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和谁平定安史之乱 平定安史之乱的是谁,是谁平定了“安史之乱”﹖
平定安史之乱的是谁,是谁平定了“安史之乱”﹖
是谁平定了“安史之乱”﹖
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扩展资料: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百度百科—郭子仪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共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1、郭子仪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郭子仪的权利很大但是朝廷并不猜忌他会谋反,郭子仪功高盖主但是皇帝也不会怀疑他。由此可见史书对郭子仪的评价之高。
2、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需要说明的是,李光弼并不是汉族而是契丹。
扩展资料: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亨 (唐朝皇帝)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哪两位?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安史之乱的平定: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
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
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扩展资料
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
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赫赫战功。
他居功不傲,宽厚待人,是由武举起家逐步成长起来的闻名遐迩的军事将领,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
李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与郭子仪先后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为临淮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个唐朝著名将领分别是谁?
郭子仪和李光弼。
1、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后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
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扩展资料:
平定“安史之乱”的其他功臣介绍:
1、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朝中期名臣。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
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
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2、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铁勒仆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将。
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封为丰国公。交好回纥部落,出使回纥借兵,出嫁二女和亲回纥。
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46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兵马驻守汾州,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
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骆奉先等人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为惋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弼
百度百科——郭子仪
安史之乱是谁发起的?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很多,最著名的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是谁?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是谁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平定”安史之乱“,谁的功劳最大?
其实平定安史之乱功劳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葛淑涵,一位是郭子仪,前期主要靠郭书涵守住大局,延缓敌人的进攻锋芒,后期就靠郭子怡来出来收割,收割战场。
安史之乱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强烈的内部矛盾,不光是官民之间矛盾愈发的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所以才造成了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佣兵自重的节度使,以下犯上想要夺取江山。
这两位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监管地方的军事政治经济人事四大权力,权力没有被集中在中央而是被分散在了地方,所以这些节度使是有钱有人马有百姓,所以他们才会肆无忌惮的发动叛乱。
而前期安禄山和数十万大军开始进攻潼关,也就是长安的前哨的时候,多亏了哥舒翰,这陇右节度史带领大军前来增援,尤其是在潼关坚守不出,延缓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进攻锋芒,为唐玄宗李隆基调兵遣将争取了大量时间,如果没有哥舒翰在前方抵挡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进攻锋芒,李隆基很难在有效的时间里调集大量的人马,发动全国的力量来应对这次叛乱,而后期依靠的就是郭子怡出来收割战场。
安史之乱到了后期,安禄山本身就患有眼疾,叛乱期间精神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眼疾早就复发,而且已经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性格又很残暴,所以被手下的亲近直接给杀了。这个时候的安史之乱,主要靠的就是史思明和他手下的将军,而史思明在调兵打仗这方面是不如安禄山的,所以这给了郭子仪很大的机会。而且这个时候全国的兵马已经调动的差不多,这个时候太子继位又十分的信任郭子怡,封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统领全国的兵马,郭子怡在这个时候极大的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在各地都有效的打击了史思明和他的部下,把史思明的部下分割开来,各个击破,最终完成了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镇压。
安史之乱(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