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七有关的典故 “东西”这个词的典故是什么?
“东西”这个词的典故是什么?
“东西”这个词的典故是什么?
“东西”这个词的典故: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千、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京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一是说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一天在路上碰见他的朋友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朱熹问:「你上哪儿?」盛温如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盛温如回答说:「当然不能。」接着,他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解释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类,篮子装得了;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之类篮子是装不得的,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词目】东西
【读音】[dōng xī]
【释义】
东面和西面
从西到东的距离
泛指四方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造句】
1 网路上的东西良莠不齐,我们要学会分辩,理性上网。
2 明天春游,妈妈给我预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3 你最心爱的东西是什么?是真情。
4 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东西来往。
5 在大海上航行,单凭肉眼很难分辨出东西南北。
【近义词】物件
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朱熹独自思付,“东”即“木”,“西”为“金”,“南”属“火”,“北”乃“水”……突然他如梦初醒,原来盛温和是用了诙谐的语言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当然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从此,“东西”就成为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幽默的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他笑着回敬说:“真不明白?
:“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幽默的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
欲生欲死这个词的典故是什么?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典故: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出处:《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例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
负重致远这个词的典故是什么?
出 处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典故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 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子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揹负著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典故是什么?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蹟,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关于“笨蛋”这个词的典故?
一般来讲,笨蛋都带有歧视的含义在里面,相对于用于智力不高或是智力有一些低的人身上。
琪露诺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笨蛋的形象
有时叫别人做事,但此人没做好,生气了就会冒出“笨蛋”这词。
笨蛋和傻瓜是近义词,但它比傻瓜的程度深。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这个字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
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
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当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把能吃的人定义为 “谷伯”,豫章太守史畴把“大肥”的人定义为“笨伯”,散骑郎张嶷把狡妄之徒定义为“猾伯”,羊聃则把狼戾之徒定义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络在一起。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
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
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
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体的“体”字(繁体字)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走鼓粘绵这个词的来源典故
《水浒传》108将中有鼓上蚤时迁,鼓上蚤的意思是说他走路轻盈得象走在鼓上的跳蚤。走鼓粘绵(也有称走鼓沾绵、走鼓粘棉),意思是比方人走路轻盈,就象走在粘有棉花的鼓面上一样,不出动静。走鼓粘绵,常与“踏雪无痕(踩在雪上没有痕迹)”、“登萍渡水(踩着浮萍过河)等句子连用,意思差不多。多是描写做戏演员的轻功。走鼓粘绵,不是一个词,也不是成语,是专用的一段句子。没有典故。
观壑这个词,有什么典故
作壁上观
发音 zuò bì shàng guān
释义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