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监委分管领导是谁 如何有效实施同级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
如何有效实施同级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
如何有效实施同级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
同级监督往往有愿不愿意的问题, 对一个地方和单位来说,党政“一把手”是“引擎”,是“总舵手”。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一个部门工作开展得如何,党政“一把手”的思路和作风起著关键性作用。党政“一把手”能正确行使权力,一个地方,行业,单位(部门)就能凝心聚力、蓬勃发展;反之,党政“一把手”不能正确用权,则会导致一个地方歪风滋长、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因此,必须加强对党政“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一把手”在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中的作用,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党政“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权力的二重性决定了对权力必须进行制约和监督 。权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根据其意志、愿望或者达到某种目标,对他人的行为加以控制或者决定的力量,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政治力量。权力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权力,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权力来管理。一方面,权力是用来给人民当好公仆的,首先是表现为一种信任、责任和奉献;另一方面,没有约束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公共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就一定会导致腐败。
(二)腐败的发生决定了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规律表明,任何腐败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三个必要条件,三者相互联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腐败行为发生的完整链条,而公共权力在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如何将党政一把手所掌握的权力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制约,对预防腐败,构筑权力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三)权力执行的现实问题决定了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我国目前正处在历史转型期和矛盾凸现期,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权力的滥用还不同程度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分权制衡不足,专门监督机构独立性和职能发挥受限,民主监督作用还不能有效发挥、制约监督手段还很缺乏,这在党政“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人民群众对此还不是很满意,对由此导致的消极腐败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根基,损害了党的公信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置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保证党政一把手正确行使手中权力。
二、当前党政“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乏力,导致自身不愿监督,上级不会监督,同级不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不能监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党政“一把手”政治理论素养较低,宗旨观念较为淡薄,没有从思想深处解决“为谁掌权”的问题,不愿接受监督,甚至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工作中作风霸道,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回避或拒绝监督,自身不愿被监督和制约;少数上级领导和上级组织过多地注重“选人、用人”,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育人、管人”,重“自律”,轻“他律”,重任用、轻管理,把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自身的廉洁寄托在“一把手”个人的修养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从外部、从制度上进行监督,对下级工作情况的了解也仅仅是通过年度工作考核和班子民主生活会听取汇报,通过民主测评和征询意见建议,导致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大大弱化了上级监督力度;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往往害怕监督“一把手”影响班子团结、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害怕受到打击报复“穿小鞋”,影响个人政治前途和利益,这也严重影响了其行使监督权的独立性,很难实施有效监督;现实工作中,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难度更大,往往名存实亡,无法发挥作用,成为“多余”的摆设;在群众监督方面,少数地方、部门以及单位决策过程、权力运作仍然不够公开透明,党员干部和群众对领导活动和政策规定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措施不够完善,群众无法参与干部监督工作,群众的监督权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二)离开权力授受关系谈监督 。 监督,归根结底,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制约关系,是权力授受关系的重要体现,也就是委托权对受托权的监督和督促。这是监督的实质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离开这个实质问题来谈监督、抓监督,其结果,虽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力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然而实际效果并不能是群众满意。要从根本上改变监督不力的状况,必须牢牢抓住监督的实质,调整和理顺权力授受关系,建立起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从基层选举产生党政一把手的依次选举的授权链,改变实际存在的由上层直接决定党政一把手人选的颠倒著的授权链。这是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深层基础。首要的和最为基础性的是充分行使基层干部群众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产生党政一把手并实施授权。只有处理好这种权力授受关系,才能谈得上强有力的监督。
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监督
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监督?
(一)、加强教育,切实提高“一把手”廉政意识
一是加强预防教育。二是加强自省教育。三是加强纪律教育。
(二)、落实制度,严格规范“一把手”从政行为
一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二是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三是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四是严格执行述职述廉制度。五是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三)、强化监督,有效牵制“一把手”手中权力
一是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二是强化对财务审批权的监督。三是强化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监督。
(四)、严肃纪律,严厉查处“一把手”违纪行为
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哪一级“一把手”,也不管其功劳大小,只要违反了纪律,发现一个,严肃查处一个。
(五)、拓宽渠道,健全“一把手”助廉网路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
强化对“一把手”监督问题的基础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探索。
如何破解“一把手”监督难
“一把手”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群众团体中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一把手”掌控著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权力,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而普遍存在“难监督”的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严惩的腐败分子,“一把手”就占有相当比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一把手”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难监督的表现
“一把手”在一个单位或部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下属的前途和利益有直接的影响,因而,当“一把手”没有相应权力予以制约的时候,往往导致“监督难”。
决策难监督。一些“一把手”无视党内的纪律规定,在重大决策上经常绕过集体讨论的必要程式,擅自作出决策;有的在决策时,擅自对“三重一大”的内容作出自己的解释,以便自行决定什么决策可以上会;有的根本没有集体决策的意识,常常以自己的私利进行幕后交易,一手操办了决策。
用人难监督。一些“一把手”热衷于搞小圈子,想方设法提拔自己的人;有的“一把手”为选拔自己的意中人,就设法为其提供平台而达到提拔的目的;有的“一把手”直接提名“自己人”,通过霸道的口吻强行使其进入选举的程式;也有的“一把手”通过所谓的“内部酝酿”选拔“意中人”进入班子。
使用资源难监督。在没有严格监督的环境中,“一把手”很容易利用权力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谋取私利。如“一把手”会指令下属企业与自己的家属做生意。
监督难原因何在
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一把手”难监督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体制弊端,还有文化影响。
专制文化的影响。中国有几千年的专制文化传统,“一把手”搞“一言堂”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有的领导干部当上“一把手”后,就拿出了颐指气使的架势,不习惯听到不同的意见;有的“一把手”位子坐久了,“呼风唤雨”的感觉就出来了。在专制思想的影响下,班子成员或下级对“一把手”也习惯于俯首称臣,唯唯诺诺。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无原则顺从,助长了“一把手”的专断和霸道。
高度集中的权力。由于各个地方都有经济发展的指标和压力,而“一把手”对经济发展又有关键作用,因而,不少地方或单位都赋予了“一把手”高度集中的权力。同时,一些班子的成员组成方式也促进了“一把手”的专断作风。在一些地方,“一把手”身边的“小兄弟”都是工作的得力助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把手”自然成为谁也碰不得的绝对权威。
过度“保护”的机制。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忌讳对“一把手”进行监督。如有的“一把手”已经在审计中被发现了问题,但是相关监督部门因方方面面的顾虑而不会主动去查处;另一方面,过于重视业务发展而忽视了对“一把手”的监督。一些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确实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而且与外界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上级党组织出于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顾忌而不愿查处有贪腐行为的“能人”。
党内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民主决策不规范。党内档案规定,重大决策、重大人事安排和重大资金决策,必须由集体决策。但什么是重大决策?其标准往往由“一把手”说了算。二是领导班子内部没有相互批评的氛围。一些地方的班子成员对“一把手”几乎是言听计从,根本谈不上监督。三是党务公开没有实质内容。地方党组织大多实现了党务公开制度,但党务公开的内容是什么,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公开等方面的问题还不规范。由于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导致“一把手”的监督没有制度的保障。
如何有效监督
注重“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在社会转型期,适度的“集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会长期存在。但为加强廉政建设,我们有必要推动“一把手”分权机制的构建。一要规范“一把手”的权力清单。“一把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当有权力的边界。对“一把手”的权力清单,组织部门应该在“一把手”上任前就有明确的告知。二要规范“一把手”权力执行的程式。防范“一把手”违规执行权力,需要把形式化程式转化为实质性程式,重要方法就是实行祕密的投票制度。要实行班子成员真正的一人一票,而且要在一定的范围公布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三要淡化行政首长的高度集中的权力。淡化行政首长负责制,意味着强化集体的负责制。
注重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结合。如何把“一把手”的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一,纪委要充分运用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如果党的监督机关与审计机关联合起来查处一些重大案件,就会加大对“一把手”的查处率。第二,纪委应当充分用好检察机构的司法权威。纪委充分运用检察院的司法权威,把违法的官员立即送往检察院审理,可以有效防范上级机关对案件查处的干扰。第三,纪委要充分用好社会监督特别是网路监督的影响力。在资讯化条件下,社会舆论监督有了新的工具——网际网路。党的纪委机关应当充分利用资讯化网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注重同级监督与上级监督的结合。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一方面要增强同级纪委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上级监督的力度。首先,要把党的巡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目前的巡视有效果,但时间间隔太长,也没有走向制度化。把巡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可以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其次,加强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党内监督的最有效方法,是从制度体系上增强纪委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推动纪委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化、程式化和制度化。再次,加强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领导机关的监督。上级领导干部经常到下级单位听取意见,经常与下级“一把手”进行思想沟通,通过谈话“拉袖子”进行监督是有效的。最后,隔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益联络。党的领导机关应当改进相关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分割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使“一把手”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中。
注重思想教育与从严惩戒的结合。廉政教育有助于“一把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助于对“一把手”进行警示和提醒。同时,我们还要加大惩罚的力度。一是加强廉政的针对性教育。党的监督机关要研究本地区本部门“一把手”最易违法违纪的“短板”,对“一把手”进行警示性告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尽快建立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监督“一把手”不仅要有决策过程的监督,更要有决策实施后的监控。不论“一把手”是否调任或已经退休,都要对其决策的失误或损失予以追究。三是对腐败分子实现真正的“零容忍”。人大机关或司法机关依据领导干部目前的收入水平制定统一的立案标准,然后对腐败分子实行法律标准范围的“零容忍”。四是增强司法机关的法律威严。增强对腐败的查办力度,我们既要加快司法体制的改革,又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要求省市以下的法院检察院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对此,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当加快推行。
(资料来源:人民网)

对那些事关全域性和根本的体制、制度和机制要抓紧改革,使“一把手”监督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要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把干部选拔任用的权力交给组织、还给人民,而不是掌握在“一把手”手中。继续改革行政审批体制,解决中央和省级部门中管钱、管专案、管审批的部门及其“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有步骤地下放部分审批权力,打破权力垄断,防止和克服国家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一把手”化的现象。充分保障监察司法机关的独立性,着力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权大于法、少数“一把手”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问题。
如何加强公安一把手的监督
北京博融律师事务所
建立巡视制度!
以上回答仅根据本人描述所做初步判断,仅供参考。
如何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
“一把手”是腐败之源,想管就不是难题,对“一把手”工作不断审计,时不时对“一把手”敲响警钟,可以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