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防的认识 国防历史启示是什么
国防历史启示是什么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考察国防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研究当代中国国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国防历史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其国防有丽日经天、万国归附、威震欧亚的光荣,也有积贫积弱、山河破碎、有国无防的惨局。

中国的国防主要经厉了三个大的时期。
(一)中国古代国防
中国古代国防是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期--夏朝的建立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为止,历经5000年左右,其间经历了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国防建设内容十分丰富。
1.中国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建设,广义上讲是指古代的军事制度(武装力量体制),主要是军队的编制、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是国防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据史书记载:原始社会没有军队,到了夏朝,出现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担任王室警卫,一旦发生战争,便临时征集平民组成军队。
贵族卫队是军队的核心和骨干,这就是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
到了商朝,国家军队已有固定的编制和数量王师三师。
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
西周时期出现了常备军。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200乘左右。
秦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国家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
汉承秦制,武装力量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中央部队、地方部队、边防部队这三种基本类型。
从军事领导体制上看,奴隶社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军队由国王直接指挥。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国王下边将、相分职,由将领兵的局面。
秦统一中国后,设立了专管军事的太尉之职。
隋朝设立了兵部,宋朝设立了枢密院,清朝有了军机处,对皇帝负责专管调兵用兵。
2、中国古代边、海防工程建设
边防、海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体系和实行固边政策。
如长城就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在内部纷争中逐渐修建起来的巨大边防工程。
它是以城墙为主体,并筑有垛口、堑壕守墙、烽火台和敌台等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体系。
城池是冷兵器时代车兵、步兵、骑兵等防守的屏障、进攻的障碍。
在古代战争中,攻守城池是战争的主要形式之一,有城破则国亡之说,因此,各王朝都很重视城池建设。
中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
明朝初年,日本海盗形成了庞大的队伍,历史上称为“倭寇”。
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体制(规定“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建立水军。
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戚继光组成戚家军,在沿海地区构筑水城,编练军队,才彻底平定了倭寇,海防得到了巩固。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海岸防御体系。
如,海岛要塞:长山列岛、舟山群岛等;海口要塞:虎门、温州、吴淞口、大沽口等;海岸要塞:福州、厦门、烟台、威海、旅顺、大连等;江防要塞:江阴、江宁(南京)等。
并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
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
3、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最现实的国防问题。
以此说明整个国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古代军事家认为,战争胜负,是作战双方人力、财力、物力、军事实力、糈神因素等诸方面的竞赛。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国家的生存,惟有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操练士兵,委任良将,严明法纪。
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国防政策。
寓兵于农作为政治、军事制度,在中国源远流长。
远古至商、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尚无严格的军民之分,当时,人口少,生产力低下,部落民族之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国家打仗时人人参战,全民皆兵;不打仗时则为民,仍事稼穑。
汉代实行屯田,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之分。
军屯是直接的寓兵于农,民屯亦有戍边的成分。
汉武帝元狩年间,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自汉代至清朝中期,这种屯田戍边一直没有间断。
富国强兵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就提出“强兵之要,首在富国”。
而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实际,又进一步提出“富国首在重农”的思想。
管仲说: “……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并说: “甲兵之本,在于田宅”。
近代郑观应认为: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业”。
4、国防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国防教育传统的国家。
文学家苏轼写有《教战守》一文,力主对天下之民实行教战, “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名,授以刺击之术”。
策论涉及的教战对象和内容,也反映了作者所期望的国防教育的组织形式。
(二)中国近、现代国防
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民族遭受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反对外国列强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虽然生产力落后,但从国防上看还是巩固的。
16世纪倭寇入侵,被中国军队赶出了中国国土。
17世纪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主义者占领的台湾。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中国东北的雅克萨等地,筑城盘据。
清政府谋求和平解决,在多次谈判无效的情况下,于1685年、1686年清军两次出兵击败俄军。
后经平等谈判,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18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国防力量由盛到衰,在鸦片战争前夕国防实力已衰竭到了极点。
军队装备落后,仍然使用古时的大刀、长矛、弓箭以及少量的鸟枪、火绳枪和用黑色炸药发射的铁炮;战术呆板,作战方法仍然采用密集整体冲杀的方阵队形;指导思想陈旧,仍以骑射为主,因此战斗力很弱。
相反,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军队官兵手中大量使用的是发射弹丸的枪炮,作战方法上广泛运用“线式”散兵战术,作战能力大增。
外国资产阶级在其强大国防力量的支持下,向国外扩大市场,他们除了向中国输出一般商品外,更置中国王法于不顾,大量地向中国倾销鸦片。
有人用四句话来概括当时的情况:全国处于一片吞云吐雾之中;片刻之烟,耗数十日之资;将无斗志,兵不能战;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1921年gcdzg成立,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开始了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gcdzg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暴露了其首先占领我国东北,进而灭亡全中国的狂妄野心。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采取妥协投降的“不抵抗主义”,一边对红军继续围剿,一边相继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塘沽协定》等,使日本侵略者步步深人我国国土。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gcdzg始终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积极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8年的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上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依靠暂时的军事优势,企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使中国仍旧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在gcdzg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经过3年多的英勇作战,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开始谱写中国国防史的新篇章。
(三) 中国当代国防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国防不断发展强大,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 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1949年底至1953年)内惩匪患,外抗强敌入侵,国防建设主要完成了三个方面的任务:
解放了全国大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广西战役、西南战役、海南岛战役等战役战斗,同时向新疆和西藏进军,采用作战与和平解决的方式,解放了除台湾、金门和少数沿
海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
肃清了大陆上国民党的残余武装,消灭了匪患。
建立了守备部队,加强了海边的守卫。
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志愿军保家卫国出兵朝鲜,经过2年零9个月的艰苦战斗,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人,迫使美帝国主义在停战书上签了字。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使我军军威大振,国威大振。
适应新形势和战争的要求,逐步完成了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建设的过渡,为我军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奠定了基础。
2、全面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1953年底至1965年6月)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建设突飞猛进,为建设强大国防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3年12月7日,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
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引下,国防建设主要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先后压缩了军队编制:恢复确定了总参、总政、总后领导体制,明确了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三级体制。
成立了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委员会。
在制度上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干部薪金制、军衔制等几项重大改革,颁布了各种条令条例,使我军统一装备、统一编制、统一训练、统-制度、统一纪律,实现了规范化的转变,使我国国防建设有了新的起点。
二是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加强了诸军兵种的合成训练。
1955年11月,我军在辽东地区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演习,之后又在山东半岛、上海等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标志着我军合成训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是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1958年在东南沿海地区敌斗争中,粉碎了盘据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的梦想;从1959你月到1962年3月,完成了平息西藏武装叛乱的作战;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完成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歼敌近9000人,保卫了祖国领土。
四是国防工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体系。
到建国10周年前后,我国国防工业不仅完善了领导机构,建立了一系列生产常规武器的工厂,基本满足了师以下部队装备的需要,而且还建立了一大批国防科研机构,尖端技术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大大缩短了同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3、 曲折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0年动乱中,我国国防建设在挫折中前进。
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遭到了挫折和破坏。
md针对bl和“四人帮”破坏军队建设的阴谋,严肃指出“还我长城!”从而保持了军队的稳定。
成立了新的兵种第二炮兵(即战略火箭部队)。
加强了战场建设、大、中城市的民防建设、全国战略后方建设(又称“大三线”)和各地区战略后方建设(又称“小三线”)等。
这一阶段,我军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1969年)、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1974年),以及援越抗美作战(1965年至1969年)中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在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参加抢险救灾中也作了大量的工作。
4、 国防建设新阶段
这一阶段(1978年12月至今),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
一是国防建设和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正常建设的轨道;二是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三是从单方面强调军队建设转变到全面增强综合国力上来;四是从主要对付全面战转变到重点准备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军队实行精减整编,体制改革。
1985年中央决定裁军100万,经过3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这项巨大的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确定军队再减编50万人。
通过精减整编,我军编制趋于合理、精干、合成性强,符合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
国防工业系统有计划地生产民用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增添了力量。
民兵预备役工作在调整改革中不断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步伐加快。
主要表现:一是机构健全。
在中央,各省、市、自治区政府都设有国防动员机构。
军队在总部和大军区均设有国防动员机构。
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又是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兼后备力量建设与国防动员工作于一体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建立,为战时动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建立了强大的后备军。
我国国防动员体制除自上而下地建立人民武装领导机构外,还实行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这对完善国防后备力量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两弹一星“(即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自主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有限的核反击武库,射程从数百千米至一万多千米,既可固定发射,又能机动发射。
同时建有与之相配套的作战、防护工程和各种设施,使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由于采用了先进可靠的制导技术,可随时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给侵略者以毁灭性的打击。
二、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反对侵略而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欺凌、不可战胜的。
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防的过程中,历史仍给我们以重要而有意义的启示:
(一) 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家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思想。
从秦到清,这一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前期都得以贯彻实施,统治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迸了经济的发展,所以秦有统一六国的大业,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这些都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
相反,各个朝代的衰败、更替,大多是其末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所导致的。
在这一点上,现代国防与古代国防具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dp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这一高瞻远瞩的策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二) 巩固国防的根本是政治昌明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深得民心,政治昌明。
历史上,凡是兴盛的朝代,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大都修明政治,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
秦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而到了秦朝后期,政治腐败、统治专横、实行暴政,最终激起了农民起义。
(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军民一致是强大国防的保证和关键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军民上下团结一致是一个国家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臭,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国防真正的钢铁长城,才能让任何侵略者望而却步。
在抗日战争时期,gcdzg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放手发动人民战争,同全国军民一道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总之,中国的国防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教训与启示,永远值得我们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