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差异 東西方思想的三個重要差異,了解了這些,你才真正讀懂了儒家思想

火烧 2021-10-21 02:35:10 1066
東西方思想的三個重要差異,了解了這些,你才真正讀懂了儒家思想 大家好,這是小播讀書,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到西方思想的起源,我們很容易想到「古希臘

東西方思想的三個重要差異,了解了這些,你才真正讀懂了儒家思想  

中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差异 東西方思想的三個重要差異,了解了這些,你才真正讀懂了儒家思想
大家好,這是小播讀書,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說到西方思想的起源,我們很容易想到「古希臘三賢」,也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說到東方思想的起源,我們也很容易想到我國古代的兩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比蘇格拉底年長80多歲,可以稱得上是同時代的人,他們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雖然素未謀面。但同樣是偉大的思想家,也各自是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奠基人。
前面我們講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異,儒家思想注重社會倫理道德,是一種入世的哲學;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法則,是一種出世的哲學。那在講孔子的思想和貢獻之前,讓我們來簡單對比一下東西方思想的差異。
東西方思想的差異,來自兩種文明的差異,中國古代是農業文明,古希臘是海洋文明。
我國古代是農業文明,以農業為主,世世代代都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耕種生活,農業是以家庭為單位,因此家庭制度在中國的社會制度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儒家傳統的社會關係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其中3個是講家庭的,中國的文化中,家庭觀念是中國文化的很重要特點。
農業文明還有一個就是非常注重「天」,我們經常說「靠天吃飯」,在古代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民一年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氣候,天氣。雨水、陽光、溫度變化對於農民的收成起決定作用,所以在古代思想中,尤其是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中「天」天子具有最高的權威、天命是不可違背的。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在儒家思想中是一個超自然的存在,也是主宰人類的一種隱性的力量,這和道家思想中的「道」類似。
農業文明,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依靠經驗和直覺,什麼時候應該播種、什麼時候應該收割,很靠經驗,在我們的文化中,對老年人非常尊重,一方面是因為儒家思想非常講究孝道,另外還因為,古代老人掌握了很多經驗和知識,他們可以靠直覺做出很好的判斷。
如果說,中國古代思想有直覺和經驗的成分的話,那麼古希臘思想的關鍵詞就是「理性」。古希臘為什麼會發展出更理性的思維呢?這個稍微有點曲折。
我們常說西方思想起源於古希臘,但實際上在古希臘之前,地中海沿岸就有古巴論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思想很多地方借鑒了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思想,比如古埃及的天文學、數學和幾何學已經很發達,後來才慢慢傳入古希臘。
那為什麼古希臘能夠吸收這麼多文明的成果呢?
這就是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古希臘幾乎是三面環海,在地中海沿岸,旁邊有愛琴海。但海邊的土地一般都比較貧瘠,所以其實很難自己養活自己,必須要依靠貿易,尤其是海洋貿易,所以很早的時候,古希臘就和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包括埃及、土耳其和很多東方的國家展開商業貿易。
所以,商業貿易在古希臘社會中很重要,而商業貿易比較依靠數字和計算,所以,在古希臘,數學就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古希臘也有很多偉大的數學家,比如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等等。
數學是一種抽象思維,另外數學也是理性思維的基礎。在幾何學、數學中有很多假設、推理、論證的過程,這就是早期古希臘理性思維的來源。理性思維的特點是注重邏輯推理和思辨。
在古代,我們對大自然、宇宙萬物並沒有什麼了解,所以總以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背後主宰著一切,儒家思想講「天命」,而西方思想運用了我們今天看起來更加理性的思維,思辨的思維,比如古希臘思想家對世界的構成提出了很多假設,比如泰勒斯說「水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水本原論;比如赫拉克利特說,水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火本原論;比如德謨克利特說,原子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原子論;或者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論等等。
西方思想比東方思想多了一些理性和思辨的思維。但是西方思想中,神秘的力量並沒有消失,後來西方宗教把哲學思想和上帝結合起來,統治了西方近千年,直到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等一系列思想文化革命之後,才結束了黑暗的中世紀,西方的理性佔據了主導,才有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繁榮。
東西方思想兩種不同的文明,早就了不同的文化,農業社會靠的是經驗和直覺,什麼時候應該播種、什麼時候應該收割,很靠經驗,所以在我們的思想中,對古人比較敬重,因為老人掌握了很多經驗,可以做出很好的判斷;而海洋國家,依靠貿易,抽象思維發展比較好,抽象思維也發展了出了邏輯推理,假設、論證等等理性的思維。總結起來,其實我國古代的思想偏經驗總結,而西方思想偏理性推理,這其實也東西方思想的內核。
好了,了解了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讓我們還是回到孔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祖籍是宋國,在今天的河南一帶。他出身貴族,血統高貴,他的父親為了躲避宋國內亂才逃到魯國定居。孔子雖然出生在魯國,但在他知道了自己的家族淵源之後,常常回到宋國祭祖掃墓,至今在河南仍有孔子還鄉祠,以紀念孔子慎終追遠,還鄉祭拜的行為。
孔夫子的一生過得並不如意,他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過著清貧而艱苦的生活,但孔夫子並沒有因此消極對世,而是刻苦鑽研,志在求學。他為人謙遜有禮,20歲時步入仕途,成為魯國的地方小官。官雖小,孔夫子卻勤勤懇懇,絕不懈怠。也是在這個階段,他考慮到官學對百姓受教育條件的種種限制,開始自力開辦私學,教授學生知識和道德品質。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社會動蕩不安。在孔子35歲時,魯國發生內亂,他只好暫且逃離魯國避難,從此開始了孔夫子在魯國和齊、晉、衛、陳等其他國家之間的奔波遊歷之旅,直到他68歲才終於得歸故土,於73歲去世。
孔子的一生滌盪起伏,和他同時代的蘇格拉底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他們都曾周遊列國,見多識廣;而且他們的身份都是老師,甚至孔子還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老師。據說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位非常優秀,被稱為「72賢」,可謂桃李滿天下;這兩位思想巨匠也都是通過對話教學,沒有留下什麼文字著作,他們的思想都是學生幫忙整理編著的,比如《理想國》和《論語》。
說到《論語》,我想大部分人都能想起幾句那些耳熟能詳的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等等。《論語》短短一萬多字,不僅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儒家經典,更是中華文化的不朽傳奇,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精神基因。《論語》甚至還為我們貢獻了3,4百個常用成語,比如:溫故知新、過猶不及、既往不咎、見賢思齊、安貧樂道等等都出自《論語》。
說到孔子,我們就不得不說他的儒家思想。那你知道為什麼孔子的思想被稱為「儒」家思想嗎?其實,是因為當時孔子家族已經失去了貴族地位,他流落民間靠教授典籍為生,還靠在婚喪祭祀及其他典禮中「相禮」為生。這種人在當時稱為「儒」,因此孔子的思想被稱為「儒家思想」。
那為什麼儒家思想偉大?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從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和治國倫理三個維度,構建起了一整套道德倫理思想體系。其核心的觀念是「仁」,就是一個人內心有「仁愛之心」。在家庭倫理上,孔子主張「孝敬」。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仁就是愛人,而且應該將愛父母親放在第一位。他也說:孝,德之始也。
在社會倫理上,孔子主張「泛愛」,要具有社會功德和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在治國倫理上,孔子提出了以 「禮」與「仁」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且孔子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就是要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比如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有一天齊景公問孔子應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來很多人以此為借口,說孔子的儒家思想鼓吹階級理念,但其實孔子的本意並非鼓吹階級固化,意在教育每個人要安守好自己的本分,這樣社會才能井然有序。而且在儒家思想中,這些社會關係是一種「天命」,是不可違背的。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上下傳承了幾千年,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正統文化,而且已經深深印刻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而孔子在古代也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訂閱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