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马上忘记 皇帝亲自出题,一考生刚听完题目,立马扭头就走,却被钦点为状元
皇帝亲自出题,一考生刚听完题目,立马扭头就走,却被钦点为状元
在我国古代,为了选拔出有才之士,朝廷也是绞尽脑汁。隋朝之前,一般采取的都是九品中正制,最常见的就是“举孝廉”。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看似挺不错,实则存在很大的缺陷,导致没有背景的人才很难有机会做官。隋炀帝时期,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有能力,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为国家效力,顺便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延承了科举制度,虽然在细节上可能有所改动,但整体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清朝入关后,为了进行更好地统治和管理,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其中就包括科举考试。客观来说,由于清朝采取的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所有的皇子都有机会继承皇位,他们都非常努力,故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偏高,很少有昏君的出现。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是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个皇帝。因父亲雍正的异常勤奋,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乾隆也有有一定的能力,轻轻松松开创了所谓的盛世,与康熙时期的繁华,合称为“康乾盛世。”乾隆在位后期,生活开始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宠信大贪官和珅,还多次下江南游玩。另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最高,逐渐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故有人这样说:“清朝的没落,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

乾隆自称为“十全老人”,对于文治武功方面,很多人并不一定认可乾隆的功绩。但是,若单从文学方面来说,乾隆的确算是一位才子,虽谈不上满腹经纶,但与其他皇帝相比,能超过他的皇帝不是太多。有一次科举考试中,两位考生的成绩都非常出色,乾隆一时间也很难作出决定,究竟钦点哪个为状元。于是,乾隆就亲自出了一个对联,其中一位考生刚听完题目,立马扭头就走,结果被钦点为状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三年一次的会试当中,主考官选出了其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才,这些人还要经过参加最后一轮的殿试,也就是乾隆皇帝亲自出题。在殿试考试中,成绩最优异的则是当科状元,第二名则是榜眼,其次就是探花。如同现在的比赛一样,尽管第二名与第一名分数相差无几,但很少有人能记住第二名,第一名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也要比第二名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殿试结束后,有两个考生成绩都非常好,可以说是不分伯仲,乾隆也开始犯难了,感觉不论钦点哪一位考生为状元,都有点对不起另外一人。此时和珅对乾隆说道:“万岁爷,不如你出一个上联,让他们两人分别对出下联。如果谁给出的下联最合你的心意,就可以钦点为状元。”乾隆差点高兴坏了,果断听从了和珅的建议。
于是,乾隆就把这两位考生叫到旁边,给他们出了个上联。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个考生刚听完皇帝给出的上联,果断扭头就走,乾隆身边的和珅都一脸懵逼。而另一位考生,在那思索了近半个小时后,因对不出来,最终也选择了放弃。乾隆不但没有责怪扭头就走的那位考上,反而高兴地钦点他为状元,这让心腹和珅都不太理解。
原来,乾隆所出的上联为“烟锁池塘柳”。虽然仅有五个字,乍一看很简单,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难度,不是一般人能够对的出的。简短的五个字,不仅包含了金木水火土,而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境,几乎堪称绝对。据说,就连当时的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也没有给出绝佳的下联,由此就可以看出它究竟有多难,估计乾隆自己也对不出下联。
乾隆认为,第一个考生选择了扭头就走,说明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压根就不可能对出下联,是位可造之材。而第二位考生,虽然也很有才,但却缺乏自知之明,比起第一位考生,略显得有些逊色。所以,乾隆因自己出了个“绝对”而非常开心,并果断将那位扭头就走的考生钦点为状元。对于乾隆给的“烟锁池塘柳”的上联,博学多才的你,能不能给出绝佳的下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