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11-12 04:00:31 1036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宋代·苏轼《少年游·润州作》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宋代·苏轼《少年游·润州作》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婉约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