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基准利率调整历史 中国利率的历史走势
中国利率的历史走势
自1949年以来,如果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而言,中国的利率变化分为几个阶段:
1952-1954,经济爆发式增长,利率极高,接近15%,不过只持续了三年时间。
1955-1979改革开放前,利率总体向下,1955年为7.92%,1979年为3.96%。
1980-1988的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物价飞涨,经济起步,利率逐步开始上涨,到1988年已经上涨到8.6%。
1989-1993年,利率狂飙到10%以上,89年的五年期存款利率更是超过了18%,但是即便如此,通货膨胀还是远高于存款利率。
1994-1996年,逐步下降,并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下降速度急速加快,到2002年到了当时历史最低的。
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复苏,04年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但又遭遇了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出现了的低利率,但是又很快回升,直至2014年再次下降。
2015年10月下调至,至今依然保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说,利率下行是必然,但和未来比,我们现在的存款利率真不低!
扩展资料:
中国基准利率的历程:
1、三个里程碑
在历经20年的改革进程中,有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其一,1986年1月7日,国务院允许专业银行资金相互拆借,并由借贷双方商定限期和利率。
其二,1996年1月1日,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这成为后来的国债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石。
其三,2004年10月29日起,允许贷款利率上浮和存款利率下浮。
如今,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已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最后两道“门槛”。
2、两道“门槛”
然而,要跨越这最后两道“门槛”,绝非易事。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化基准利率体系来替代现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基准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