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八旗兵照片,晚清八旗子弟真实照片,现在才知道大清是怎么灭亡
清末八旗兵照片,晚清八旗子弟真实照片,现在才知道大清是怎么灭亡
晚清八旗子弟真实照片,现在才知道大清是怎么灭亡的
晚清八旗子弟真实形象:清入关后,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分别让八旗兵在京师和各地驻防,可以说八旗是清代军事组织也是根本制度,自从入关后,八旗子弟便拥有了各种特权,导致其越来越腐败,战斗力直线下降,这也是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晚清八旗子弟真实形象:经过几代人的腐化,晚清的八旗子弟兵除了玩,已经完全不会打仗了。
各个出行都像大公子哥,哪有当兵的样子,这样的军队面对列强入侵怎么能不兵败如山倒。
最喜欢玩鸟,各个在比谁的鸟更好,更罕见,价值更高。
几个人聚一起喝喝茶抽抽烟都悠闲自在。
这一幕最让让人唾弃,几个八旗子弟聚在家里吸食大烟,这样的人还想靠他们守卫家园。
清末八旗军都到那里去了?
清军入关并建立全国政权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度,将整个八旗组织原封不动地移入新的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完全由国家供养的职业军队和职业预备役军人集团。八旗官兵携家带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军营之中,驻于京畿地区的部队称"京营八旗",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冲之地的部队称"驻防八旗"。军营内生活设施齐备,旗兵及家属不得私自外出。官兵严格从旗人内部选拔,"生则入档,壮则当兵"。都统、参领、佐领等各级军事长官同时又是行政长官,平时督促士兵从事生产、养活家口、操练武艺,战时率部出征。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支柱,酬谢八旗军功贵族,清廷开国之初即给予八旗将士相当优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后顾之忧,专心练武,保持原有的军事素质。同时也严格规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谋生之业。然而,事与愿违。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加以操练,使之恢复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时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说:选练八旗丁壮是多年前的老办法了,你们却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无可练习。[ 此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只能指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了。这些新编练成的汉人武装就构成了清朝的主要军事武装。以后的北洋军阀都是淮军中出来的。试想:清末最主要的武装新军(主要有淮军演变而来)要造反,清朝怎么能不灭亡?晚清的八旗军为何会变的如此不堪一击?
八旗军,清兵入关时候主要主力,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亦相同,惟从军、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军人数最多时有27万人。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又称旗人。
八旗军军服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而八旗军也是由关外游牧民族组建成,都知道,明朝从天启年间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的八旗军战斗力是何等的彪悍,战斗力更是很强,所以努尔哈赤不断入侵明朝明朝边界,后来努尔哈赤在宁远城被袁崇焕一炮炸成重伤,不治身亡。到了皇太极时候,八旗军更是彪悍,而皇太极也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候皇太极暴毙而亡,由皇太极第八子“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
多尔衮剧照
后以李自成的大顺军灭了明王朝,后吴三桂放开关放清兵入关,十万的八旗军进攻中原,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溃败,最终,清兵入住北京,改朝换代。由此我们看的出清初八旗军的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为什么晚清时候,清兵会变得不堪一击?ra能给我们来看一下原因。
一,清朝末年,当时的清朝就像一只年老的大象,虽然已经老了,但是实力还是有的;当时的清朝有八旗军二十多万,绿营兵六十多万,在当时的世界拥有最多人数的军队,真要开起战来,四万万人都是兵。而英国的兵力,据统计正规军大约十四万,加上内务兵六万,当然可能不止这些,毕竟当时的英国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需要军队去驻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参战的士兵只有七千人,后面陆续有援兵,到战争结束的时候才两万人,与清军对比来说是一比四十。英军占据主动权,清军分兵没能发挥人多的用处
晚清士兵射箭
二,战争开始时,英国军队利用自己的灵活机动性好,在清朝防备薄弱的地方进攻;而当清朝军队增援,英军就乘坐舰艇去进攻别的地方使得清军无法发挥人多的优势,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增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导致清军的失败,战场的主动权全落在了英国人的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打仗是非常消耗钱财的,当时的清政府已经非常平穷了,已经在无法支付庞大的军费,所以不得不求和。英国武器先进,清军无力抵抗
八旗军士兵
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清朝无能和闭关锁国导致工业的严重落后,而当时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工业的发展那是不用说,都是先进武器,清朝还是冷兵器时代,就算英军人少但是人家武器的”效率“那么高,清朝人再多也没用。所以落后就要挨打啊。
晚清时期八旗兵真的彻底丧失战斗力么?
满洲八旗没战斗力?甲午战争时候在黑龙江一路抵抗到辽宁的是谁?不就是满族的黑龙江马队么?
还有谁说太平天国时期满族军队只在北伐出现的?西征时候湖广战场一直有满族部队和满族将官在活动,都兴阿好几次把陈玉成打的一败涂地。 长期以来,关内的满族八旗的确腐朽的厉害,但是关外苦寒环境下的八旗军还是能打仗的,甲午的时候,关外的满族部队打的并不比关内过去的老湘营差,甚至比淮军打的还要好。清代八旗兵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哪个?
正黄旗是皇帝的亲兵,皇太极时代是最强的。但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掌权,多尔衮一路率领着自己的正白旗打下明朝江山,让实际上八旗正黄旗和镶黄旗更多的只是拱卫京畿的皇帝直属御林军。多尔衮的正白旗成了真正的铁血野战部队,八旗第一军实际上应该算是正白旗,正黄旗因为它的直属特殊性渐渐没有大量上战场,更多的只是作为撑场面的备用军。
清朝八旗制一共有多少人
清中后期约有十二万人左右。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
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顺治时,北京八旗增编满洲佐领8、 蒙古佐领8、 汉军佐领47。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
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全国共驻防有817个佐领,兵力达12万人左右。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旗
晚清八旗和绿营到底有多腐朽不堪,居然训练时边吃早点便聊天?
其实在晚清八旗军和绿营都是十分的不堪的,根本不能够出去作战,因为在那个时候的训练,士兵们各个都是在混日子的,并且个个都敷衍了事,这当时其实主要军队的作用只是一个摆设,上位者丝毫不会关心军队,而只关心自己的享乐。
有俄国的一个传教士有记录到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的训练状况,在训练的时候,他们还坐在自己的帐篷里抽着烟袋,并且一边吃早点一边和其他人聊天,并且还有人在缝补裤子,根本不管接下来会进行的训练。而训练的主教官也十分的敷衍,不管射击有没有射准,只要射了那么就完事了,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军人怎么可能打得过西方列强呢,中国的军队又怎么能够保家卫国呢?
看看现在我们才过去的过去,阅兵里面的兵哥哥简直是帅到让人舔屏,而再想想当初清朝晚期时,那些八旗军营和绿营虽然有十万人,但是面对那些八国联军等侵略者,他们连普通人都不如。其实我觉得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初领导者太过奢侈,丝毫不关注这些军队的发展,并且当时也没有一个好的军事将领。

我觉得当时的士兵完全就是一盆散沙,而这样的散沙在面对敌人的炮火是完全不能够抵御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当初的失败,少年强者国强,国家的军队强才能更好的保家卫国,保护我们国家的每一片土地。
是怎么(177)晚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