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末名将李成梁放虎归山,最终引火自焚
揭秘明末名将李成梁放虎归山,最终引火自焚
明朝中后期的三大支柱:南有戚继光,北有李成梁,中央坐镇张居正,被称作是明帝国的铁三角。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位功过争议最大的北角星李成梁。
李成梁,字汝契,号银城,有考证说其祖籍本为陇西,祖上于唐末为避战乱举族迁入朝鲜。爷爷李英于嘉靖年间归附明朝,任职铁岭卫指挥佥事。明朝武官实行世袭制,李成梁少年便英毅骁健,有大将才(《明史·李成梁传》),本应继承指挥佥事份的职位,可是到他这一代,家境贫寒,竟然筹集不到去北京承袭官职的路费,以至到了四十岁,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诸生!
就在李成梁几乎要对前途产生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命中贵人。辽东巡抚御史很赏识他的才略,对他的处境非常同情,慷慨解囊,资助他进京,这样,他获得了祖辈传下来的职位。
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李成梁正式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而在嘉靖中叶,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达延汗(又称大元可汗)巴图蒙克贤智卓越(《李朝实录》卷一七五),控弦达十万骑,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分别为:察哈尔万户、兀良哈万户、喀尔喀万户、鄂尔多斯万户、土默特万户和永谢布(哈喇慎、阿苏特)万户。
不久,察哈尔举部东迁,驻牧于蓟、辽地域(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辽宁、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地区),时窥塞下,从此与明朝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激烈地厮杀。
可以说,变患频起的北方给李成梁提供了展现战略武功的机会。
李成梁以一名低级军官的身份,经常亲自搏战,冲锋在前,在刀剑拼杀里,在鲜血迸溅中,在无数死人堆里杀出一条血路,冒死前进,赢得一场又一场战功,换来了官职的不断升迁,很快就升任为辽东险山参将。
隆庆元年(1567年),又升为副总兵,协守辽阳。
隆庆四年(1570年),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鞑靼辛爱部入侵,辽东总兵王治道战死,李成梁受任于危难之际,领总兵官,署理都督佥事。这个职位,自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一共做了二十二年,后因御史弹劾而解任。
长长的二十二年里,李成梁几乎是无日不战,年年杀敌无数。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之前,李成梁师出必捷,威振绝域(《明史·李成梁传》),战功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万历44年进士、天启初年兵部职方员外郎,安徽桐城人方孔照所作的《全边略记》。
正是这数不胜数的战功使李成梁成了辽东的一根定海神针。

其面对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无论是他们单独挑衅还是联合出兵,都一一将之挑落马下,进而拓疆七百里,建宽甸六堡,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建立友好关系。
在明将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史称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
辽阳百姓称李成梁的中左所之战、盘山驿之战、卓山之战、平虏堡之战、红土城之战、养善木之战、鸭儿匮之战、雕背山之战、辽河之战、阿州之战、抚顺之战、沈阳之战、开原之战、袄郎兔之战、曹子谷之战、古勒寨之战,射王杲,诛速把亥,擒逞、仰二奴,斩阿大、阿海,皆万世之功(《明史·李成梁传》)。
凭借着这些赫赫战功,李成梁官职不断升迁。特别是万历十年(1582年)斩杀泰宁部部长速把亥之役,速把亥为辽左患二十年,是大明帝国北方的心腹大患,此人死,兀良哈部元气大伤,另一强势部落海西叶赫部,经分化瓦解,则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征服,首领那林孛罗请降。
可以说,斩杀泰宁部部长速把亥之事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其影响之一是:明帝国、蒙古、女真三方的力量变化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影响之二是:帝国支柱张居正也因为在此期间对李成梁的鼎力支持而进太师,从而成就了由张居正、李成梁和戚继光三人组成铁三角支撑帝国的繁盛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后,万历十年(1582年)6月20日,一直力挺李成梁的张居正溘然病逝,李成梁作为边将,朝内没有保护伞,作战趋于保守,以致于在万历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连续损兵折将,战略上一退再退。
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李成梁发兵出镇夷堡潜袭板升,初战捷,回师途中遭伏击,大败,阵亡者达数千人。
此战结束,李成梁不堪御史的弹劾,卸任辽东总兵,以宁远伯回朝。
从每战必胜到连战连败,张居正的辞世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李成梁的自身原因。
《明史·李成梁传》说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贵极而骄,奢侈无度。想当初,李成梁大才难展,白白憋了四十年,一登战场,自然锐意封拜,意气风发,舍生忘死,而在位望日隆后,就耽于享受,贵极而骄了。当然,谁也不可能永远年轻,毕竟,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也已经六七十岁的人了,你还指望他每天满怀豪情地拎着刀子去砍砍杀杀也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