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儒家思想形成体系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火烧 2021-09-29 13:01:39 1046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关系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

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 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主权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

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

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儒家思想形成体系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

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

后世帝皇逢灾荒年实行免租减赋、开仓赈灾等措施无不深受天人感应的影响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可以看出:一方面儒家通过君权神授论竭力为君权(政权)的合理性作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以次依托君权(政权)来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

另一方面儒家又通过天人感应论,假上天之威,对皇帝言行提出要求,皇帝必须时刻注意天的喜怒哀乐,按上天的旨意来行事。

而”天意”的解释权则牢牢被儒生抓在手中,这样就实现了儒家对君权的限制和控制。

儒家与权力的结盟使得儒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对入仕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在治国方面,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 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

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生以生成为意。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汉书·董仲舒传》)

因此他主张“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并以春秋决狱,来匡正律令严峻的弊病。

认为人君应当施仁政。

董仲舒的德主要是指人伦纲常。

孔孟认为人间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

而董仲舒则择其要者改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原先儒家主张的五种德性(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

并认为三纲五常可求于天,不能改变。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根基。

但是在同时又起到了制衡君主权力这样一个目的,”三纲”里的”父为子纲”,使得皇帝(天子)也要”事天以孝道”,皇帝也必须信奉天人感应,施行仁政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单纯以尊儒为目的,它的目的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

他对汉武帝说过这样一段话“《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

这段话表明人文学术脱离不了政治,坦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支持政治。

董仲舒比李斯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既不“焚”也不“坑”,而是用文化统治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禁绝其它各家的思想和著述,只是在选拔人才和统治思想上不取其它诸家。

他向汉武帝建议要“明教化”、“正法度”,力主实行“德主刑辅”的仁政,希望通过广设学校,来散布儒家道德礼仪,维护儒家地位和君主专制政权。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因此帝王君临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