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逝去的武林真实性 读这本《逝去的武林》,了解清末民初的形意门,了解那时的武林
读这本《逝去的武林》,了解清末民初的形意门,了解那时的武林 今天我们慢慢来说说这本《逝去的武林》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形意拳。形意拳在民国时期的北方是最有代表性的拳种,它和太极、八卦并称为三大
读这本《逝去的武林》,了解清末民初的形意门,了解那时的武林

今天我们慢慢来说说这本《逝去的武林》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形意拳。形意拳在民国时期的北方是最有代表性的拳种,它和太极、八卦并称为三大内家拳。中国拳法在清朝初年被分为内家和外家:外家拳以少林为代表,形式刚猛,偏重于外功和力量;内家拳锻炼的是借力打力、以静制动的内劲。形意门广泛认可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叫姬际可的武官。传说他在古庙中得到了岳飞留下的残书,从关于拳法枪法的记载里,参悟出形意拳的原理,当时叫作心意六合拳。关于岳飞遗留下兵书和武功秘籍的传闻,还被金庸写进武侠小说里。在民国时,形意拳为了推广「 ”强国强种”,更是乐于宣传形意源自岳飞的说法。 本书讲述的武术家,始于李仲轩的师祖、清末民初形意拳大师李存义。李存义的形意拳,主要包括五行拳、仿效动物形态的十二形拳和站桩的桩功。他曾开过镖局、武馆。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他都五十多岁了,依然带着弟子在天津火车站杀了多名俄国兵;还在北京利用胡同地形,使用单刀袭击落单的洋兵。民国时,他担任过军队的武术教习,编写了一本《刺杀手册》。据传说,一直到六十年代,部队训练在拼刺刀时,还在用当年李存义的技术要领。可见,那个时候的武术是以直接造成伤亡为标准的,具有实战效果。 作为一代宗师,李存义完成了奠定民国武林格局的三件大事。第一件便是把山西、河北的形意门合并。他通过不断比武和教学推广,使形意成为横扫北方的拳种。第二件是将形意和八卦合成一派,两派弟子可以互相称师兄弟。第三件事是合并了北方武林。1912年,他在冯国璋的资助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民间武术团体「 ”中华武士会”,改变了过去单独传授武功的模式。1927年,国民政府创立了国术研究馆——当时把武术称为国术——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分馆。天津是北方武术中心,拥有23家分馆。名气最大的,就是李存义留下的武士会。这个时期被称为「 ”中国武术的黄金十年”,也因此,由于李仲轩师从李存义的三位得意弟子,便被称为「 ”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见证者”。 李仲轩1915年生于天津宁河,李家是当地的名门。李仲轩少年时拜的第一个师傅,是李存义的弟子唐维禄。唐维禄本来是中华武士会的杂工,但经过七八年,很多正式弟子没练出来,唐维禄却练出来了。唐维禄学成后一直隐居在宁河。他最出名的是腿功,李仲轩回忆,唐维禄可以在一个晚上从天津走到北平,手提着灯笼,在远处看,快得像连成了一条线。李仲轩的父亲是文人,很反对他学武,而他母亲因为来自武将世家,先辈战死于鸦片战争,很支持他,说「 ”国家有难要靠武将,文人就会斗心眼”。后来,李仲轩和父亲反目,从天津出走。唐维禄觉得李仲轩离家是因为自己,就介绍他向名气更大的尚云祥学拳。 尚云祥身材矮小,能以才智突破先天限制,武功自成一家,是形意拳在北京的代表人物。当初,李存义击杀八国联军就是由他掩护的。尚云祥早年给大户人家看家护院,协助官府捉拿过京城巨盗康小八,这件事被改编成京剧《东黄庄》。尚云祥受聘于西北军,1933年,宋哲元的大刀队凭借他教的刀法,取得了喜峰口大捷。 李存义人称「 ”单刀李”,曾经和「 ”大刀王五”齐名。但他的刀只在刀头开刃,实际上是一种剑法,在师承中,尚云祥最出名的也是用剑。在李仲轩给徐皓峰演示尚云祥的形意剑法时,才刚刚遭遇过车祸,身体还没恢复,处于半瘫痪状态。可他仍然扶着桌子站立,与徐皓峰各自拿一根筷子模拟击剑,不管徐皓峰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李仲轩都能抢先一步,拿筷子点中徐皓峰的手腕,可旁人看起确是慢悠悠的。 这段描写,很像《笑傲江湖》里的独孤九剑。李仲轩说,这是形意拳走中门、占中路的道理。形意拳攻击的特点是发力霸道,取中路硬打硬进,简洁有效,所以有「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说法。 未完待续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