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三网 高中历史地理常识
高中历史地理常识
1.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梳理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 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 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优 越 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3)濒临的海洋 北→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太平洋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²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4)陆界和邻国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附1:我国邻国记忆十五邻国陆上环 朝鲜俄国和蒙古 哈吉塔阿富汗印度尼不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 印尼马文菲日韩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空格处请学生自己填写)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大区 黑 东北区 湘 中南区 吉 鄂 辽 粤 晋 华北区 桂 内蒙古 琼 京 豫 津 川或蜀 西南区 冀 云或滇 沪 华东区 贵或黔 苏 藏 浙 渝 赣 陕或秦 西北区 鲁 甘或陇 皖 宁 闽 青 台 台北 新 港 香港 澳 澳门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2000年我国总人口:12.95亿,平均人口密度:135人/ Km²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线: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人口密度线东南——面积占43%,人口占94%(3)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城市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4)华侨(中国国籍或双重国籍)与华人侨乡 :广东、福建 (5)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分析:四、我国的民族(1)分布:我国的民族分布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2)分布特点:小聚居,大杂居(3)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壮族 400万人口以上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8个.(4)少数民族节日: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五、地形1.地形概况(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情况: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 原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①关注:阶梯交界处的水电站②德国地形的三级阶梯:由南向北——阿尔卑斯山脉、巴伐利亚高原、北德平原③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沿经线作剖面:30°N、38°N、45°N沿纬线作剖面:90°E、100°E、110°E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其他走向: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注意:跨三级阶梯的山脉——秦岭;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山脉:长白山、南岭、武夷山、台湾山脉.省区界线附近的山脉:太行山(山西、河北)、贺兰山(内蒙古、宁夏)、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大巴山(四川、陕西)、巫山(重庆、湖北)、祁连山(甘肃、青海)流域界线:巴颜喀拉山(黄河、长江)、南岭(珠江、长江)、冈底斯山(雅鲁。
2.高三历史和地理怎么复习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
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
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 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
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إ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
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
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إ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
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
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 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إ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
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إ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
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إ 其次是表达。
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
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
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إ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
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
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
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
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
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
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
3.高中地理及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参加学业水平测试
地理其实是偏理科的,但是文科生学好也不难。
我是文科生,地理是我最好的一门课。我学习得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多看地图,我可以闭着眼睛不世界地图画出来,还有要了解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气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记住原理。
高一的地理是最难学的,给你一点资料把。 地球运动和日照图专题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 太阳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
(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
4.高中的历史,地理,怎么学才更有效呢
个人觉得这是个兴趣问题.想学好并不难努力培养对这方面的兴趣.如果不行就多看一些 历史方面的书和电影,比如名人传记一类的,他不仅介绍了名人的一生而且也通过他们向你展示了那个时代,我想这应该对记忆历史用一定的帮助.还有像。
..虽说有一定的演义成分,但还是回有帮助的.最后推荐你看看金庸的小说,金庸的小说年代跨度很大,基本上各个朝代的事都有写,对你了解那些朝代的制度回有帮助(不过这是把双刃剑你自己可要拿捏好分度,如果你自制力差这个方法就算了吧).如果有帮助就采纳吧。
5.求一些历史常识,地理常识,
我说一下中国之最吧“中国之最”1。
中国省级单位邻国最多(8个)--新疆2。中国最大的省级单位(160多万)--新疆3。
中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单位--内蒙古4。 中国最大的岛--台湾岛5。
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6。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台湾玉山7。
中国最长的河--长江8。中国含沙量最多的河--黄河9。
中国黄土地貌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10。中国最大的湖--青海湖11。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12。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13。
中国煤炭含量最多的省--山西省14。 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级单位--山东省15。
中国最冷的省级单位--黑龙江16。中国最大的海--南海17。
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18。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19。
中国最大的市--重庆市20。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21。
中国最年轻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22。中国长绒棉最多的省级单位--新疆23。
中国民族最多的省级单位--云南省24。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25。
中国人口密度最多的省级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26。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27。
中国雨极--台湾火烧寮 28。中国最广的气候灾害--干旱29。
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