事,不看具體情況,人完全成爲死規矩的工具,就根本不能做好事情。

佛家是強調因重視因果轉化的,這四句話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留有餘地。

佛家在修行上強調不執着於空,也不執着於法,反對枯坐強修,認爲如果不能把握修持的度,提升修行的境界是不可能的。佛家還有“兩頭俱截斷,八面起清風”的說法,說的是悟禪要去掉執着是非、好壞、善惡等兩端的分別心,這和中庸之道雖然有不同之處,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道家——不可無度

‘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透徹的說明了人不可無度的道理;老子說“物極必反”,這是道在事物運行中體現來的規律。

《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他認爲水過於滿了就會流出,所以要及時停止灌水刀刃打造得鋒芒太露,就不可能長期保持它的銳利;滿屋的金銀財寶,沒有人能做到把它長期守住。有了財富及地位後揮浪費、驕橫跋扈,災禍很可能隨之而來。功業成就時,就要考慮收斂一些,不能貪戀成果。這些都是天的道。

老子教導我們做事不要追求過高過多,不要鋒芒畢露,不要貪戀財富地位,不要驕橫張狂,凡事一定要適可而止,這樣事業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這個道理在《易經》的一些卦裏也有闡述。例如,“乾”,是以龍的潛藏、起飛、飛行過程來形象地講做人做事道理的。這一卦前面五爻講的都是怎麼準備騰飛和怎麼騰飛,但是最上面一爻即最後一爻,也就是上九爻,爻辭是“亢龍有悔”,其意是龍的騰飛要適度,如果過高,一旦達到頂點,就必定開始敗落,追悔莫及!

對於這個道理,許多從政和經商的人在事業落入低谷尤其是敗落的時候,才發現確實是至理名言。

二、如何掌控‘度’

①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

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

可以清高,但要有寬容之心,否則就是孤傲。

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斷之舉,否則就是軟弱。

可以強勢,但要有所敬畏,否則就是暴戾。

有財,要懂得節儉,否則就會奢侈。

有識,要懂得謙虛,否則就是驕傲。

尊貴,要懂得謙卑,否則就是刁蠻。

②凡事有度,話不說盡,事不做絕。

聰明的人懂得,該說的時候要說,該啞的時候要啞。

睿智的人懂得,該進的時候要進,該退的時候要退。

智慧的人懂得,該顯的時候要顯,該藏的時候要藏。

“欲”,要持中有棄,勿執,

“求”,要塵中不染,勿貪。

“事”,要三思而行,勿慌,

“情”,要痛後而放,勿亂。

③ 做人要有十度

家庭要溫度 ,工作要力度,

說話要適度,交往要弧度,

讀書要思度,視野要寬度,

理論要深度,胸襟要氣度,

享受要舍度,生命要厚度。

三、掌‘度’方掌人生

做人不可無“度”,掌“度”方能掌人生

追求圓滿是世人的通病,在功名、利祿、權位唾手可得之時,有幾個人能保持一顆知足之心把握好“度”呢?而能做到心如止水、超然物外者恐怕寥若晨星。萬事萬物皆有度‘度’性!如果超越這個“度”,將“自遺其咎”。

《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仔細觀察探究,這人生之途無不與“度”密切關聯。把握好度,爲人處事有分寸、會取捨、知進退,言行有界線、交往有原則、工作有規矩,就會越過一條條絆人之索、戰勝一個個攔路之虎,校正方向、少走彎路,減少迷惘、增強自信,從容自若、笑對人生。

“萬事有度,無度則悲。”掌握人生的“度”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智慧!

可以說把握好‘度’就可以掌控人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