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芒康县盐井 芒康盐井的历史

火烧 2023-01-18 03:24:52 1066
芒康盐井的历史 一、谁知道盐井的历史,以及此处出产盐的过程盐井又称盐矿,是食盐的生产源头之一,一般多指内陆地区的盐矿,号称“川东门户”的万县(今重庆万州),湖北省潜江县,四川省的自贡,其石盐储量都十分

芒康盐井的历史  

一、谁知道盐井的历史,以及此处出产盐的过程

盐井又称盐矿,是食盐的生产源头之一,一般多指内陆地区的盐矿,号称“川东门户”的万县(今重庆万州),湖北省潜江县,四川省的自贡,其石盐储量都十分丰富。另外也有盐井县,盐井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县。

盐井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东北与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与西藏左贡县扎玉、碧土、门孔等相连,气候相对炎热,盛产青稞、大麦、玉米、小米等农作物,以及苹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难怪同行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专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议应该致力于将盐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盐井也是一个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里。盐井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乡。

盐井为汉语名,以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设盐井宗,1912年后为西康省管辖,1950年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管辖,1960年盐井县与宁静县合并称宁静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设盐井县。

盐泉资源丰富,较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加达3处,共有盐泉83个,流量为每日140—2288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盐井自然保护区内属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即达近50种,如 滇金丝猴、白唇鹿、马来熊、水鹿、黑鹳等。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树种,林下有贝母、虫草、灵之、党参等多种药材;有木耳、松茸、猴头菌、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苹果、葡萄、石榴等。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 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而盐田又成为这里独有的一道人造景观。所谓的盐田,其实是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们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工人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 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

二、巴塘弦子的历史渊源是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东接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巴塘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 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巴塘是历史上川藏、滇藏两条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与西藏、云南一江之隔,是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是四川进入西藏之前的最后一个县城,清代就是川西边陲重镇。从理塘到巴塘,海拔骤降,这里雨水充足,绿洲一片,因此有顺口溜说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 巴塘海拔2000多米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康区主要产粮区,也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盛产石榴、核桃、西瓜等,因而巴塘素有“高原江南”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巴塘是中国知名的“弦子之乡”。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民间歌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藏二胡是跳弦子歌舞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在琴手胡琴声的带动指挥下,人们绕圆而舞,长袖飘飞。女子蜻蜓点水,逍遥自在;男子刚健有力,激烈奔放。巴塘弦子历史悠久,在敦煌壁画、大昭寺壁画上都有记载。当地人说,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东接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巴塘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

巴塘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

巴塘县驻地,原系 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巴塘是历史上川藏、滇藏两条茶马古道的交汇点。

巴塘与西藏、云南一江之隔,是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

巴塘 是四川进入西藏之前的最后一个县城,清代就是川西边陲重镇。

从理塘到巴塘,海拔骤降,这里雨水充足,绿洲一片,因此有顺口溜说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

巴塘海拔2000多米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康区主要产粮区,也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盛产石榴、核桃、西瓜等,因而巴塘素有“高原江南”之称。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巴塘是中国知名的“弦子之乡”。

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民间歌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藏二胡是跳弦子歌舞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在琴手胡琴声的带动指挥下,人们绕圆而舞,长袖飘飞。

女子蜻蜓点水,逍遥自在;男子刚健有力,激烈奔放。巴塘弦子历史悠久,在敦煌壁画、大昭寺壁画上都有记载。

当地人说,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三、盐井乡的介绍

盐井乡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东北与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与西藏左贡县扎玉、碧土、门孔等相连,气候相对炎热,盛产青稞、大麦、玉米、小米等农作物,以及苹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难怪同行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专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议应该致力于将盐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四、西藏芒康盐井景区在哪儿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

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昌都地区东南部,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东北与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与西藏左贡县扎玉、碧土、门孔等相连。

西藏芒康盐井景区是比较值得去的景点。 盐井被一条沟划分为上、下盐井。

下盐井多为外来的纳西人,信藏传佛教,和藏族没有太大区别。而住在上盐井的虽都为土上土长的藏族,80%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藏式白塔与天主教堂遥遥相望,讲述着不同语言的民族和睦相处。世人眼中的盐井从古到今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苍白的言语描绘,远不及你带着那颗探索的心翻山越岭,一路前行去亲自触摸。 盐井也是著名的盛产井盐之地,已有千年的生产历史。

澜沧江两岸长近3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铺排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江边的数十口盐井蒸汽腾腾,井周雾气弥漫,走到井口,可见温热的盐水在深约五六米的井下向上鼓突,咕咕有声。

淡绿色的盐池,雪白的盐田,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互相映衬,美不胜收。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

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

五、甘孜州巴塘县弦子的历史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东接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巴塘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

巴塘县驻地,原系 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巴塘是历史上川藏、滇藏两条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与西藏、云南一江之隔,是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是四川进入西藏之前的最后一个县城,清代就是川西边陲重镇。

从理塘到巴塘,海拔骤降,这里雨水充足,绿洲一片,因此有顺口溜说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 巴塘海拔2000多米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康区主要产粮区,也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盛产石榴、核桃、西瓜等,因而巴塘素有“高原江南”之称。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巴塘是中国知名的“弦子之乡”。

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民间歌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藏二胡是跳弦子歌舞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在琴手胡琴声的带动指挥下,人们绕圆而舞,长袖飘飞。女子蜻蜓点水,逍遥自在;男子刚健有力,激烈奔放。

巴塘弦子历史悠久,在敦煌壁画、大昭寺壁画上都有记载。当地人说,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东接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巴塘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巴塘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 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巴塘是历史上川藏、滇藏两条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巴塘与西藏、云南一江之隔,是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

巴塘 是四川进入西藏之前的最后一个县城,清代就是川西边陲重镇。从理塘到巴塘,海拔骤降,这里雨水充足,绿洲一片,因此有顺口溜说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

巴塘海拔2000多米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康区主要产粮区,也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盛产石榴、核桃、西瓜等,因而巴塘素有“高原江南”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巴塘是中国知名的“弦子之乡”。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民间歌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藏二胡是跳弦子歌舞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在琴手胡琴声的带动指挥下,人们绕圆而舞,长袖飘飞。

女子蜻蜓点水,逍遥自在;男子刚健有力,激烈奔放。巴塘弦子历史悠久,在敦煌壁画、大昭寺壁画上都有记载。

当地人说,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六、芒康旅游怎么样,芒康旅游好玩吗

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曲孜卡乡境内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最高温度可达70℃,每年春季吸引当地和云南德钦人前来温泉沐浴。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芒康县城120公里,位于澜沧江东西两岸。盐井盐田历史悠久,传说唐朝以前这里就开始制盐至今,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盐井目前产盐的有两个乡,纳西乡和曲孜卡乡。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20多户,有2700多块盐田。

盐井的盐业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澜沧江边卤水资源丰富,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进一步晾晒打理,即成食盐。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的差别,江东的纳西、上盐井盐田出产白盐,江西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为红盐。

芒康县盐井 芒康盐井的历史

在沿江两岸近3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纯朴的民俗。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七、纳西人的历史等

简介~中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原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边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80人,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有支系摩梭人。

历史~族名 “纳西”是该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24万人的自称;东部地区多自称“纳汝”,还有部份地区自称“纳恒”、“纳”。“纳”在纳西语中有“大”或者“尊贵”的意思。“西”、“汝”、“恒”都有“人、族”的意思。过去东部地区的纳西人被称为“摩些”,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确定为“纳西族”。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该族人口为27.801万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周围诸县及临近各县,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和西藏的芒康等地亦有分布。 语言文字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份,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历史由来 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的一个支系。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