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本能寺之变 没有本能寺之变 日本有能否成为天主教国家?
没有本能寺之变 日本有能否成为天主教国家? 如果没有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就不会突然死亡。日本有没有可能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一个新兴的东方天主教国家?死前的织田信长 一度有统领全日本之势即使没有本能寺之变

没有本能寺之变 日本有能否成为天主教国家?
如果没有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就不会突然死亡。日本有没有可能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一个新兴的东方天主教国家?死前的织田信长 一度有统领全日本之势即使没有本能寺之变,日本也不可能成为天主教国家。虽然天主教在战国时代的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宗教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和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都决定了天主教无法取代神道教和佛教成为日本国教。 从16世纪中期开始,得益于“铁炮传来”、“南蛮贸易”等事件的影响,日本开始与欧洲地区建立较为稳定的经贸联系。 日本人也开始对欧洲的社会习惯和文化传统产生了解,这就为天主教传入日本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首先去日本传教的 沙勿略1549年,传教士沙勿略在日本的鹿儿岛登岸,正式开始了对日本的传教活动。但沙勿略的布道并未持续太久。他只在日本呆了2年,便于1551年前往中国。>沙勿略之后,又有多名传教士进入日本,推动了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日本准管区长科艾略,在1581年写给耶稣会总会长的报告中就宣称:此时日本境内的基督徒数量就已达到15万人。当代人笔下的 大友宗麟到1605年时,日本的基督徒数量甚至达到75万人。除了大量平民施洗入教之外,还出现了许多信仰天主教的“切支丹大名”。比较有名的包括大友宗麟、有马晴信、大村纯忠和小西行长。不过,这些大名并非出于对西欧文化的认同或热爱才去信仰天主教。他们的改宗背后有着更为现实和功利的考虑。大名们都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增强与西欧的联系。以便通过对外贸易获取丰厚的经济利润。此外,他们还能通过传教士的私人联系,更加便利地购买火枪大炮等先进军事装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欧洲先进武器是日本大名信仰天主教的最大动力从之后的发展来看,传教士和战国大名的根本利益有分歧。这使他们难以长期保持合作。虽然双方能够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暂时妥协,但随着传教活动的深入和天主教信仰的不断扩展,天主教与日本文化传统的冲突也日渐激烈。其根本矛盾则显然无法调和。 >比如,一神教与多神教的对立、一夫一妻制与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对立。还有教会制度与幕府制度的对立。以及“天主至上”与“天皇至上”观念的对立。 甚至于天主教禁止自杀的要求,与武士阶层“切腹”传统的不可调和。反映欧洲人抵达日本的《南蛮屏风》更重要的是,随天主教传入的西方近代早期思想观念,对日本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就严重威胁了战国大名的统治基础和政治秩序。因此,当战国大名们发现天主教会无法满足他们的现实利益后,便会毫不留情地采取驱逐传教士甚至禁绝天主教的措施。无论是丰臣秀吉1587年颁布的《伴天连追放令》,还是德川家康1613年颁布的《禁教令》都出自这个道理。此时对天主教徒的迫害已经成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镇压一切反抗者的重要策略。反映“元和大殉教”事件的绘画德川家康在1614年颁布的《驱逐令》中表明了日本统治阶级的态度:基督教是神佛的敌人,若不立刻严禁,将有害于国家。除了大量平民和传教士遭到迫害,那些不愿改宗的切支丹大名们也都被处以流放之刑。在经历了“元和大殉教”、“天草岛原之乱”等迫害事件后,日本的天主教势力于1640年基本被彻底消灭。同时也标志着德川幕府禁教和锁国政策的最终确立。从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来看,它并不具备取代日本传统宗教的社会基础。它在日本的传播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现象,因此不可能成为决定性的改革因素。(完) 很赞哦!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