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襄汾县鹿剑英 襄汾县的名人

火烧 2022-02-12 04:32:28 1071
襄汾县的名人 郭 大简介:(公元?-约公元197年),亦作郭太,东汉西河白波谷(今襄汾永固镇)人。东汉末年参加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平阳西河白波谷即今襄汾县永固东“白波黄巾”起义军的领袖。灵帝中平五

襄汾县的名人  

郭 大

简介:(公元?-约公元197年),亦作郭太,东汉西河白波谷(今襄汾永固镇)人。

东汉末年参加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平阳西河白波谷即今襄汾县永固东“白波黄巾”起义军的领袖。

灵帝中平五年(188),率十万余众起义,复举“黄巾”旗号,攻太原,陷河东,声势极大,被称为“白波军”。

今遗址尚存,俗称“白波垒”。

敬君弘

简介: 绛州太平(今襄汾西南)人。

武德中为骠骑将军,参与玄武门之变,同李建成余党交战时阵亡。

毛若虚

简介: (?—760)绛州太平(今山西襄汾西)人。

干元二年理凤翔府七坊押官尉劫、杀戮案,株连宰相李岘及谢夷甫、崔伯阳等,皆遭罢黜、放逐。

贬宾化尉时卒。

贾 渊

简介: (440—501)字希镜,平阳襄陵(今襄汾东北)人。

宋孝武帝时为太学博士,奉敕注《郭子》。

齐武帝时为大司马司徒府参军,竟陵王子良使撰《见客谱》。

家世传谱学,精悉十八州士族谱,王俭抄次《百家谱》,与其参怀撰定。

明帝时迁长水校尉,以为人买袭琅邪谱,免官。

中兴元年卒,所撰《氏族要状》及《人名书》,并行于世。

晋穆侯姬弗生

简介:晋穆侯四年(前810),娶齐女姜氏为夫人。

七年(前805),伐条(今山西夏县西北),生太子仇。

十年(前802),伐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有功,生少子成师。

二十二年(前790),败北戎于汾(今山西襄汾以北至洪洞以南汾河两岸).晋穆侯二十七年(前785),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晋侯姬缗

简介:( ?—前679)春秋晋国国君。

哀侯光弟。

继小子侯而立。

前704—前679年在位。

时曲沃势力日盛。

周桓王十七年(晋侯缗二年,前703),周卿士虢仲与芮、梁(嬴姓国,在今陕西韩城南)、贾(姬姓国,在今山西襄汾西)、荀(姬姓国,在今山西新绛西,时为曲沃武公所夺)四国之君伐晋曲沃武公。

然不能阻止曲沃攻翼。

周僖王三年(前679),曲沃武公伐晋侯缗,入翼(亦称绛,晋都,今山西翼城东南),杀晋侯缗,尽有晋地。

荀 息

简介:(前?-前650),春秋晋人,名黯,字息。

祖上居于原(今沁水县境),称原氏黯,为晋武公重臣。

武公灭荀(今襄汾荀董一带),把荀地赐为原氏食邑,遂以邑为姓,称荀息。

献公继立(前676),荀息辅政。

十九年(前658),献公想攻打虢国,荀息劝献公以良壁好马买动“贪而愚”的虞公,向虞公假道,晋军挥师南下,攻下虢国的重镇下阳(今平陆县北)。

献公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发生“内廷之变”,申生遇害,公子重耳、夷吾相继逃国。

献公立骊姬之子奚齐为世子,荀息为太傅。

二十二年(前655)献公再次借道虞国灭掉虢国。

旋回师途中突然袭击虞都,俘虞公,灭虞国。

二十六年(前651)献公病危,召荀息托孤,荀息表示:臣竭其股肱之力,将竭力辅佐,以死报答重托。

献公死后,里克劝荀息放弃奚齐另立新君,荀息以“忠言许君不能食言”而拒绝。

不久里克杀奚齐,荀息又立卓子,里克再杀卓子,荀息亦自刎身死。

赵 盾

简介:春秋晋人,谥宣孟,又称赵宣子。

父衰从重耳出亡19年,深得信任。

文公即位,赵衰为卿,功绩卓著。

盾于晋襄公7年(前621)为晋中军帅,主国政。

同年晋襄公病重。

托孤赵盾,嘱以乳下小儿夷皋为嗣君。

襄公卒,赵盾认为先君新殁,诸卿新进,国家多事,宜立长君,于是派人到秦国去迎接“好善而长”的公子雍回晋即位。

夷皋母穆赢日夜抱夷皋号泣于朝,赵盾又改变主意,立夷皋为君,是为灵公。

盾修政事,选贤能,晋 国的霸业得以维持。

灵公既长,暴虐无道,极欲除灭赵氏,便派力士鉏麑到赵宅行刺。

鉏麑见盾垂绅执笏,端坐待旦,认为赵盾是个忠臣,不忍杀害,但完不成任务,又要受到灵公的处罚,于是触槐而死。

灵公又预伏甲士于宫中,召赵盾入宫宴饮,企图在宴前擒杀,又被盾车右提弥明发现,扶走赵盾,灵公立纵烈犬追啮,并发宫中甲士追捕。

提弥明捕杀烈犬,边斗边走,情况危急,幸得宫中甲士灵辄,为报盾一饮之恩,倒戈救护,盾得脱险外逃,还没离开晋国,族弟赵穿就在桃园杀死灵公。

赵盾回国,派赵穿到成周迎立文公庶子黑臀,是为成公,赵盾仍为相国。

赵盾仕晋襄、灵、成三世,屡有政绩,孔子称为“良大夫”。

今襄汾县赵康镇有其墓及祠庙。

程婴 公孙杵臼

程婴,公孙杵臼,春秋晋人,同为赵朔门客,晋景公三年(前597),赵朔族惨遭杀害,朔妻庄姬是晋成公女,时住在宫里,幸免被杀。

不久生一子赵武,屠岸贾知道后,意图斩草除根,极力搜索。

为保存遗孤,程婴和公孙杵臼密商由杵臼抱着假孤儿藏到山里,程婴又假装为赏金进行揭发。

程婴带领屠岸贾到山中杀死杵臼及假孤儿,从此程婴抱养赵武15年,后经韩厥力谏,景公才恢复赵氏封地和卿位,并任赵武为新军佐。

屠岸贾被杀后,程婴对赵武说:“当时赵氏被灭族时,我并非不能从死,之所以活下来,是为保存赵氏的后代,现在任务已经完成,我要以死报赵宣子和杵臼。”赵武听了,哀求说:“我愿粉身碎骨来报答你的恩德,你忍心弃我而死吗?”程婴说:“杵臼认可我能够完成保护你的任务,所以他先死去了,现在,如果不去向他报告,还以为我没有完成任务呢!”,于是程婴自杀身死,赵武为程婴服孝三年,尽孝子的礼仪,并修墓建祠世代奉祀。

现汾城镇西北程公村有程婴墓,三公村有公孙杵臼墓,祠庙均毁于抗日战争年代。

贾 逵

简介:贾逵(174—229),襄陵(今襄汾县)贾庄人。

幼年家境贫穷,常集儿童演习阵战,祖父贾习认为不凡,口授兵书。

壮年出仕后,初为河东郡吏员,后代理绛邑(今侯马市东北)长。

汉献帝建安七年(202),曹操讨伐袁谭、袁尚,袁氏派郭援攻打河东。

逵坚守绛邑,援久攻不下,遂结联匈奴进攻,绛邑危急,城中父老与援相约以不杀逵为条件,开城归降。

援欲降逵任将军职,逵凛然拒之。

援怒,下令斩。

百姓高呼:“如负约杀我贤君,宁俱死!”援囚逵于壶关地窖中,看守祝公道,感其正义,纵使逃生。

建安十年(205)并州刺史高干起兵反曹,逵当时任渑池县令,渑池为弘农郡一邑,郡守张琰内应高干,而逵固城练兵,明顺张琰,实向汉室。

事过,曹操深嘉逵之忠勇机智,非常信任,委以弘农太守,共商军机,常向左右说:“使天下二千石(即太守)悉如贾逵,吾何忧焉!”曹丕代汉称帝(220),任逵为豫州刺史。

豫地东临孙吴,位置险要。

逵上任后,鉴于政纪松弛,民心离散,罢免了一批不守职责的官吏,上下震动,政风好转,对防守魏境东隅成效明显,赐爵关内候。

黄初(221—226)中,逵击败吴将吕范,加封阳里亭侯,建威将军,在淮阳境内开运渠200余公里,吏称“贾侯渠”。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逵卒,终年55岁。

贾 充

简介:贾充(217—282),贾逵之子,承袭父爵为侯,曹魏时官至大将军司马、廷尉。

其时司马氏专国政,充趋附司马氏,为司马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曾以铲除反司马氏的扬州刺史诸葛誔,杀死魏主曹髦有功,封为宣阳乡侯进封安阳乡侯。

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劝司马昭立司马炎为世子。

次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充历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尚书令、进封鲁郡公。

任职期间,修订《晋律》。

充二女:一为太子妃,一为齐王妃。

晋武帝太康二年(282)充卒,终年66岁。

贾南风

简介: (256—300)晋代政治家。

晋惠帝之皇后。

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

尚书令贾充之女。

性妒忌而多权诈。

惠帝即位后,她欲擅朝政,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掉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司马亮、卫瓘等,株连数千人。

后来,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之大混战。

这就是史称之“八王之乱”。

她任用张华、裴顾等人,掌政数年,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终年44岁。

邓 攸

简介:(?--326),字伯道,晋襄陵邓庄人,汝阴太守邓殷之孙。

7岁前,父母亲、祖父母相继去世,年少失依,同弟弟一块生活。

攸秉性谦和,正直寡求,一次,同乡前辈镇军将军贾混与他议论刑政,攸说:“关心民讼,固属应该,但能无讼更善。”贾混佩服其襟胸见地,把女儿许配给他。

攸后任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河东太守等职。

永嘉末(308-313)为石勒所俘,石勒赏识他文章,又加邻居张宾(石勒的谋士)说情,得以免死,并委为参军,留大营调用。

攸表面降石,心向晋室。

当石勒兵渡泗水,他砍坏车轮,用马驮着子侄离去。

石军掳去马匹,便步行逃生。

路途中饥饿、寒冷、疲惫,在儿子、侄儿不能两全的困境中,攸叹弟早亡,只留一子,理不应绝,自己幸而得存,后当有子,便与妻商定弃子存侄。

携带妻侄到了新郑,投靠李矩。

后荀组请他做陈郡太守,愍帝请他为尚书左丞,均不就。

317年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即位,任攸为太子中庶子。

太兴二年(319)出任吴郡太守。

吴郡久遭战乱,人民困乏万分。

攸带粮到任,只饮吴水,不食吴禄。

吴中大旱,饥民载道,饿莩遍野,攸上表请赈。

在未奉朝廷散赈旨令前,救民心切,开仓赈济。

救活百姓无数。

攸刑政清明,百姓欢悦。

离职时,郡里按常规送“送迎钱”数百万,分文不取。

上船后,百姓拉船不放,黑夜消消走去,吴人作歌道:“邓侯拖不留,谢令(另一郡守)推不去。”后升任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卒于成帝咸和元年(326),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祀以少牢,攸弃子之后,妻不再孕育,时人哀叹道:“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

敬 晖

简介: (?—706),字仲华,唐初太平(今山西襄汾西南)敬村人,年20考取明经科。

武后圣历元年(698),为卫州刺史。

时河北以防突厥,争发民修城。

他独散遣农民,归田收获。

后历任泰州刺史、洛州长史。

长安三年(703),拜中台右丞。

神龙元年(705),与张柬之等杀张昌宗、张易之,迎中宗复位。

拜侍中,封平阳郡公。

旋以武三思谮,升郡王而罢知政事。

复被诬有谋废韦后罪,贬崖州,为酷吏周利贞矫制杀害。

敬 让

敬晖之子,开元中为魏州长史。

先是周利贞受命杀敬晖后,开元初以酷吏罢官,起复后为辰州长史。

一次敬让与周利贞受命杀敬晖后,开元初以酷吏前奏道:“周利贞希奸臣意,枉杀先臣晖,惟陛下正罚,以谢天下。”左台侍御史翟璋秦:“让官小职微未将大臣监引越位奏事,应依法严处。”玄宗李隆基道:“敬让为父诉冤应该矜怜,违犯朝仪也应处分。”罚让俸金三月,科周利贞枉杀大臣罪,赐死。

张 著

简介:(1224-1292),字仲明,号蒙溪,元初襄陵张相村人。

赋性颖悟,志于学业。

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著15岁以词赋中选,列为路学儒生。

之后家居20年,教书育人,研讨伊洛理学,造诣颇深。

中统元年(1260)擢为潞城尹,因不习官场应对,不久,即亲去辞归,继续任教,至元二十二年(1285),62 岁擢为平阳路儒学教授。

任满,随同儿子思敬到其南阳教官任所寄居。

至元二十九年(1292)病故于寓所,终年69岁。

有《蒙溪集》12卷、《诗学渊源》20卷、《春秋隐括》3卷行世。

郑光祖

简介:(约1280-1341)字德辉,襄陵人。

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

襄汾县鹿剑英 襄汾县的名人

《录鬼簿》说他曾“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

名闻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为德辉也”。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中,把他和前期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

历代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写过杂剧十八种。

今存《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八种。

其中《倩女离魂》、《翰林风月》为代表作。

《翰林风月》1935逐步共聚合译为法文本,传至国外。

郑氏晚年以儒才补为杭州路吏,流寓杭州,死后火葬于西湖灵芝寺。

王体复

简介:字阳父,号述斋,汾城镇城内村人。

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进士,授官工部都水司主事,父亲怕他少年居官,傲满招损,特书:“勤、敬”二字诫勉。

莅任后奉命疏浚天津河、白沙河,工竣刻制沿河务闸详图,得使后人有所遵循,人皆称之,后转任陕西兵备副使,倡议开渠引泾河水灌田。

经详为规划,亲为督率,渠成可灌田数万亩,民赖以富裕。

迨后,西部边陲报警,民不得安,体复不顾个人安危,单骑直入敌营,宣扬明朝威德,晓以仁义,敌寇慑服,边境安定,人民乐业。

以功擢升河南按察使后,执法如山,铁面无情,一时强宗豪宦,大为敛迹,不敢冒犯。

继升陕西左布政使,崇尚节俭,苏解民困,陋习革,新风树,万民称颂。

不久内调顺天府尹。

顺天为京师所在,皇亲国戚借势占田者有之,强行索要茔地者亦有之。

体复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坚决抵制,严肃处理,使正气大张,邪气遏止。

旋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地方军务。

总兵侯之胄邀功妄戮,体复予以弹劾抵罪。

后因受排挤辞官归里后,设丽泽社,教授予侄及邑中士子,数十年中太平登甲第者多出其门。

讲学之余,多方搜集地方史志资料,在嘉靖《太平县志》的基础上,细心整理,篡修万历《太平县志》。

其诗文、著作有《姑射山人集》、《玩学集》、《评诗集》、《南征记》行世。

后起复为户部右侍郎,未逾月病卒,终年74年。

赠如职,谕祭葬。

高邦佐

简介:(?-1622),字以道,温泉村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于乡,二十三年联捷进士。

历任山东寿光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河北永平知府、天津兵备副使、陕北神木参政、天津蓟州兵备等职。

任寿光县令期间,号召民众垦拓荒地,“招集流亡三千家。”任永平知府期间,开浚滦河,筑长堤,使民得沾滦河之利,且裁减赋税,平乱肃贪,人民交口称赞。

任蓟州兵备中,“因调兵事忤主者意”,被弹劾告归。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战事吃紧,辽阳被破,复起用为参政,分守广宁。

广宁地当辽河之西,为战争前哨。

天启二年(1622),熊廷弼、王化贞主帅兵事,但互不协调。

战局危急,王化贞弃广宁逃走,斯时邦佐《告养新疏》已蒙批准,本可离职,左右劝其入关。

邦佐叱责道:“我一日不走开,就一日是封疆之臣,岂能坐视国破民苦!”遂连夜作书别母,乘骑到右屯见廷弼说:“城中虽乱,敌尚未知,可即提兵进城镇抚,人心自定,请授兵于我赴难。”廷弼不听,也相继逃离。

邦佐仰天长叹,泣告从人:“经、抚俱逃,事去矣!松山吾守地,当死此。”城破,自缢于官舍。

三年,被赐祭葬,赠大理寺丞,谥忠节。

山西按察司副使王家宾在《谕祭高忠节文》中赞曰:“斗志唯有殉国;余怒尚足壮威。”

北京、太原建有“山右三忠祠”(与张铨、何廷奎同祠)。

襄陵城内文庙西侧建有“高忠节祠”。

东柴村东南塬有其墓。

李柏龄

简介:字大年,德西毛村人。

雍正二年(1724)武举,历任陕西临潼、永寿知县,乾州知州。

所在均有惠政,而以官永寿者尤著。

永寿,地处山隅,民风闭塞。

男不善稼穑,女不习纺织,民生贫苦,衣着褴褛,李柏龄徒步深山河谷相地度势,测得隔山水之高于川谷,可以引入利用。

成竹在胸。

于山前统一模式设陶罐,为解决资金计,做出“以金赎罪,以罐抵金”的措施。

年余罐积为丘,遂集匠聚民选线铺渠,套罐引水。

不数月罐虹形如贯珠,爬山而过,山后潺潺清水引至河谷,浇地、饮水万民受惠。

后入山掘地探土,令民开窖得炭。

再之召集民妇,由其妻教导纺织。

永寿之有水、有煤、有纺织术,均自柏龄始。

寿民为志其功绩,建立专祠奉祀。

卢秉纯

简介:字性香。

襄陵镇东关人。

家道贫寒,父又早丧,依赖母亲严教,学业有成,清雍正四年中举,八年成进士,先任翰林院检讨,后转京畿道监察御史、国史馆协修,曾到南宫任教,时人称太傅。

秉纯为人刚正,任监察御史时坚持原则,不畏权势,因而受到排挤。

在做南宫教官时,曾上书乾隆皇帝《请量迁教职疏》。

言辞恳切,深中时弊。

疏中申述改任教职的原因有二:一种是不善迎趋附,触怒上司,而被勒令调职;一种是洁身自爱,不肯和钻营奔竞之徒同流合污,而自请调职。

疏中指出要让这些有才有德的人久屈教职,埋没人才是非常可惜的。

乾隆看后,深加赞许。

后秉纯退休返里,不愿闲居,在汾、沁、泽、潞等地设帐讲学,教育后代。

他学识渊博,教学又循循善诱,教出好多出类拔萃的学生,科考中式的上百人,在教育事业上做出有益当世,泽及后代的贡献。

乡居平易近人。

能和乡村父老真诚相处,但对恶劣官吏,却深恶痛绝。

秉纯才华横溢,幼年有神童之称,既长又有才子之誉。

如今襄陵一带尚有许多有关卢秉纯的传说,为人们喜闻乐道。

著有《龙泉堂文稿》、《析桂堂诗集》传世。

现当代名人:

郑思远

武兆堤 史骥

冯应山 王宁

贾植芳

张月好

关桥

贾芝(1913~ )

马保安, 张兵生

甄作武

段友文

韩峰,韩左军

杨淑慧

吉成林

曹瑞芝

王运昶

杨澄源

任建新简历

男,汉族,1 9 2 5 年8 月生,山西襄汾人,1 9

4 8 年6 月加入gcdzg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工学

院化学工程系肄业,律师。

1 9 4 6 年至4 8 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学习。

1 9 4 8 年至4 9 年任华北人民政府秘书厅秘书

1 9 4 9 年至5 4 年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办公厅秘书,

中央法制委员会秘书。

1 9 5 4 年至5 9 年任国务院法

制局秘书。

1 9 5 9 年至6 6 年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

员会科长、处长。

1 9 6 6 年至7 1 年在“文化大革命

”中靠边站,后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 9 7 1 年至

8 1 年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部处长、法律部

部长。

1 9 8 1 年至8 3 年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 9 8 3 年至8 8 年任最高人民

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1 9 8 8 年至9 2 年任最高

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政法领导小组成员

兼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兼秘书长。

1 9

9 2 年至9 7 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最高人民法院

院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1 9 9 7

年至现在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政

法委员会书记。

1998年3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十四届中央书记

处书记。

王醒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