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目的要求 七年级历史下册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

火烧 2021-12-27 12:20:58 1073
七年级历史下册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 1.七年级下册历史:1206,,171,1276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元朝设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1、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中央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3、设宣政

七年级历史下册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  

1.七年级下册历史:1206,,171,1276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元朝设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1

、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中央

2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3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4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天台湾)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作用

表现

:

1

、汉人开发边疆

2

、边疆各族内迁

3

、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4

、回族开始形成

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2.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内容:

(1)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辽阳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 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作用: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 :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区划制度,也是今天我们现在省份划分的基础~

3.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内容:(1)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辽阳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3) 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作用: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 :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区划制度,也是今天我们现在省份划分的基础~。

4.行省制的内容,作用及影响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

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行省制是蒙古族统治者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扩展资料 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行省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省制。

5.列举元朝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内容: 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目的要求 七年级历史下册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

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作用: 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同时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如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从而正有效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扩展资料: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 ;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 的体制。

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 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行省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省制。

6.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为何要去实行

原因: 1、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4、行省大权的归属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内容:元世祖忽必烈又分别在河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十一处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与中书省互为表里,管辖所属府、路、川、县的军政事务。

从元代起,行省开始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 作用:行省制的设立,不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效地防止了地方权力过大时,非常简单地就脱离了中央统治。 扩展资料: 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并非是按地区文化划分大小,而是随机的,境内文化差异很大,反叛时就不太可能会一同脱离。

元朝行省制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述职,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这种政治制度被后世的明清沿用,新中国成立后,也同样实行行省制,后世虽然都有些许变动,但框架基本不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省制。

7.行省制度内容,历史意义

【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8.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如何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