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 李昭德,李昭德最后怎么死的?
李昭德,李昭德最后怎么死的?
李昭德最后怎么死的?
接到周矩、徐坚上书的武则天,不觉有些悻悻然,但也觉酷吏杀人太多,人间怨气冲天,该到收敛一些的时候了。
这天一上朝,监察御史纪履忠手捧着朝服,官帽上来了。武则天一愣,心说你老纪想辞职养老不成。但见纪履忠把衣帽往地上一放,叩头奏道:“来俊臣为屠流幕后指使,罪当诛杀,且其向以凶残为奉法,往从按察,害虐人心,曝骨流血,为数甚多,冤滥之声,盈于海 内。前次收同州一富户贿赂,竟以官库之粮判于人。坐赃当斩。臣今次若告来俊臣不下,情愿辞职还乡,老死林泉,再不闻朝政之一、二。” 闻听此言,武则天一怔,想依其言处理来俊臣,心下又有些不舍;当面斥退这老纪,又有乖人主纳谏之德,正不知如何是好间,李昭德上来奏道:“如今朝野议论汹涌,皆言酷吏当道,朝士相见均不敢言。来俊臣乃首恶之人,其罪当数斩。伏望陛下应天顺人,惩恶扬善,缓刑用仁,则天下苍生坦然大悦,岂不乐哉!” 武则天见众朝臣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纪履忠手捧衣帽,咄咄逼人。 “来俊臣身为朝廷命官,坐赃误国,其罪当诛,但念其有功于国,可贬为同州参军。” 武则天没有判其死罪,仅仅贬官,已很不容易了,李昭德深知这一点,不敢加逼,遂拱手道:“御史王弘义为来俊臣同党,一向枉滥杀人,请陛下一并处之。” 则天不愿在这事上多纠缠,手一挥说:“可同时斥退,流放琼。 说完,武则天站起来,一甩袖子,说声“退朝”,转身从边门出去了。下朝后,李昭德即指挥南衙甲士查抄来俊臣、王弘义的家,依旨将来俊臣贬往同州,将王弘义流放琼州。不久,王弘义因逃跑不成,被押送人员乱棍打死。 武承嗣祭起的黑色旋风,没有刮倒皇嗣李旦,反而在接下来的几个回合中,被宰相李昭德抓住把柄,连陷了几员大将。 武承嗣自然又是一番气急败坏,对李昭德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这天,正坐在家中唉声叹气,老弟武三思来了。三思心眼子比武承嗣多,知道老哥的心事,陪着叹了几回气,脑子一转,对武承嗣说:“不灭了李昭德,太子你别想当。这一阵子,你连走倒楣运,全是这李昭德捣的鬼。” 武承嗣愁眉苦脸地说:“话是这么说,可李昭德这老滑头不好告,我告了他几次,都没告倒他。” “看你怎么个告法。”武三思来回走了两步,胸有成竹地说:“必须设计一个连环告,三番五次地告,由不得皇上不相信。另外,对待李昭德这样的强手,必须从侧面入手,安排一些不相干的下级官员罗告,才能告倒他。” 武承嗣一听,站起来一叠声地说:“告倒他,谁告倒他,给谁钱。” 武三思嘿嘿一笑,食指和大拇指搓了搓说:“安排人罗告,得先给人钱,不然,人也不愿冒险出这个头。” “给,给,要多少给多少。”武承嗣说:“我早就想搞倒李昭德了,我恨不得现在就叫他死。” 武承嗣当即给了武三思十万大钱的银票。得了钱的武三思马上行动。不久,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李昭德罪状,其文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了;弱诸侯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专,击断天忌,威震人主,不闻有王,张禄一进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专权,则秦之霸业,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权收柄,司契握图。天授以前,万机独断,发命皆中,举世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权,然其虽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负气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目,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慴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二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更不可挡,方寸良难窥测。 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汉光武帝宠庞萌,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之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专威,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泻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权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这篇洋洋上千言耸人听闻的上疏,摆到了御案上,生性好疑的武则天览表后,不由得眉头直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李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逄弘敏接过这篇奇文,写成奏状,上疏女皇。武则天有点相信了,谓纳言姚Shou:参考资料: ://book.sina/longbook/his/1106554191_wuzetiansimi/166.s
后人对唐朝宰相李昭德的评价是怎样的
丘愔: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陈李昭德罪状疏》)
李显: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勣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赠李昭德左御史大夫制》) 张鷟:李昭德志大而器小,气高而智薄,假权制物,扼险凌人,刚愎有余,而恭宽不足,非谋身之道也。 刘昫: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宋祁:昭德、顼进不以道,君子耻之。虽然,一情区区,抑武兴唐,其助有端,则贤炎远矣。 黄震:李昭德搒杀侯思止,与笞杀王庆之,皆发于一念忠愤,其事之难,其功之大,视汉申屠嘉百倍。 郭子章:洛水献石,永昌受图,垂拱长寿之间,唐已周矣。而庐陵相邸,不即殒绝如线者,则李昭德、狄仁杰之力也。世皆知狄而不知李也,则李之居功禔身,不如狄也,乃其忠则足尚矣,其遇则足悲矣。……庐陵之所以复明辟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其功埒如也。……李之所以居功禔身者,愧于梁公多矣。夫田舍之称,加之师德,士大夫恶得无忌;王庆之之扑,引示朝士,诸武恶得无怒;丘愔乘隙攻之,至谓“昭德之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武曌恶得无疑。东市之诛,李固有以自召之矣。 计大受:诸武薰炙,酷吏纵横,而朝多依阿取容之际卓哉。李昭德能谏于太后,夺武承嗣之文昌左相,且笞杀王庆之,以寝其觊觎皇太子之谋,因进侄为天子不为姑立庙之说,中宗之得入为太子,而唐不终为周,功出狄仁杰先。 王鸣盛:昭德以才结知于武后,因以沮止,立武承嗣为太子事,忠谋与狄仁杰无异,挫抑酷吏,平反冤狱,真仁人君子之用心也。综计昭德生平,但有纯忠,为俊臣诬告冤死,此有何罪,乃与俊臣同书以罪伏诛乎!二人一枉死,一伏罪,千载而下,自是显然别白。即今读者展卷之下,孰不一痛之一快之乎?唐朝宰相的李昭德是不是官宦人家出身
李昭德的家族是当时有名的陇西李氏家族,他的父亲又是当时的邢部尚书。因此单就出身而言,李昭德是属于士族阶层的。但李昭德走上仕途却不是因为他的家族条件与父亲的地位。
李昭德生活的年代正处唐朝的武周时期,当时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成熟,而旧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也已经走向普遍衰落。因此李昭德并未能依靠他的士族出身而直接走上仕途,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做官资格。武则天信任的能臣李昭德,为何要弃她而另投他人?
古代的男子大部分都是轻视妇女,可能他觉得武则天一介女流,高坐于朝堂之上是不合情理的,所以他选择另投他人。
除了狄仁杰之外武则天曾最信任的大臣是谁?
武则天在李治死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当时很多人反对武则天登基,但是她还是成功了,为了防止有人背叛她,武则天一直是重用酷吏,有能耐的人武则天也不会放弃,在当时,武则天最信任的人恐怕就是狄仁杰了,她和狄仁杰是君臣也是朋友,狄仁杰很聪明,看待问题总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可是除了狄仁杰还有一个人武则天也是相当的信任,这个人就是李昭德。
李昭德在武则天行心里的地位是她本家人也比不了的,有一次,武承嗣背着李昭德在武则天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武则天不仅没有惩罚李昭德,还把武承嗣给骂了一顿。李昭德是武则天的宰相,办事能力也是一流,但是太过于优秀,没有做到急流勇退,所以最后他还是落到了酷吏的手里。
坏话说多了,就不得不相信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异心了,群臣都说李昭德要谋权篡位,武则天听多了,心里也信了几分,最后李昭德彻底失宠,武则天就把他给流放到外地。
武则天身边的能人很多,但是可以在武则天身边走到最后却没有几个人,李昭德错就错在太招摇,树敌太多,又没有做到急流勇退,不像狄仁杰,永远只做一个孤臣,所以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格外的信任,不管有多少人说狄仁杰的坏话,武则天都是无理由的相信他,最后狄仁杰功成名就也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
他是武则天的侄子,为什么却被武则天要求十年不准碰女人?
有:娄师德、李昭德、武承嗣、张柬之、狄仁杰等。
1、娄师德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2、李昭德
李昭德(?-697年4月27日),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李乾祐之子。
李昭德出身于陇西李氏丹阳房,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御史中丞、陵水县尉、夏官侍郎等职。他在武周建立后以凤阁侍郎之职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后进拜内史。任相期间,打击酷吏,反对立武氏为太子,力保李唐皇室的皇位继承权。但因恃宠专权,引起朝臣不满,被贬为南宾县尉。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李昭德升任监察御史,结果被酷吏来俊臣与皇甫文备诬告谋反,斩于洛阳闹市。唐朝复辟后,追赠左御史大夫。
3、武承嗣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则天侄子。
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
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武周时期,大肆诛杀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庙,请求武则天立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

长寿元年(692),罢为特进,忧郁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谥号为宣。
4、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5、张柬之
张柬之(625~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唐朝名相、诗人。
涉猎经史,进士出身,授清源县丞。以贤良方正科入试,擢监察御史、中书舍人。论事得罪武则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荆州长史。得到宰相狄仁杰举荐,迁洛州司马。狄仁杰再荐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乘着武则天生病,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复辟唐朝。拜吏部尚书,封汉阳郡公,累封汉阳王。除恶不尽,遭韦后和武三思排挤,再贬流放泷州,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追赠司徒、中书令,谥号文贞,配享唐中宗庙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狄仁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柬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承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昭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娄师德
李昭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