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彦钧和刘天华比较 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 简历
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 简历
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刘天华 简历 刘天华 -个人简介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病逝于北京。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 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触西洋铜管乐。1911 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 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 1914 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 音乐。1915 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 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 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 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的全 部《瀛州古调》的演奏。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 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 “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 “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 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 刘天华-职业生涯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及教育家,与人合作于江阴创立了一所新式小学堂。
天华自小受其父启发并 就读于此一新学堂,因此接触到不少的西方新思想。天华自小即对音 乐有颇浓厚的兴趣,在家乡的庙会及宗教音乐演出时,经常到场聆听, 经由这些音乐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于当地的民间音乐,尤其在江浙流 行的江南丝竹等有了不少的认识,也在这个时期,他对二胡有了最初 的认为。小学毕业后,他进入常州中学就读,加入了学校的军乐队, 学习了军号及长笛,这使其对于西洋音乐的一些观念如乐理、五线谱 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 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除 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作曲理 论有所接触。1914 年,开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州的中小 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 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 教期间,在学校成立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演出,成就不凡。 后来并请到江南丝竹名家周少梅指导,刘天华向其学习二胡及琵琶 等,其后又至南京向浦东派名家沈肇州学琵琶,再至河南学古琴。至 此,天华才算比较深入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精致典雅的一面。 此期间,他对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也进一步学习,他常和熟习音乐的好友澈尘和尚探索研究民间音乐及佛教音乐,其后又在江阴组织了国乐 研究会,与当地国乐同好研究二胡、琵琶、丝竹及锣鼓等音乐。
1922年,刘天华前往北京,至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教,结识 了音乐家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刘天华简介,在此期间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小提琴, 得到了不错的成就,小提琴的学习,给予他对胡琴的改进十分大的启 发,他又对西洋作曲方式,尤其西方和声学的进一步研习。 在这时 期,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他在家中组织了学习 昆曲的组织,和北大、及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又学习 三弦拉戏,并不时研究欣赏京剧,这些都对他以后的作曲有不小帮助。 由于刘天华对中西音乐都能深入学习,也因此能够在音乐创作上融合 中西,获得一定的成果。 刘天华-个人年表 1909年—1911 年:在常州中学求学时,参加校中军乐队,学 1911年: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后,返里参加青年团的军乐队, 吹奏军号。从此时开始音乐工作。 1912年—1914 年: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任乐队工作。刘 天华简介在这时期学习各种西乐器,举凡管弦乐器、钢琴等刘天华简介,均加学 习,尤以铜管乐器,多有深造。 1914年:剧社解散,返里任教于华墅华澄小学。 1915年:是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 胡一把,每日拉奏,随产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达他当时的不得 志和内心的抱负。秋任教常州母校,为母校建立了军乐队与丝竹合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