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童照相 古代科技落后,没有照相技术,如何防止替考情况的发生?
古代科技落后,没有照相技术,如何防止替考情况的发生?
高考刚结束两天,有人欢喜有人愁,尽管分数过一段时间才能出来,但考生心里大致都有数,除非超常发挥或发挥失常,否则跟平时水平差不多,不会有太大初入。俗话说,高考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太夸张了,综合来看,现在大学录取率不低,只是想考上知名大学难度较大,普通高校相对简单,至少与古代科举相比容易多了。
众所众知,科举分为三个级别(不包含殿试),分别为院试、乡试和会试,上榜者即可得到相应的功名,等同于现在的学历,即秀才、举人和进士。如果以为秀才很好考,最多跟现在的中学生差不多,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据相关历史数据可知,秀才录取率极低,大约只有百分之五左右,也就是说,二十个考生里选一个,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提到“考试作弊”这四个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古今皆有之。虽然知道作弊是不对的,一旦被发现,后果都比较严重,却还是有人铤而走险。相对于考试作弊而言,有一种行为更严重,那就是找人替考,替考者好听点叫“代笔”,说难听点就是“枪手”,它还有个称呼——倩枪。
现代技术手段先进,在参加考试时,必须持有准考证,上面不仅有姓名、座位号等信息,还贴着考生的照片。发试卷之前,监考老师会逐一核对准考证,观察照片与真人是否一致,防止有人替考。不少人都有疑问,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不能根据照片核对考生信息,古人如何防止替考情况的发生呢?
或许有人觉得古人非常在乎名声,尤其是熟读四书五经的文人,不会做出找人替考这种龌龊之事,这种想法太幼稚了。古代读书人也是人,达不到圣贤的高度,为了功名和前程不惜一切,所以古代替考的案例屡见不鲜。据《泾林续记》:“孙某某家素饶裕,戊午科托亲周某某挟重赀,买举人遇于上江,定议银千五百两。”
意思是说,一位叫孙某某的人,家里非常富有,觉得自己水平有限,若参加会试的话,不可能金榜题名,就找来一个家贫且成绩优异的举人,让他代替自己考试,并愿意给他一千五百两银子作为报酬,可见孙某莫出手很阔绰。听过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古代也存在替考,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朝廷如何防止替考。

首先,古代也有类似于准考证的东西,只是上面补贴照片罢了,毕竟当时技术达不到,画照片也不太现实。这种凭证被称为“票卷”,上面写着考生的信息,甚至比现在还全面,考生手持票卷进入考场,同样也有人核对。这只是第一步,效果肯定是有,却不能杜绝别人钻空子。
其次,拿着票卷还不算完事,考官要进行点名,除了确定籍贯和人数之外,笔者估计还会察言观色,如果口音与籍贯差别太大,或者神情明显紧张,有可能被着重审核。或许有人会说,假如把考官买通了怎么办?这种情况并不是不可能,咱们都能想到,古人自然也不傻,为防止这种事情出现,下面的方法很高明。
最后,除了票卷之外,古代考生还有一份“识认官印结”,即当地官府的担保证明,甚至还有其他人的名字在上面,一旦被朝廷查出替考的情况,担保人也要遭殃,俗称连坐,乌纱帽不保不说,还有可能被杀头。另外,监考官不敢徇私舞弊,要不然下场很惨。
所以,别看古代没有照相技术,防止替考的手段并不差,想要蒙混过关的话,不能说一点机会都没有,只是困难指数很高,且风险性太大。如果被发现,不是取消考试资格那么简单,还会连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