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呼和浩特历史发展过程简单 呼和浩特的历史

火烧 2021-08-04 11:29:49 1076
呼和浩特的历史 呼和浩特, 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

呼和浩特的历史  

呼和浩特, 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

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呼和浩特历史发展过程简单 呼和浩特的历史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

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

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

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

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

"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

《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

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

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

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

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

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

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

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

1687年张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

"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

1719年范昭逵随兵部尚书范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

"

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

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

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

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

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

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

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

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

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

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

同时,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

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 ①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②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彼彼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③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范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④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

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呼和浩特市总人口2392895人。

其中:新城区 409629人、回民区 284676人、玉泉区 266888人、赛罕区 445762人、土默特左旗 340606人、托克托县 185582人、和林格尔县 176474人、清水河县 125748人、武川县 157530人。

?年,全市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095个村委会。

?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25个街道、18个镇、59个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