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历史建筑介绍 福州历史建筑
福州历史建筑
福州有哪些古代建筑物
三坊七巷南后街衣锦坊水榭戏台镇海楼乌塔白塔西禅寺
林则徐出生地 冰心故居 邓拓故居 福州文庙 林则徐墓 严复墓
罗星塔船政衙门 梅园监狱旧址中法马江海战烈士碑亭 中坡炮台
亭江炮台旧址 一号船坞遗址 福州英国领事分馆旧址
开元寺升山寺华林寺 鼓山涌泉寺福州金山寺 万福寺 万佛寺 地藏寺 溪源宫
福州仓山旧领事馆区遗址鼓楼前公园 王审知墓 闽王祠 濂江书院昙石山文化遗址
福州琉球墓园 琉球馆 瑞云塔 芹壁村福清黄蓦寺 弥勒岩
福州有哪些古代建筑物
三坊七巷。
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福州的古老建筑有哪些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 “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 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现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 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 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福州风光秀丽、名胜众多,早在1600 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 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国二绝”记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广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莲花山 等。名寺有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万福寺、云居寺 等。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严复墓、陈宝琛墓等。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桥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 宽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迹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等2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弥勒造像、林则 徐祠堂、枯木庵树腹碑、三峰寺塔、龙江桥等45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9处。
福州作文
提起心目中的福州名片,我想福州的“三坊七七巷”可谓首屈一指,这是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各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繁华的八一七路边,乘公共汽车至东街口或津泰站下,往西侧巷子里钻便是了。”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侧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巷、文儒巷、光禄巷;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三坊七巷”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史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命脉,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史建筑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保存“三坊七巷”的原貌,就是保存历史的记忆,保存历史的延续性,而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三坊七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最好见证。’三坊七巷”可谓福州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集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和书院文化于一身。
所以它不愧为首屈一指的“福。
福州的著名建筑有
华林寺 被誉为国宝的华林寺,位于福州屏山南麓。
它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规模更大了,后又增建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诸胜。
清嘉道年间(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 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古木构建筑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华林寺大殿是我国南方遗存的、屈指可数的宋代木构建筑之一。
它是极其珍贵的古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 西禅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冶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
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约1.5千米,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廨院,至今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
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又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
相传它的旧址为"华严寺"。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
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现在仍保留有明未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块。
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
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
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
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称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现占地面积为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水面面积30.3公顷。
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等。
福州市区有哪些人文古迹啊
福州的风景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 省级风景区:鼓山、青芝山、青云山、十八重溪 其他风景区:平潭岛、于山、乌山、石竹山、西禅寺、方广岩、雪峰山、西 湖 公园、福州孔庙、林则徐纪念馆、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中国九大森林公园之一。
原名福州树木园,是集科研与游览的综合 性 公园。位于福州北郊新店镇赤桥村。
1960年2月建,面积859.33公顷。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东以福飞路为界,西至湖顶与叶洋村接壤,南至八一水库北岸堤坝, 北 至岭头乡与笔架山毗邻。
呈长方形,最高处的笔架山海拔643米。以搜集、展览福 建树种为主,引进南方的木棉树,北方的钻天杨,热带的南洋杉,亚热带的樟树 , 温带的油松和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水杉等2500多种国内外珍贵树种。
分森林区 、 苗圃、温室、专类园、休息区等5个部分。休息区内有1株胸围8米多、覆盖面积 1330多平方米的古榕树,相传是北宋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时种下的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林寺大殿在福州市北部屏山(又名越山、越王山)南麓,今福建省人民政 府 院外。北宋乾德二年,吴越国王钱氏占据福州,其臣下鲍修让为郡守,选此地建 寺 ,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明正统九年(1441),赐额改称华林寺。寺内原有御 书 刻石、大雄宝殿、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等,现只存一座大殿。
我国长江以南 多 雨潮湿,古代木构建筑很难保留下来,华林寺大殿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之 一。1982年,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技术精湛,造型构 件精美,团窠雕饰繁多,地方气息浓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大殿为八架 橼 屋,斗拱和梁架交融在一起,柱子以上几乎全由斗拱支撑整个屋顶,梁的作用反 而 比斗拱小;二是大殿用材为一等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九间或十一间大殿方 能 用一等材,华林寺大殿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却用一等材,是古建筑中的特例 ; 三是大殿中的十八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比例肥短,柱高尚不足柱径的八倍,而 且 沿用更古老建筑中的柱式,中径大,底径和上径小的两头卷杀的做法。此种形式 曾 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后在国内极为少见;四是殿内的平梁、四橼等主要梁状构 件 的断面呈圆形或月梁形,顶面隆起,形成巨大的云形驼峰。
其建造手法在中国唐 宋 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十二世纪末)的“大佛样”、“天竺样 ” 建筑有很大影响。内设福州市古建筑博物馆。
8路、20路公共汽车经过华林寺。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郊马鞍村金狮山麓,面对五凤山,是林则徐于道光六年( 1826年)为父母营造的,后来他夫妇和他弟弟夫妇也附葬于此,共计六圹。
全国 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抚,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以 严 禁鸦片、坚决抵抗英军侵略闻名于世。
其墓为三合土结构,纵深24.8米,宽13.2 米 ,有双重屏墙,四层墓埕。墓前有三合土狮子一对,横屏上书“五凤来朝”,左 右 为两座青石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正中的供案桌上立长方形石碑牌 , 上镌楷书56字,写法属传统形式,读时先中行,继右行,随之左行,再回读右而 后 左,余此类推。碑牌上所列官衔都是林则徐的,按当时“父以子贵”的规例,做 父 亲的死后也可以享用。
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重修,1981年又扩展墓园,前砌护坡,后植松竹。 有公路经过。
省级风景区: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8公里处。北接鼓岭,南临闽江,西连福州平原,东界大 磨溪。
南北长6公里,东西长4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因山巅巨石形如鼓,风 雨 冲击,声似鼓鸣,故名。
一般高度海拔700-800米,最高大顶峰海拔919.1米。在 大顶峰西南侧海拔45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中,保存有1000多年历史的涌泉寺。
该寺 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精巧,苍松翠柏掩映,层峦叠障环抱,有“进山不见寺,入 寺 不见山”之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鼓山风景区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 西 南北四路,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5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 南 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2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
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 经 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 、 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青芝山自然风景区。位于连江县管头镇西侧,又名百洞山,相传因过去山上 盛 产青色灵芝,又因山势奇伟,岩洞众多而得名。
海拔150米。由青芝、闽海观日、 青峰、龟山4个景区组成的青芝百洞山风景区,总面积11.37平方公里。
山上岩秀 石 奇,树深林幽,有一湖、二室、二台、四泉、五峰、十洞、三十九石、四十四岩 等 108个景点。 明万历四十年(1612)工部左侍郎董应举在山中建青芝寺,1931年毁于火灾 , 1934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重建。
青芝山是历代名人墨客聚会之所,至今还保存明 代 以来摩崖石刻72处,还有林森公馆“啸余庐”和他的藏骨塔。 青云山。
福州有什么古迹
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林则徐墓、华林寺、乌塔、鼓山摩崖石刻、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福州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河汊纵横,湖塘相连,独具江南水城的神韵。现有各类园林37座,市区内河42条,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画卷。近年来,我市新建了闽江公园、金山公园、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公园,建成西湖及周边、闽江两岸灯光夜景工程,改造了晋安河公园等一批公园景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宜居、休闲的良好环境。福州也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广、埋藏浅、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有着“浴在福州”的美誉。“王凤朝阳生丽水,九龙经脉出金汤”,正是对福州温泉的生动写照。
【人文古迹】西禅寺 文儒坊 先薯亭 安民巷 吉庇巷 郎官巷 廨院 法堂 严复墓 状元峰 黄巷 听水斋 大雄宝殿 香积厨 光禄坊 涌泉寺山门 地藏寺 宫巷 杨桥巷 万象亭 钟楼、鼓楼 圣箭堂 王审知墓 万福寺 福州九仙观 凤山寺 福州藏经殿 昙石山遗址 琉球墓园和琉球馆 鼓山涌泉寺 瑞云塔 芹壁村 福清黄蓦寺 弥勒岩 石竹山
【自然风光】青云山 石竹山 天门山峡谷 百漈沟 琅岐岛 姬岩 鼓山 五虎礁 罗汉泉 金刚腿 龙头泉 半洋石帆 醉石 福州森林公园 望龙台公园 绝顶峰 海坛风景名胜区 三十六脚湖 青龙瀑布 石牌洋景区 龙凤头(龙王头)海滨浴场 黄檗山 赤壁 晦翁岩 弥勒岩 董奉山 乌山 于山 长泰国家森林公园 皇帝洞 三叠井森林公园 福清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
[编辑本段]【福州特产】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果面青绿、肉色黄白、味甘质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果等,深受游客欢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鲜红美观,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销往华北市场,福桔皮、核、络都具有药效,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后历为贡品,有亮功红、下番枝、红绿、陈紫等为名品,可晒干,酿酒和制成罐头等食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芙蓉李: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工人们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
福州市区有哪些人文古迹啊
最大的铁佛 福建省最大的一尊铁佛,在福州开元寺铁佛殿。
铁佛名为“阿弥陀佛”,迭掌盘坐在莲花座上,带座高五点三米。据《榕城纪闻》记载出土物证明,铁佛当铸于宋朝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之前。
铁佛头部系实心,身躯为空心,据估计其重量当在十万斤左右,是中国东南各省最大的一尊铁佛。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 交通:817路、729路、19路、19支路,鼓东路站 最早的浮雕佛像 福建最早的浮雕佛像,刻在福州乌石山东南侧的石壁上。
这一尊佛像高约二米,头梳螺髻,身披梵衣,袒胸露臂,法相丰满,庄严肃穆,佛像的背面刻着光芒四射的轮光。雕刻技法朴实古雅,而具有中国艺术特点。
据考古工作者鉴定,这尊佛是唐代时期的作品。日前在福建各地还没有发现比它更早的浮雕石像。
最大的锅 福建现存最大的一口锅。 在福州鼓山涌泉寺香积厨内。
香积厨在大雄宝殿右侧,是寺僧的斋堂。香积厨中有洗碗、洗菜用的石池、石槽,是宋朝天圣年间制造的。
做饭用的四口大铁锅,也是该寺的“三铁”之一。其中最大的一口锅,口径达1.75米,深0.80米,煮一次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是世上罕见的“大锅饭”。
饭熟后,锅底沉结一层锅巴,酥香可口,算是涌泉寺的特产之一。大锅旁边还有三口小锅,每锅可供二百人。
地址:福州市鼓山下院 交通:29路、36路、7路、808路、812路、815路、937路、949路、957路、960路,下院站 最早的玻璃碗 福建最早的玻璃碗,发现在五代后唐闽王王审知墓中。王审知墓在福州北郊,明朝官德四年(公元1429年)墓被在该地屯垦的士兵盗掘,发现此碗。
它是许多珍费的殉葬品之一。 最古老的池 福州剑池,又名“欧冶池”,是福建最古的一口名池。
这口池,在今鼓屏路省财政局、省银行院子里。福州最早称“冶城”,这跟春秋时期着名的冶铸宝剑能手欧冶子有关。
《吴越春秋》一书说:“赵王允常聘请欧冶子作名剑五枚,允常传数世至无缰,因灭于楚,乃徙于闽。”由于相传欧冶子在此铸剑淬火,故名“欧冶池”。
地址:福州市鼓屏路省财政厅院内 最早的地方志 福建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唐朝大中年间(公元847一859年)林谓旧的《闽中记》。这部书曾经过宋朝庆历(公元1041一I048年)年间林世璧重修,可是到现在己经失传很久了。
清初陈鸣鹤曾在长乐一农民家中得到林谓的《闽中记》,并据此撰写了《闽中考》一卷。经过考证,他对闽中地名有很多新的见解。
可惜末得原本翻印出来。 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 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 福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是福州市屏山麓的华林寺大殿。
这座殿建于北宋干德三年(公元963年),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年了。华华林寺大殿,是中国重要的文物。
国家文物局已拨款重修。 最早的战舰制造场 福建最早的战舰制造场是在长乐县。
据《八闽通志》说:吴工夫差在这里造舰。吴王夫差是春秋战国时代人,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长乐县别名“吴航”,一说是三国孙吴在此造舰而得名。 最早的佛寺 最早的佛寺 福建最早的一个佛寺,名叫“绍因寺”,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它比后梁开平二年王审知所建的鼓山沔泉寺,要早六百二十六年。
寺内有琴石、金鸡井、饮马池等古迹,都是汉闽越王时遗迹。现在福州市北大路“半野轩”,就是过去的部分寺址。
最古老的木碑 福建最古的木碑——树腹碑,在闽侯县雪峰寺枯木庵。 树腹碑是刻在一棵外围还在而内心己朽的枯树腹中,后世人称为“树腹碑”,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树碑。
这株非梗非楠的枯木,早在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就已经枯萎了。 公元905年王审知据闽时间才建庵保护,又在庵前凿一口蓄水池,俗称“万工池”。
碑文就是当时所刻的。枯木自初生到现在约有二千岁,碑文也已经有一千零七十三年的历史,是扬名国内外的重要文物。
最早的砖城 福建最早的一座砖城,当推福州的“罗城”。它是唐天复元年(公元90)年)王审知创建的。
城砖上印有金饯纹饰。罗城方圆四十里,高二十尺,厚十七尺,城上架有廊屋二千五百零五间,敌楼一百数十多间,还有高达三层的角楼和七十所更铺,共设八个城门,九便门,三水门。
这八城门,南名“利涉门”,在现在的安泰桥北;东南名“通津门”,在现在的津门路;东名“海晏门”,在现在的激桥西;东北名“延远门”,在现在的贡院前(中山路;北名“永字门”,在现在的钱塘巷;西北名“安善门”,在现在的西湖旁;西南名“清远门”,在现在的澳门路;西名“善化门”,在现在的西门善化坊。八门均已圯废。
最早的公园 福建最早的公园,是宋代福州的州园,因在州衙之西,名叫“州西园”,专供官员士绅游览。园内有一口能通潮汐的大池。
有春台馆、春风亭、戏台、酒亭、秋千架等。 这个园每年二月间开锁一次,让市民宴乐一个月。
开放时间,城外的农民也可以进城游览。州西园早废,地点在今新民路。
最早的金文 福建铸在金属上的文字,根据记载最早的是福州定光塔(白塔)上鼎识语,计三十八字,末后一句是“梁天监四年书” 。定光塔建自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这鼎识是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铸的,它比。
福州的历史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
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
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
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
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qj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
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