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手术的全称 曼氏迭宫绛虫简介
曼氏迭宫绛虫简介
目录
1拼音2英文参考3曼氏迭宫绛虫的形态4曼氏迭宫绛虫的生活史5曼氏迭宫绛虫的致病机制6曼氏迭宫绛虫患者的临床表现6.1潜伏期6.2眼裂头蚴病6.3皮下裂头蚴病6.4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6.5脑裂头蚴病6.6内脏裂头蚴病7曼氏迭宫绛虫的诊断8曼氏迭宫绛虫的实验室检查8.1动物肉类检查8.2血常规检查8.3血清学检查8.3.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8.3.1.1裂头蚴排泄分泌( 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的制备8.3.1.2操作方法8.3.1.3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8.3.2斑点免疫金渗滤法8.3.2.1裂头蚴可溶性抗原的制备8.3.2.2操作方法8.3.2.3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8.3.3免疫印迹试验8.3.3.1抗原膜制备8.3.3.2操作方法8.3.3.3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8.4病原学检查8.4.1局部活体组织及手术后标本检查8.4.2体液检查9曼氏迭宫绛虫的影像学检查9.1CT检查9.2MRI检查10裂头蚴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10.1寄生虫病10.1.1并殖吸虫病10.1.2猪囊尾蚴病10.1.3棘球蚴病10.1.4日本血吸虫瘸10.1.5颚口线虫病10.2睑腺炎10.3眶蜂窝织炎10.4眼眶肿瘤10.5颅内肿瘤11曼氏迭宫绛虫的传播与流行11.1局部敷贴生蛙肉11.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11.3误食感染的剑水蚤12曼氏迭宫绛虫的预防和治疗1拼音
màn shì dié gōng tāo chóng
2英文参考
Spirometra mansoni
曼氏迭宫绛虫 [ Spirometra mansoni (Joyeux et Houdemer, 1928) ]成虫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于人体,但中绛期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
3曼氏迭宫绛虫的形态
成虫长60~100cm,宽0.5~0.6cm。头节细小,长1~1.5mm,宽0.4~0.8mm,呈指状,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颈部细长,链体有节片约1000个,节片一般宽度均大于长度,但远端的节片长宽几近相等。成节和孕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均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见到每个节片中部凸起的子宫。
图1 曼氏迭宫绛虫成虫
睾丸呈小圆球形,约有320~540个,散布在整个节片的深层实质组织中,由睾丸发出的输出管在节片中央汇合成输精管,然后弯曲向前并膨大成贮精囊和阴茎,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生殖孔。卵巢分两叶,位于节片后部,自卵巢中央发出短的输卵管,其末端膨大为卵模后连接子宫,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绕。阴道为纵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另端膨大为受精囊再连接输卵管。卵黄腺小滤泡状,散布在节片实质组织的表层,包绕着其它器官,子宫位于节片中部,作3~4或多至7~8个螺旋状蟠曲,紧密重迭,基部宽而顶端窄小,略呈发髻状,子宫孔开口于阴道口之下方,因此在节片腹面正中线上依次有3个开口。
卵呈椭圆形,两端稍尖,长52~76μm,宽31~44μ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图2)。
图2 曼氏裂头绛虫虫卵和幼虫(采唐仲璋)
裂头蚴为长带形,白色,大小约300 mm×0.7mm,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与成虫的头节相似;体不分节但具不规则横皱褶,后端多呈钝圆形,活时伸缩能力很强(图2)。
4曼氏迭宫绛虫的生活史
曼氏迭宫绛虫的生活史中需要3~4个宿主。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此外还有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其转续宿主。人可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小肠内,虫卵自虫体子宫孔中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适宜的温度下,经过2~5周发育,即孵出椭圆形或近圆形、周身被有纤毛的钩球蚴,钩球蚴直径为80~90μm(图2),常在水中作无定向螺旋式游动,当其主动碰击到剑水蚤时即被后者吞食,随后脱去纤毛,穿过肠壁入血腔,经3~11天的发育,长成原尾蚴。一个剑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数可达20~25个。原尾蚴长椭圆形,260μm×44~100μm,前端略凹,后端有小尾球,其内仍含6个小钩。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随着蝌蚪逐渐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为裂头蚴。裂头蚴具有很强的收缩和移动能力,常迁移到蛙的肌肉,特别是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多卷曲穴居在肌肉间隙的一小囊内,或游离于皮下。当受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兽类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过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兽即成为其转续宿主。当猫、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带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蛙或转续宿主后,裂头蚴逐渐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一般在感染后约3周,终宿主粪便中开始出现虫卵。成虫在猫体内可活3年半(图3)。
图3 曼氏迭宫绛虫生活史
人是曼氏迭宫绛虫的非适宜宿主,绝大多数裂头蚴在人体保持幼虫状态,可侵犯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并移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可有一至数十条裂头蚴寄生。裂头蚴在人体组织内可存活12年,最长可存活36年。
5曼氏迭宫绛虫的致病机制
曼氏迭宫绛虫成虫较少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也不大,可因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适、微疼、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危害远较成虫大,其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常见寄生于人体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在这些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囊包直径约1~6cm,具囊腔,腔内蟠曲的裂头蚴可有1条至10余条不等。
6曼氏迭宫绛虫患者的临床表现
6.1潜伏期
本病潜伏期的长短与裂头蚴的感染方式和侵入虫体的数量直接相关,经皮肤、粘膜局部侵入者潜伏期短,一般为6 d~12 d,个别可长达2年~3年;吞服活蝌蚪感染者的潜伏期为5 d~20 d;因食人未煮熟的蛙(或蛇、鸡、猪)肉感染者,潜伏期较长,为1年至数年。一般是感染程度越重,潜伏期越短。
根据对国内51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5型:
6.2眼裂头蚴病
眼裂头蚴病最常见,占45.6%。多累及单侧眼睑或眼球,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虫爬感等;有时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在红肿的眼睑和结膜下,可有游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直径约1cm左右。偶尔破溃,裂头蚴自动逸出而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发生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并发白内障而失明。眼裂头蚴病在临床上常误诊为麦粒肿、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窝织炎、肿瘤等,往往在手术后才被确诊。
6.3皮下裂头蚴病
皮下裂头蚴病占患者数的31%,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可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直径长约0.5~5cm,局部可有瘙痒,有虫爬感等,若有炎症时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或有荨麻疹。
6.4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占20.1%,常在口腔粘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直径约0.5~3cm,患处红肿,发痒或有虫爬感,并多有小白虫(裂头蚴)逸出史。
6.5脑裂头蚴病
脑裂头蚴病占2.3%,临床表现酷似脑瘤,常有阵发性头痛,严重时昏迷或伴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等,极易误诊。
6.6内脏裂头蚴病
内脏裂头蚴病仅占1%,临床表现因裂头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有的可经呼吸道咳出,还有见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处,引起较严重后果。
另外,国内外文献均报道了数例人体“增殖型” 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 sparganosis),认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头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并发病毒感染后,裂头蚴分化不全所引起。虫体较小而不规则,最长不超过2mm,可广泛侵入各组织芽生增殖。还有一种增殖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sparganosis),经研究认为系由另一种较少见的增殖裂头蚴(sparganum proliferum)引起。虫体呈多态形,具不规则的芽和分支,大小约10×1mm,最长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体各部位组织中进行芽生增殖,预后很差。有关这两种裂头蚴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7曼氏迭宫绛虫的诊断
曼氏迭宫绛虫成虫感染可以用粪检虫卵以确诊。曼氏裂头蚴病则主要靠从局部检出虫体作出诊断,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综合采用CT等放射影像技术可提高脑裂头蚴病确诊率,亦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各种免疫辅助诊断。具体诊断方法参见《WS 4382013 裂头蚴病的诊断》
8曼氏迭宫绛虫的实验室检查
8.1动物肉类检查
如保留有患者敷贴或吃剩的蛙、蛇等动物的肉类或蛙皮、蛇皮,应在解剖镜下仔细检查,检获裂头蚴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佐证。
8.2血常规检查
按常规进行,计数白细胞总数并分类,计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值和绝对值。如果采用自动检测,嗜酸粒细胞的百分比值和(或)绝对值超过正常值范围或怀疑患裂头蚴病时,应同时再采用血膜涂片镜检方法进行计数和分类,以核实结果。
8.3血清学检查
8.3.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8.3.1.1裂头蚴排泄分泌( 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的制备从自然感染的蛙或实验感染的小鼠体内收集裂头蚴,选取伸缩活动剧烈的裂头蚴,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3次后,按10mL培养液中加入5条裂头蚴的比例,将裂头蚴加入无血清的1640培养液(含100U/mL青霉素及100U/mL链霉素)中,在37℃、5% C02培养箱中培养18 h。培养过程中若发现虫体断裂,应及时挑出弃去。收集培养液,4℃2000 g离心20 min,取上清装入透析袋中,4℃用去离子水透析3d。每4h~6h换次一去离子水。透析完成后,收集透析袋中的液体,用快速真空浓缩系统冰冻浓缩,测定蛋白浓度,分装后置80℃保存备用。
8.3.1.2操作方法1) 用0.05mol/L(pH9.6)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将裂头蚴排泄分泌抗原稀释至蛋白含量为2.5μg/mL。在每个聚苯乙烯板的反应孔中加入100μL,4℃过夜。弃去孔内溶液,用含有0.05%吐温20的磷酸缓冲液(0.01mol/L,pH7.4 PBST)洗涤3次,每次5min,甩干。
2) 每孔加入含3%脱脂奶粉的PBST 200μL,37℃孵育1h。弃去孔内溶液,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甩干。
3) 每孔加入含3%脱脂奶粉的PBST作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100 μL,每板均设已知阳性、阴性血清及空白(含3%脱脂奶粉的PBST)对照,37℃孵育1h。倾去血清,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甩干。
4) 每孔加入以3%脱脂奶粉的PBST稀释至工作浓度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人IgG 100μL,37℃孵育1h。倾去酶标记结合物,以PBST洗涤3次,每次5min,甩干。
5) 每孔加入临用前配制的含3%H2O2的3,3',5,5'一四甲基联苯胺(TMB)或邻苯二胺( OPD)底物溶液100μL,37℃孵育30min;
6) 每孔加入2mol/L硫酸(H2SO4)50μL终止反应,20min内测定结果。
8.3.1.3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在酶标仪上读取450 nm(TMB为底物)或492 nm(OPD为底物)的吸光度(A)值,以P/N≥2.1判为阳性(P为待测血清A值,N为阴性对照血清A值),P/N<2.1判为阴性。应用裂头蚴排泄分泌抗原通过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结果阳性时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结果阴性时数日后应作第Z次检测,阳性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结果阴性时,如临床上仍疑为本病时可再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8.3.2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8.3.2.1裂头蚴可溶性抗原的制备从自然感染的青蛙或人工感染动物中分离、收集裂头蚴,用灭菌PBS(pH 7.4,0.02 mol/L)洗涤3次,用组织匀浆器碾磨后加PBS配制成1%匀浆,反复冻融3次,超声粉碎,再置4℃冷浸2 d,经45000 g离心60 min,收集上清液即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测定蛋白浓度后分装,置80℃保存备用。
8.3.2.2操作方法1)在垂直流渗滤法检测盒中央圆孔硝酸纤维索膜(NC)左侧点加1mg/mL裂头蚴可溶性抗原0.5μL,此为检测点(T),右侧点加0.2 mg/mL人IgG 0.5μL为质控点(C),4℃~20℃保存。
2)取已加抗原的检测盒置一平面上,中央圆孔中加洗脱液(pH 7.6 PBST)2滴,使加样孔上的NC膜湿润。
3) 加待检血清25μL,待完全渗入后,滴加洗脱液1滴,洗去未结合抗体。
4)再滴加胶体金SPA或胶体金抗人IgG标记物1滴,待渗入后,加洗脱液2滴。
5)肉眼观察判读结果。
8.3.2.3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中央圆孔NC膜上检测点(T)、质控点(C)均出现红色圆点为阳性;检测点未出现红色圆点、质控点出现红色圆点为阴性;若检测点与质控点均未出现红色圆点,仅留白色或淡粉色背景则为试剂盒失效。
应用裂头蚴可溶性抗原通过DIGF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简易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但所用的抗原为虫体粗抗原,与其他蠕虫存在有交叉反应,适用于疑似病例的初筛,结果阳性时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参考依据之一,应再选用特异性较强的方法(如裂头蚴排泄分泌抗原ELISA或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证实;结果阴性时数日后应作第2次检测,阳性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结果阴性时,如临床上仍疑为本病时可再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8.3.3免疫印迹试验
8.3.3.1抗原膜制备将裂头蚴ES抗原进行常规SDSPAGE,分离胶浓度为11%,积层胶浓度为4%,抗原蛋白浓度为20 μg/孔。抗原蛋白经SDSPAGE分离后,再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经丽春红S(Ponceau S)染色,标记标准蛋白分子量位置。将抗原膜在封闭液(含3%脱脂奶粉或2%牛血清白蛋白、0.02%吐温20的PBS)中4℃过夜,然后将膜切成条状,夹于PBS湿滤纸中封于塑料袋内,4℃保存备用;若置于低温冰箱内,可长期保存。
8.3.3.2操作方法1)将抗原膜置于反应槽中,加入用封闭液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每批试验均设已知阳性、阴性血清和PBS对照。室温振摇2h(或4℃过夜)。用封闭液洗涤4次,每次5 min。
2)加入用封闭液稀释至工作浓度的HRP标记的抗人IgG,室温孵育2h,同前洗涤。
3)加入临用前配制的二氨基联苯胺(DAB)H2O2底物溶液,室温轻轻振荡,经1 min3 min显色清晰后用蒸馏水终止反应。照相后将反应膜干燥保存。
8.3.3.3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Western blot检测针对裂头蚴ES抗原中特异性抗原组分的抗体,当相对分子质量36000和29000抗原带出现阳性反应时为阳性结果,否则为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结果阴性时,如临床上仍疑为本病时可再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8.4病原学检查
8.4.1局部活体组织及手术后标本检查
对皮下结节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在手术中或对手术后标本进行检查发现裂头蚴,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8.4.2体液检查
在患者的痰、尿等排泄物或胸腔积液等体液中偶可发现裂头蚴;
对裂头蚴形态鉴别有困难时,可将检获的虫体再经口感染猫或犬。一般在感染后3周可在感染动物的粪便中发现虫卵,剖杀后从其小肠中可检获成虫。依据虫卵或成虫的形态特征可进行虫种鉴定。
9曼氏迭宫绛虫的影像学检查
9.1CT检查
脑部裂头蚴病可有以下三联征表现:
a) 白质区不规则的低密度占位灶,伴有邻近脑室略微扩张,反映白质退行性病变;
b) 点状钙化灶;
c) 病灶结节状或不规则增强,提示活动性感染肉芽肿。CT复查时若发现强化结节位置或形状的改变,则提示裂头蚴已移动,更具有诊断价值。
9.2MRI检查
与CT检查结果相比较,脑部裂头蚴病在MRI检查时的特点为:
a) CT检查时显示的白质退行性病变均呈低密度影,而在MRI上则表现为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
b) MRI检查时变性脑组织和正常脑组织的对比,明显强于CT检查,增强MRI扫描时病灶区通常显示有串珠样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与裂头蚴形态吻合;对患者进行追踪复查,如发现病灶出现迁移或形态改变,则提示有活的裂头蚴存在,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更大;
c) CT检查时发现小点状钙化是诊断脑裂头蚴病的一条重要线索,而MRI检查时对这些小钙化灶的显示则不理想。
10裂头蚴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0.1寄生虫病
10.1.1并殖吸虫病
并殖吸虫在人体内移行、寄生时可引起皮下包块型、眼型、脑型或脊髓型并殖吸虫病,其临床表现分别与皮下、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有在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旅游或居住史,或有食人生的或未熟的淡水蟹、蜊蛄史,或有生饮溪水史;
b) 具有并殖吸虫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咳嗽、咳血、咳铁锈色痰、胸腔积液、游走性皮下包块等,包块呈单个散发或多个成串,大小约为2 cm×3 cm;
c) 痰或粪便中可查见并殖吸虫卵;
d) 皮下包块等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并殖吸虫虫体或虫卵;
e) 皮下包块等活体组织中如未查出并殖吸虫虫体或虫卵,但发现有并殖吸虫病特征性的病理损害(窦道、嗜酸性脓肿或囊肿等);
f) 血清检测并殖吸虫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g) 脑型并殖吸虫病的CT表现为脑炎型和囊肿型两种变化。脑炎型表现为病灶边缘模糊、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区,强化后呈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结节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占位效应;囊肿型则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区,周围有强化环,强化环周围可分布有数量不一的强化结节,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点状、片状或环状钙化,以多发环形沙砾样钙化最具特征。MRI所见与CT相似,但对钙化灶的发现不如CT明显。
10.1.2猪囊尾蚴病
根据猪囊尾蚴在人体寄生部位的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皮下、眼和脑囊尾蚴病等类型,其临床表现分别与皮下、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来自或曾有带绛虫病、囊尾蚴病流行区旅居史,有带绛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史,有与带绛虫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b) 皮下与肌肉囊尾蚴病,虫体位于皮下、粘膜下或肌肉内,结节无游走性,数目可由一个至数百个。结节多为椭圆形或圆形,直径0.5 cm~1.5 cm,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硬度近似软骨。结节常分批出现,可逐渐自行消失;肌肉内寄生数量多时有假性肌肥大。脑囊尾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癫痫、精神障碍及记忆力下降等。眼囊尾蚴病多单眼受累,囊尾蚴寄生于视网膜者可引起视力障碍、甚至视网膜脱落与失明;囊尾蚴寄生于玻璃体或前房时,患者可出现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感,并可造成玻璃体混浊,或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眼球萎缩而失明;寄生于眼结膜下、眼睑及眼外肌者可出现局部充血、流泪、瞬目反射增多、发痒等,并发现有囊肿;
c) 患者血清或脑脊液检测抗囊尾蚴抗体阳性;
d) 脑囊虫病的病灶一般为多个,脑部CT或MRI检查显示脑内有典型的囊尾蚴病影像特征。如囊尾蚴活动期CT检查显示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小囊,直径0.5 cm~2 cm,可见到点状偏心头节;退变死亡期检查发现一处或几处呈指状、片状或佛手状的低密度水肿区,增强后可见水肿区中有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灶,其内显示头节;非活动期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钙化点或钙化斑,边缘清晰,直径2 mm~4 mm,周围无水肿,增强检查无强化。活动期MRI检查可清晰分辨出寄生在脑实质和脑室内的囊尾蚴,T1W1显示囊尾蚴成圆形低信号,头节呈点状或逗号状高信号;T2W1显示囊尾蚴成圆形高信号,头节呈点状低信号等;
e) 皮下结节等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猪囊尾蚴。
10.1.3棘球蚴病
脑型棘球蚴病与脑部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鉴别要点如下:

a) 有在流行区居住、工作、旅游、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豉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b) 脑部棘球蚴生长速度较快,出现症状较早,一般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头昏、视力减退等,头痛往往呈弥漫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因棘球蚴多生长在脑部浅表部位,所以癫痫发作常见,严重者还伴有肢体瘫痪和失明;
c) 影像学(CT豉MRI)检查发现棘球蚴病的特征性影像,特别是CT扫描常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病灶;
d) 血清检测棘球绛虫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e) 手术切术的病灶或胸水、腹水或尿液镜检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等。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0.1.4日本血吸虫瘸
脑型日本血吸虫病与脑部裂头蚴病的症状、体征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发病前数周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b) 脑型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发生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急性期,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如嗜睡、意识障碍、头痛、痉挛、偏瘫、视力模糊、昏迷等,常伴有脓血便、发热、肝脏肿大与压痛等;脑型日本血吸虫病也可发生于慢性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癫痫型或脑瘤型;
c) 粪便中查出日本血吸虫卵或孵出毛蚴;
d) 血清或脑脊液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10.1.5颚口线虫病
皮肤颚口线虫病与皮下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有食入未熟的鱼类、蛙、蛇、鸡及猪等动物肉类史;
b) 主要表现为匐行疹或游走性皮下肿块,常间歇性出现,伴有局部水肿。匐行疹与皮下肿块的游走速度较快且游走方向变化快、范围广;皮下肿块的形状如蚕豆或鸡蛋样大小不等或为条索状;
c) 血清检测抗颚口线虫抗体阳性;
d) 皮下肿块等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颚口线虫幼虫。
10.2睑腺炎
俗称麦粒肿,按其发病部位分外睑腺炎与内睑腺炎。临床上患处常呈现典型的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疼痛程度多与水肿程度呈正比。外睑腺炎的炎症反应主要位于睫毛根部的睑缘处,开始时红肿范围较弥散,但以棉签头部等细棍样物进行触诊时,司发现明显压痛的硬结;患者疼痛剧烈,多伴有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内睑腺炎位于睑板腺内,肿胀比较局限;患者疼痛明显;病变处有硬结,触之压痛;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眼睑的改变,容易做出诊断。
10.3眶蜂窝织炎
是发生于眶软组织内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邻近组织的细菌感染扩散引起,以鼻窦、鼻腔及牙龈为最常见,其次为面部疖肿与睑腺炎等。除眼部症状外,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患者出现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10.4眼眶肿瘤
可原发于眼眶,常见的有皮样囊肿、海绵状血管瘤、脑膜瘤、横纹肌肉瘤等,也可由邻近组织的肿瘤侵犯或远处的肿瘤转移所致。可引起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B超、CT或MRI检查有助于眼眶肿瘤的诊断,活体组织检查或术后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可确诊。
10.5颅内肿瘤
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神经、垂体、血管残余胚胎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灶性症状及体征。CT与MRI检查有助于颅内肿瘤的诊断,术后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可确诊。
11曼氏迭宫绛虫的传播与流行
曼氏迭宫绛虫分布很广,但成虫在人体感染并不多见,国外仅见于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在我国,成虫感染病例报道近20例,分布在上海、广东、台湾、四川和福建等省市。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58岁。
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记录。在我国已有800多例报告,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依感染例数排序是: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感染者年龄为未满周岁~62岁,以10~30岁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为2:1,各民族均有。
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有二,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方式可归纳为以下3种:
11.1局部敷贴生蛙肉
局部敷贴生蛙肉为主要感染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脓肿,包括眼、口颊、外阴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11.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
民间沿用吞食活蛙治疗疮疖和疼痛的陋习,或喜食未煮熟的肉类,吞食到的活裂头蚴即穿过肠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
11.3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据报道原尾蚴也有可能直接经皮侵入,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
12曼氏迭宫绛虫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是加强健康教育。不用蛙肉敷贴,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不饮生水以防感染。
成虫感染可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驱除。
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术中注意务将虫体尤其是头部取尽,方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奴佛卡因2~4ml局部注射杀虫。
增殖裂头蚴病治疗困难,多用保守疗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