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中国这个词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物件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自秦汉以来的中原王朝直辖地区为汉地,其周围四夷多为臣属或藩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清朝统治中国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书中?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充套件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充套件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antigen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初次应答有以下几个特点: 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称为诱导期.潜伏期的长短视抗原的种类而异,如细菌抗原一般经5~7d血液中才出现抗体,病毒抗原为 3~4d,而毒素则需要2~3周才出现抗体.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第二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比IgM长.如果抗原剂量少,可能仅产生IgM.IgA产生最迟,常在IgG产生后2周至1~2个月才能在血液中检出,而且含量少.第三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间也较短.其中IgM的维持时间最短,IgG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其含量也比IgM高.再次应答动物机体第二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过程称为再次应答.再次应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潜伏期显著缩短:机体再次接触与第一次相同的抗原时,起初原有抗体水平略有降低,接着抗体水平很快上升(约2~3d);第二抗体含量高,而且维持时间长:再次应答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可比初次应答多几倍到几十倍,而且维持很长时间;第三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而IgM很少,如果再次应答间隔的时间越长,产生的IgM越少.回忆应答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经一定时间后,在体内逐渐消失,此时若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物质,可使已消失的抗体快速回升,这称为抗体的回忆应答.再次应答和回忆应答取决于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的存在,记忆性T 细胞保留了对抗原分子载体决定簇的记忆,在再次应答中,记忆性T细胞可被诱导很快增殖分化成TH细胞,对B细胞的增殖和产生抗体起辅助作用;记忆性B细胞为长寿的,可再回圈,具有对抗原分子半抗原决定簇的记忆,可分为IgG记忆细胞、IgM记忆细胞、IgA记忆等.机体与抗原再次接触时,各类抗体的记忆细胞均可被活化,然后增殖分化成产生IgG、IgM的浆细胞.其中IgM记忆细胞寿命较短,所以再次应答的时间越长机体越倾向于只产生IgG,而不产生IgM.抗原物质经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黏膜途径进入机体,可诱导产生分泌型IgA,在黏膜发挥免疫效应.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语句,为最早可见的现代意义“民族”一词的书面记载。
“穿越”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同时,穿越也是一种户外运动。
马克 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又名《亚瑟王宫里的美国人》1889年出版
装逼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装”就是“伪装”的意思,“B”取谐音意为“逼”。起源于北方,多为北京话所用。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书?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