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赏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原文

火烧 2022-10-31 21:24:04 1050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原文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汉·佚名《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出自两汉的《明月何皎皎》古诗三百首,古诗十九首,月亮思归译文及注释译文明月如此皎洁光亮,照亮了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原文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汉·佚名《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出自两汉的《明月何皎皎》

古诗三百首古诗十九首月亮思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月如此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赏析

赏析

对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两种解读:一说此诗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此诗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按第一种说法,此诗为游子思乡之作。游子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著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接着写“忧愁”的原因。“客行虽云乐,不如早镟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镟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汉乐府相如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而异乡游子欲归不归的情状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著的。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赏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原文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