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难遣强看山的下一句 材料一看图材料二春愁难遣历史
材料一看图材料二春愁难遣历史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愁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
(1)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1分)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2分)。思想感情:为台湾的被割占悲痛不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企盼祖国实现统一;忧国忧民的感情:等等。(1分)最终结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回。(1分)
(2)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与大陆分离。(1分)原因: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占据台湾;美国的干涉。(2分)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4分)(其它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考查台湾历史问题。解题关键在于:1.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理解两首诗中作者之愁,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热切之情;2.要注意对比“春愁”和“乡愁”之根本区别。“春愁”是外来的民族矛盾,“乡愁”是中华民族内部的问题。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春愁(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
解:(1)台湾主要民族是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2)材料中海峡指台湾海峡,属于东海.(3)台湾岛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两省的很多居民共同尊奉妈祖.(4)A为台北,C为福州.(5)图中横向直虚线表示的是北回归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台湾所处的温度带是亚热带和热带.b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故b地降水多于a.(6)台湾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从60年代开始,台湾自身的优势条件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故答案为:(1)汉族;(2)台湾;东;(3)福建;妈祖;(4)台北;C;(5)北回归线;热;b;b位于山地迎风坡;(6)进口-加工-出口.。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 工业革命增加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时间与制作成本,使得物价降低,促进消费,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二、(1) 《南京条约》
影响:
1、破坏中国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2、是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先例;
3、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4、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5、是中国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 《马关条约》
影响:
马关条约对中国和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并利用一部分发展教育事业,使日本变的更发达了.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装备军队,打击外来侵略
《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轻视西方国家到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这是因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不少爱国志士开始寻求革散鼎新、富国强兵的道路。
4.(16分)阅读材料,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看图材料二在我国,人
小题1:材料一中四幅画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分)这一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gcdzg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6分)小题1: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主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2分)②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分)体现在我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保障了人民权利。
(3分)③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公民的民主权利与义务有机统一。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治国、政治透明等方面逐步得到落实(3分) 本题以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基本框架的确立和完善为背景。
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知识的理解。小题1:可以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gcdzg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方面回答。
小题1:可以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回答。
5.材料1: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
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
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