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不死明朝不亡 若这两人不死,明朝也许不会亡,一个是袁崇焕,另一个你想不到
若这两人不死,明朝也许不会亡,一个是袁崇焕,另一个你想不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与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明太祖也非常努力,希望让王朝一直延续下去,后代能够千世万世而为君。奈何明朝也逃不过历史的魔咒,在276年后,亡于崇祯帝之手,共历经16位皇帝。
客观来说,崇祯帝并不是一位昏君,他自从登基之日起,就勤于政事,个人生活也相当节俭,更没有沉溺于酒色,还曾六次下罪己诏。但是,在他在位期间,也杀过不少人,其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当杀之人,没有丝毫的冤枉。然而,却有位非常有能力的才人,被崇祯帝给处死。
这两人虽然也有过错,但他们的被杀对于朝廷来说,无疑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曾有人这样说,若这两人不死,明朝也许不会那么快灭亡,崇祯帝也不会落得上吊自杀的凄惨结局。他们二人分别是谁呢?一个是抗金名将袁崇焕,另一个你绝对想不到,他就是大太监魏忠贤。
对于袁崇焕的事迹,多数人都比较熟悉,他于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从此开始踏入仕途。在任知县期间,袁崇焕政绩突出,当地百姓无不对其拍手称赞。《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虽为科举文官出身,但袁崇焕对兵法、韬略深有研究,并立志杀敌报国。公元1622年,因其军事才能被御史侯恂所赏识,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此时辽东形势危急,京师朝野官员,无不谈敌色变,唯有袁崇焕丝毫没有任何畏惧,曾单骑出关巡视,将士们都赞叹他的勇敢与胆量。
受到重用后的袁崇焕,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先后取得了宁远、宁锦大捷。崇祯帝继位后,任命袁崇焕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并赐他尚方宝剑。因他越权斩杀总兵毛文龙,让皇帝心生不满,加上皇太极的离间计,被逮捕入狱,并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之罪名被凌迟处死。在行刑前,袁崇焕留下了感人肺腑的遗言,即“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再说魏忠贤,他本为市井无赖,好赌成性,为了躲避赌债,一狠心挥刀自宫,从而入宫做了太监。或许是他技术不到家,将自己阉割的并不彻底,依然据有某方面的能力,也靠它受到了明熹宗乳母客氏的赏识。在客氏的运作下,魏忠贤成为皇帝的心腹,并出任司礼秉笔太监一职。

手握大权的魏忠贤,开始结党私营,打击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但是,魏忠贤在一些事情上,还是非常有原则的。他先后重用了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这些人都有能力的忠臣,且一直与魏忠贤不合,由此可见他是个顾大局的太监。
当时的东林党,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反对向商人及矿主收税。魏忠贤果断出手,干掉不服从的东林党人士,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得国库不至于被财政拖垮。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魏忠贤被迫自缢,东林党人再次被重用,并废除了商人及矿主的税后政策。
结果,国库越来越穷,当崇祯要这些东林党人捐款以作为军费时,几乎每一个人捐,都哭着说自己穷。此时的崇祯帝才意识到,魏忠贤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为时已晚。崇祯自缢前,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也就是说,他此事看清那些文官的真实面目,无一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对朝廷没有忠心可言。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仅用了一点手段,曾经明朝的文官纷纷求饶,并将几万甚至几十万两白银乖乖地呈上。所以,有些人就认为,明朝并不是亡于天灾和流寇,而是亡于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